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设计推进课程
用设计推进课程
作者:李广生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由教育部于2017年9月25日以教材〔2017〕4号文发布,标志着这门于16年前被正式写入中小学课表的课程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北京教科院刘玲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的演变与发展》一文中称其为“规范发展”阶段。她依据《指导纲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说明:1.明确了课程性质,2.首次正式表述了课程目标,3.系统阐述了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4.规范了课程实施要求,破解了实施过程中的系列难题,5.推荐了活动主题,给中小学提供了操作指南。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正式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后的16年中,这门没有教材、没有大纲、甚至课程目标都含糊不清的课程,一直在学校中处境尴尬。虽然在实践层面取得许多鲜活的经验,但作为一门课程并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容和形式类似于综合实践的各种活动在学校蓬勃开展,如参观、考察、游学等。北京市首开“社会大课堂”建设,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本着“合力建设、成果共享、服务学生”的原则,为学校集体组织和学生个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创造条件。不仅如此,北京又提出“学科实践活动”的概念,以文件形式要求主要学科拿出10%的课时,用以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STEM课程、跨学科学习等纷纷进入中小学课堂,从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倒逼之势。
作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依然是模糊的,作为活动,它已经在学校里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这是北京的情况。
给予很高的地位但未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的课程在中外课程史上实属罕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这样走过了16年的发展历程。虽然这为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创造性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留下广阔的空间,但必然会导致乱象丛生和名存实亡两种极端情况的同时出现。《指导纲要》的出台,能否结束乱象,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序列中的地位,还需拭目以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活动课程与中小学主流的学术(学科)课程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要谨防用学科课程的逻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就是说,不要把它作为一门学科仅仅为了满足“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而出现在课表上。转变课程逻辑是学校和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
教什么?在《指导纲要》出台前这是困扰学校和教师的最大难题。没有教材、没有成体系的教学内容、没有知识点,对于教惯了教材或是习惯了用教材教的教师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不知道怎么备课了,也不知道备课备什么了,当然也就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更不知道上课教什么了。乱象丛生和名存实亡因此而出现。《指导纲要》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是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各学段在这四个方面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也规定的清清楚楚。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吗?
事实上学校和教师还很模糊。他们希望《指导纲要》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一样,把教什么条目化、结构化、逻辑化表现出来,否则还不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很明显,这是用学科课程的逻辑看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点不转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遭遇瓶颈。
用活动课程的逻辑看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教什么而是做什么。因为学科课程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建构的课程,而活动课程是按照实践的逻辑建构的课程,活动既是课程的形态又是课程的核心,课程目标全部的蕴含在活动中。认真研究《指导纲要》就会发现这一点,在每个具体目标的表述中都把相关活动放在前面,如:1.小学阶段具体目标,(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2.初中阶段具体目标,(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重点是做什么而不是教什么,这一课程逻辑的建立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挑战是:从课程的执行者变身为课程的设计者。对于学科课程来说,教什么是相对固定的,而对于活动课程来说,做什么是千变万化的。学校和教师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他们将作为课程的设计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因地制宜、创造条件、整合资源而设计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设计课程的任务和挑战随着《指导纲要》的出台摆在了学校和教师面前。
在《指导纲要》出台之前,学校和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是缺乏依据的,仅凭着自己的理解甚至好恶而进行设计。为了出新招、创特色、打品牌等功利性目的而一味的追求花样翻新,而且一味的做加法,与商业机构联合一味的上项目。综合实践活动呈现虚假的繁荣,给师生带来沉重的负担。
用设计推进课程,首先要求学校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顶层设计。依据《指导纲要》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开设的课程进行一番梳理,把遍地开花的活动和四分五裂的课程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框架之中,适当做一些减法,从而让学校的育人脉络更加清晰。从这个意义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不再是一门课程,是学校撬动课程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路径和机遇。其次是教师要建立活动课程的逻辑,围绕做什么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保证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建立活动课程的逻辑,用设计推进课程,目前来看具有重要意义。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