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是创举还是败笔?
学科核心素养是创举还是败笔?
作者:李广生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次高中新课标修订的一个重大举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横空出世,在教育界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把这18个要点全部列出来: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不仅如此,18个基本点还要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和要求,如:国家认同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要求、初中阶段的表现和要求、高中阶段的表现和要求。如果仅仅按三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划分,18个基本点就要衍生出54个表现和要求。
于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变成了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个基本点、54种表现和要求——这样一个不仅庞大而且复杂的体系。把这个体系搞清、弄明、理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既然如此,落实又从何谈起?作为一线教师,他至少要知道核心素养是什么、由哪些方面组成、有哪些基本要求和表现,才能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核心素养体系,教师先蒙了,他们又如何用核心素养主导自己的教学?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把核心素养细化,表面看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但实际上给核心素养的实施带来难度。
核心被过度细化,核心的作用和价值反而被淡化。
新课标出台又在本来就非常庞大和复杂的核心素养体系中建立另一个维度——学科核心素养。14各学科,每个学科有3到6个不等的学科核心素养,按照最低标准计算,至少有42个学科核心素养。每个学科又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基本上分成四个水平,于是又出现168个能力水平。42个学科核心素养和六大素养、18个基本点什么关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168个能力水平和基于核心素养的54种表现要求什么关系?我想,这会把众多校长和教师带入一团迷雾之中。
针对学科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于学科不同,经过研究论证,各学科凝练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差异,最少的3个,最多的有6个。在同一学科中,尽管为了可表述、可操作、可测评,而把学科核心素养分开来表述为3至6个,但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一个整体。核心素养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它。
站在研究的立场上,这样美誉学科核心素养一点没错,称之为“独特贡献”也算是比较中肯。但是,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我们必须要承认,学科核心素养的介入让核心素养更加复杂,因此更难以实施。崔教授说“核心素养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它。
”,这话非常有道理,但目前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专家把核心素养切碎了,让校长和教师再把它们拼到一起,而且要求无缝对接。这岂不是难为校长和教师?
各学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为什么不可以直接指向核心素养,而非要在中间架设一个学科核心素养,再通过它过渡到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通向核心素养的桥梁还是藩篱,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必然会大量增加此次课标修订后的培训成本。让一线教师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等等,不知道要有多少专家开始传经布道,不知道要有多少教师放弃休息和教学时间参加学习,不知道要有多少基层教育工作者包括教研员要为此殚精竭虑。无形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情绪成本,比之于有形的资金成本更难以计数。专家创造一个概念,基层要付出多少代价啊。
学科核心素养是创举还是败笔,尚需时间的检验。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