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 :读向闲先生的诗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雨季
读向闲先生的诗
(二0一三年二月十七日)
偶然的机会,有幸拜读了向闲先生的博客,感受最深的是他那一首首贴近生活,讴歌生活的诗篇,没有故作高深的浮夸虚华的词藻,没有高高在上的艰涩复古名言,诗词对联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交灯下夜话,却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通篇看似随意而为,却与小处更见大家风范。
一、真诚而勇敢的释放
诗歌首先是内心的解脱和释放。欣赏向闲先生的诗,首先缘于他始终以朴素睿智的视角,不同于常人的切入点,为普通的受众解读古曲诗词的魅力。
其次,他以灵动的心、渊博的学识,执着的笔调,展示和解读着生活的片断;以低吟浅唱,展望未来的心态,倔强的解读着诗歌的色彩;以诗人的浪漫,诠释着理想和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
向闲先生的诗以乐观豁达的笔触,知足常乐的心态,知性情趣的格调,为新老诗友所接受和喜爱。熊盛元(梅云)先生曾在评论他的《洪都诗友分韵遥领参字》时说:“溯古探玄奧,拈花证妙诠。诗成自凝佇,欲拍少陵肩。”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于青年诗词爱好者,向先生总是给予提携,善育新人。
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除于对诗词的深厚修养,想也是缘于他率性而高洁的人格吧。他热爱他的每一项事业:为亲情、爱情、友情,以诗的形式,真诚而勇敢的释放。心态是他的资本,阅历是他的财富,充实是他的快乐,把诗者的纯真、儒雅发挥到了极致。
二、细腻而生活的诠释
向闲先生用诗去解读他内心感慨和喜悦。梁实秋说过:“绚烂之极归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这正是向闲诗词的基调。
他描写童年的诗带着风趣机智,抑或带着狡黠,如那句“团雪为球打你牙!”以及做为普通人,在病中对家乡的眷恋:“对此双泪含,乡心能胀破!”无奈时“闲时多在阳台坐。”的怅惘。山居时“风流云散步”的闲逸。这些日常平淡的描摹,看似稀疏平常,却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字字珠玑,无一处经不起推敲,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
他的作品也不仅只有小我的个人情趣,而经不起“兴观群怨”的考量。还有如椽巨笔下,对民生的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时事的愤慨。四川地震时的诗作如:“空养酸儒几大窝。” “几番教我泪滂沱。”朴素的语言,饱含着激情,那么富有哲理。
诗!作为文学艺术,必然要以塑造美和揭示美作为重要目标。诗歌本身也不是单一存在的,他的作品更是以其多义性延展了表达的宽度与厚度。钱穆先生曾说过:“西方文化的最高精神是外倾的宗教精神,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是内倾的道德精神。”这种“内倾的道德精神”应是每一个写作者所理应追求的写作精神。不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词赋。向闲先生这位从大山中走出来的诗人,以他坦荡的胸怀,率真的情性,实践着他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
三、一卷读不厌的书
诗是纯美而性灵的,但更是寂寞而孤单的,在今天显得无助和苍凉。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思考,通过诗歌的创作,对诗人是一种补偿和反射。
我们在品读他们作品的时候,我们也同时品读了他们的人生。有“尽输中国血,漫奉远来人。”的犀利。有“青龙何处卧?古镜照幽燕。”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更有“孤儿孤老在,佳节看人欢。”的悲悯。
向闲本身就是性情中人,这注定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腾挪,带着犀利的目光,带着自嘲的清高,带着淡泊的素雅,他天性的率真,善于思辩的理性,和对生活的挚爱,结成诗的修为,是灵性与才情相结合的诗者。
他好似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因其见惯了生活,拍遍了栏杆,而宠辱不惊,从容处事。他为人率真、坦荡、睿智,对艺术如是,对工作如是,对亲人如是,对朋友亦如是,他的诗是真性情的文字,真性情的思想。他如同读一本好书,一位良师,这才是向闲先生诗的底蕴之所在,魅力之所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