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举国悲泣:那个让我们吃饱饭的人,永远离开了
举国哀悼,痛失国士。
就在昨天,袁隆平爷爷永远离开我们了。
人民日报报道,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保健医生透露,早在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
4月7日,转到长沙医院治疗。
5月,正是水稻郁郁葱葱,散发淡淡香甜味的季节,这位老人安静地睡去了,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位“90”后的老人,花费毕生精力,一直都在为我们的饥饱操心。
今天早上,有媒体公布袁老病危,我们为他祈祷。
没想到刚过午饭时间,袁老就仙逝了。
微博有网友感人评论:
“我中午把饭乖乖吃完了,中午之后,人们都吃饱饭后,他才舍得离开。”
他的离开,是人民的损失,是国家的损失。
01
国之重器
一个人养活了几代人
你可能没想到,仅仅在一周前,袁隆平带领的院士团队还在给我们传来好消息。
5月9日,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
最终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还在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也是不断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不仅在陆地水田里种植水稻,还突破土壤与环境的限制,在一些高难度的地带挑战种粮。
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袁老及其团队所创造的四个水稻产量“奇迹”引爆全网:
“盐碱地,亩产800公斤,这是奇迹啊!”“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600公斤,这是奇迹啊!”“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这是奇迹啊!”“海水稻,产量300公斤,可以养活1亿人,这是奇迹啊!”
很多网友说:“袁老是奇迹的创造者,他才是真正的奇迹。”
尽管如今,我们已经不用在为吃不饱饭发愁,袁老以及他的团队,仍在为高产努力。
曾经有记者问,什么样的初心,让袁老投身水稻育种事业。
袁老痛心地说:“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为了让人民不再经受食不果腹之苦,他开始了漫长的攻坚之路。
1964年,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6年,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平均增产20%以上。
之后的南优2号、超级稻,每公顷的产量从3吨提高到18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惠及全球40多个国家,他也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后来,记者再问袁老,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出现。
后来记者又问他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啊,袁老又是皱眉,又是挠头的表情着实是亮了,简直是个行动的表情包。
还有一次上台领奖,发表获奖感言,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我的奖实在太多了,我不在乎这些东西。“
可以啊老爷子,挺赶潮流啊,还会凡尔赛呢。
不仅如此,看到网上的年轻人说自己90后,他也接梗道:
“原来自己是80后,现在是90后了。“
袁老这么调皮,让很多网友感叹,简直就是,人老心不老。
工作的时候攻坚克难,一丝不苟;
生活的时候,风趣幽默,轻松可爱。
一句网友神评价:
“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我终于明白袁老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大成就。”
身肩重任,却一身轻松,这就是袁老的生活哲学。
03
为人低调,远离光环
吃着碗里白花花的大米饭,网友哽咽道:“以后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人人知他是守护神,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多年风吹日晒,早出晚归,晒得皮肤黝黑,个子瘦瘦小小,穿着一件旧衬衣,可不像个农民吗。
其实,袁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的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
如果没有把毕生献给研究杂交水稻这条道路,他原本可以优渥、清闲地渡过这一生。
但因目睹人民的饥苦,他毅然选择在田间地头忙碌几十载。
这样一个踏实肯干的老人,做出过突出贡献,却从没有为自己争取什么:
国家要给他官职,他拒绝了,说自己本不需要;
国家要给他奖金,他不是捐给慈善机构,就是分给同事;
他身上的衬衫35块一件,开着10万元的车,戴得是卡西欧的表;
乘飞机也只坐普通舱,十几年都住在简单的大院子里;
国家为他在青岛市李沧区准备了一栋豪宅,他把它拿来搞科研,客厅变成公共办公室和会议厅,房间里都是科研器械,完全没有住宅气息。
在袁老的潜移默化下,他的家人也很低调。
他有3个特别珍爱的孙女:袁友晴、袁友清、袁友明。
记者采访他们时,她们梳着娃娃头,打扮朴素、落落大方,说话亲和质朴。
有爷爷做榜样,她们也会用功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现在很多小孩的梦想,不是要追明星,就是做网红;
已经很难听到一个孩子朴素的理想: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才。
但是没有袁老这些科学家们的默默付出,悄悄建设,怎会有如今的太平盛世。
袁老低调做人,坚持奋斗的家风,是后辈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前辈铿锵行,后辈勉励之。
04
国士无双,袁老千古
网上曾经有人质疑:“袁隆平在当代,是否被过誉了?”
有个扎心回答这样说:
“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太少了。”
<img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 width:='' 539px=''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B0yCLh6LJtYu8w5uuibz2D4wbeIFseBtVLlvDVHuO6AbibkNFHgiaZZpKHhf9ZzIGnO5efD1Kx3JTVKOGNnicGibvA/640?wx_fmt=jpeg' data-type='jpeg' style='color: rgb(102, 102, 102); letter-spacing: 0.544px;'>
在古代,以袁隆平院士的成就,是要封神的。
自从杂交水稻出现后,我们很幸运地不再挨饿。
但别忘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也仅仅刚刚过去了几十年而已。
而现在全球仍然有近10亿人在挨饿,每天还有上万人因为饥饿而死去。
平均每5秒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
而我们很幸运出生在中国,遇到了袁隆平,才有幸免于饥饿。
袁老的存在,正如有人评价:
像袁隆平这样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他曾说过:“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到现在,我们已没有人再为饥饿担忧。
每一次风轻轻吹过,吹过这个国家的万顷良田,高高的稻穗低头互相诉说着:“梦实现了。”
他已经完成了这个梦想,
他终于可以放心离开了。
袁老去世之后,他曾经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上了热搜。
可以上下滚动的图片
信里写着他曾经的遗憾: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
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
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
这一次,是袁隆平爷爷和他的母亲在天上团聚了。
而我们这些受恩泽的人们,以及未来孩子们,还有我们的国家,终在袁爷爷的护佑下,再也不用饥饿发愁,但却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他是国之功勋,民之福泽。
正如网友所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石粮。四海无饥寒,袁公泽万方。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常忆袁公。
人间播种子,天上洒甘霖,袁公,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