陆生作:一篇好作文,像沙漏细细的那个腰,上头是积累,下头是“意念”
上周日(2017.11.19),晚八点,听作家陈梦敏老师的讲座《作文的理性与感性》。
她从语言、结构、合理性及文字蕴含的情感四个方面做了分享。她所举的例子,小巧,在点子上,且小处见大。
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多与少”的关系。积累多,写出来少,这叫厚积薄发,作文得有基础。写出来虽然少,但文字背后的空间大、信息多,意味足。
一篇好作文,像沙漏细细的那个腰,上头是积累,下头是“意念”。
有真实生活的积累,作文就能做到合理。合理也是一种准确。
比如:电视剧中,包拯讲“来人哪,虎头铡伺候”,李卫讲“拉出去咔嚓咔嚓了”。语言如衣服,合身就合理、准确。贴着人物写。
再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很经典。其中有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当时,陈少白写信给朱自清,说夜里蝉是不叫的。
为了证实夜里蝉到底叫不叫,朱自清请教了昆虫学家刘崇乐。得到的答案是,月夜确实会有蝉鸣,但一般情况下,蝉在夜晚是不叫的。也就是说,朱自清写月夜蝉鸣,是个特殊情况,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他想等散文集《背影》再版时,删掉月夜蝉叫的句子。
陈少白也认真,还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从王安石的诗句中,找到了月夜蝉鸣。“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之后,朱自清又在夜里留心观察,有两回他亲耳听到了蝉声,所以最后他仍然在《荷塘月色》中保留了蝉的鸣叫。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得到作文的认真与准确,看得到生活的积累与准确表达。但是呢,我们也看到了作者的怀疑与记忆的不确定,甚至还可以联想到虚构。
相信生活,来源于生活,生活让作文“准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