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二年级小孩,我脸红了
面对一个二年级小孩,我脸红了
作者:李广生
周二到光明小学调研,听了一节二年级语文课,内容是“口语交际——打电话”。细心的教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一部手机模型,小巧玲珑,煞是可爱。借着帮孩子捡起掉在地上的“电话”的机会,我拿在手中, 把玩一番。
随着教学的进行,我忽然发现,打电话在生活中是如此平常的一件事,到了课本上变得很不平常,涉及到口语表达、敬语使用、说话语气等很多知识;同时还有很多要求,比如:说完整、说清楚、说明白、有条理、有礼貌等等。应该说存在着两种打电话,一是生活中的打电话,二是语文中的打电话。生活中的打电话,目的在于沟通信息;语文中的打电话,目的在于训练语言。
通过语文中打电话的学习,能否提高生活中打电话的能力?课堂上我发现一个反例: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小男孩,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却因为学了语文中的打电话,而暂时丧失了生活中打电话的能力。简单地说,不学之前会打电话,学了之后反而不会打电话了。
我借了他同桌的小女孩的“电话”,跟他说:“咱俩表演一下打电话好吗?”他痛快的点点头。我按照教材设置的场景,把电话放到耳边,嘴里发出“铃铃铃”的声音,示意他接听电话。他也做出接电话的样子,把电话放到耳边,但一言不发。我问他:“你怎么不说话啊?”他对我:“您应该先介绍自己。”我对他说:“你可以询问我是谁呀?”小家伙说:“我不知道您是谁啊。”我说:“正因为你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才要问。”小家伙说:“妈妈说了,不要接陌生人的电话,不知道是谁,要等对方先开口。”我一想,有道理,第一次尝试失败。
于是我提议第二次尝试:“要不你来打,我来接吧?”他表示同意,就和我互换了角色。“电话铃”响过之后,我拿起电话,主动说:“您好,请问您找哪一位?”小家伙握着电话笑了,这次笑的更开心。等他笑完了,我问他为什么发笑。他对我说:“您的敬语使用不对,您对我要说‘你好’,我对您才说‘您好’。”第二次尝试失败。
我们又进行第三次尝试,还是失败了。中间他突然问我:“我不知道您是谁?”我告诉他我姓李,叫我李同学就可以。他又问我:“您知道我是谁吗?”我说不知道,小家伙满脸疑惑的看着我说:“不知道我是谁怎么打电话?”尝试进行不下去了,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强调的几个关键点上,而把打电话给忘掉了。
最后,我问他:“你在家里打过电话或接过电话吗?”小家伙说:“每天都给爸爸或妈妈打电话,也经常替爸爸或妈妈接电话。”
一个能够熟练使用电话和家人进行沟通的孩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很多接打电话的知识,包括属于语文的口语交际的重要知识,但是不会接打电话了,原因何在?
我仔细地看了看教材,意识到问题可能出现在这里:教材过于强调打电话的语文属性,即口语交际能力,忽视了打电话的生活属性,即基本生活常识。对于语文来说,打电话重在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对于生活来说,打电话重在生活情景的真实性。语文的打电话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说,生活的打电话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说给谁。课堂上,模拟电话铃响起,孩子拿起电话,心里想的是:如何表达流畅、使用敬语;客厅里,真实电话铃响起,孩子拿起电话,心里想的是:谁来的、什么事。
我对比了苏教版、人教版等几个版本的教材,发现有的教材侧重于语文知识,有的教材侧重于生活能力。学习语文目的何在?是丰富语文知识,还是提高生活能力?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吗?快下课时,我又请教那个小男孩,如何使用敬语。小家伙说那要看谁来的电话。我说你怎么知道谁来的电话,小家伙又满脸疑惑的看着我说:“不是有来电显示吗?”我有些不服气,继续追问:“要是没有显示,或显示陌生人呢?”小家伙神秘的说:“那您要小心了,可能是骗子。”
我满脸羞红,心里想,怎么教着教着,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忘了,怎么连二年级的小孩都不如了。或许是因为,我的心中只有语文吧。
教师为孩子准备一部“电话”,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多好的老师啊;但是教材,又硬生生地把语文与生活分开。教教材还是教生活,教师真的很为难。因为在生活中会打电话的孩子,考试不一定得高分。但得高分的孩子,不一定会打电话。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