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书刊看建筑|张智敏·早茶夜读592

591|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从建筑书刊看建筑 
——读《建筑的初步》一书说开去

文/ 张智敏

60后,产业策划家

我对建筑的认识是基于《建筑初步》这本书。书中提到,建筑的目的无外是取得一种人为的环境,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以对于建筑来讲其自身的价值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个有遮掩的内部空间,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及精神等方面上的需要,建筑在包含各种不同的度内部空间的同时也被包含于周围的外部空间之中,它正是这样以它所形成的各种内部的、外部的空间,为人们创造了生活、学习、工作、休息、娱乐、购物等多种多样的环境。通过这本书通俗易懂地解读,让我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有了初步了解,彼此融合,也慢慢地喜欢琢磨与建筑相关的图书和媒体了。在这基础上,就又读了《建筑的永恒之道》,被作者追问的“终极问题”引进了“迷糊”状态;又通过阅读《城市发展史》和《中国建筑史》,来更深入地了解到“建筑”知识的深奥与易懂,建筑本身的高远与贴近。
《建筑的永恒之道》的作者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在其职业生涯里,一直苦苦探索着一个建筑界的终极问题,即“什么是建筑?”。在这种终极提问中,他创建了一套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论,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修正自己的理论,强调回归“体验”、用“真实”的态度面对建筑,诠释了一种对建筑更为本质的理解。我非常喜欢他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把人心带入到他设置的情景中去感悟,去体验,比如,“有一条永恒的建筑,它存在了千百年之久,至今依然如故。以往那些人们感觉到舒适自在的伟大的传统建筑、村庄、帐篷及庙宇,总是有极其接近此道的人们建造而成的。”开篇一句话,就让人很亲切,没有一丝一毫的生疏感,让人喜读。比如他在探求他所认为的“好”的建筑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场景中,他总结出一种“无名特质”,认为这种特质是引领建筑走向“永恒”的关键所在。他就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桃树小心地挨着墙生长着温暖着墙砖,桃子在阳光中成长,野草在泥土、砖墙和树根交会的斜角处,围着树根生长着”,非常有画面感。而像“大帽子的宽边,像张开的臂膀,敞向充满信心、奇大无比的世界……老人安然坐着,点着香烟,手放在膝上,休息、等候、静听。”这样的感性描写的场景在书中的大量出现,并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可以轻松地感知道无名特质的几个特点,最后,在我们感到在无名特质出现时,他告诉我们,那确实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总之,无论他的描述还是说理,都在用心把建筑从神坛上拉下来,让它与大众贴近。阅读这本书,让我学习了一种看待事物、思考人生的哲学理念,往大地说,如果自己继续在建筑领域工作,就多了一些新的关注点,很容易就能让建筑活在自己心里;往小处说,居家过日子,也就多了一些新感觉,就愿意花心思打扮自己的小屋,希望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诗意景象。 
《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这种精炼,是作者耗费了大量时间对大量材料进行了提炼才得出的结论。作者刘易斯·芒福德从城市的起源、演变和前景的不同阶段来挖掘出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让事物的本质一目了然,一点也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晦涩。通过本书,我在了解西方城市发展的整体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也比较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从城市建筑上。因此,就又拿《中国建筑史》来做了一些对比阅读。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通过八个章节把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并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中国建筑史》正显示了梁思成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非常值得一看。通过本书,我了解到中国的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在书中都有具体的案例描述。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附近”在何处永恒?| 话说利索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还会远吗?| 人人都爱菜市场| 三座博物馆,带你认识北京城| 说说我家门前的日常公共空间是如何消逝的| 打开“无名特质”的一把钥匙| 哪家实体店,你们最不希望它倒闭?| 能坐坐的广场,才是好广场| 我在富顺县城关镇正街上读到了什么| 邂逅是一种刚需| 一场驱逐恐惧训练的点滴收获| 带着扬·盖尔的书去跑个步| 横着胡同竖着楼| 南门街读小人书往事| “最吸引人的,恰恰就是其他人”| 城市孩子去哪里野?| 驻足在涂鸦墙前| 家住长河边| 是人造了建筑,还是建筑影响了人?| “阅读”的公共空间| 如何在方寸之地舒服地过一小段时光?| 谈论建筑的时候,我们到底想谈什么?| 从太极殿到圣彼得堡理解“无名特质”| 因乾隆皇帝好奇心而诞生的建筑奇观| 男男女女聚在一起,为了火花,还是安全?|鲁迅:上班路上刮倒个北京老太,扶不扶?|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