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新教研
新学期 新教研
作者:李广生
大哥是木匠,正经拜过师的,师傅姓高,同村人。遵循为长者讳的古训,不便透露高师傅的名字。母亲事先征求过高师傅的看法,得到允许后,领着大哥,带着礼物,登门拜师。虽说是同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该讲的礼数不能少。事实上是高师傅先看上了大哥。大哥喜欢摆弄锛凿斧锯,做个桌椅板凳什么的。起一架新屋,为了省钱,窗户是他自己打的,而且是新式的。高师傅路过,端详许久,自言自语道:“这孩子心秀,是个材料。”这话恰好被人听到,转告母亲。母亲当机立断,亲自前往高师傅家探听口风,才有后来的拜师学艺。
高师傅有几个徒弟。那时候他们经常来到我家,大晚上的,叮叮当当,鼓捣来鼓捣去,弄得满屋子刨花锯末。他们还在一起讨论,对着一堆破木头,煞有介事地七嘴八舌、指手画脚。没有电视和电脑,这群年轻人就这样打发漫漫长夜和多余的激情。印象中高师傅从来没有参加过他们的活动。在高师傅面前,他们让干啥就干啥,很少说话。
当年,我是个小屁孩,追着他们,随时听候调遣,让我干点啥,美得屁颠屁颠的。那时我没有意识到,这是几个小木匠在搞“木研”。
二十多年前,我成为一名教师,开始了教研。那时的教研很松散,没有所谓的几定,什么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等等。好像也有相关要求,但谁管那些呢。大家在一个大办公室,或是对面,或是并排办公,有问题了,招呼一声,扎在一起,念叨念叨,随后散去,各干各的。这就算教研了。后来我当上了教研组长,才知道还要有教研记录,关键是还要检查。请教老组长,他告诉我一个秘诀,就一个字:补。因为领导只是数个数,够数了就行。再后来,又要评,评先进教研组。于是我又在“补”的基础上发展出另一个秘诀——编。编计划、编主题、编记录、编总结,还真编出了一个先进,获得一张证书,全组成员每人奖励10元。说是编,也有点冤枉,一部分是整理,就是把平时随便聊的那些话题系统整理一下。毫无疑问,包装的成分很多。说实话,大家在一起讨论,针对的都是一些琐碎的问题,说的那些话,真的上不了台面。比如一个老教师说:“课前那三分钟,重要去了,必须想办法把学生拿下……”整理时我就要这样写,某某教师在研讨中说:课堂导入对一节课的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教师要想各种办法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他看了之后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当时我就觉得,和木匠的“木研”相比,我们的教研效果并不好。问题出在哪了呢?目前,我得出的答案是——形式主义。
教研工作越来越被重视,这是好事。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一些条条框框和繁文缛节就来了,检查和评比也来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随之而来。一群教师坐在一起,不是为了研究问题,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效果可想而知。大红证书的激励作用经常被夸大,它的抑制作用以及功利化导向就被忽视了。
新课程开始的时候,听一位专家讲座,讲的是校本教研。从西方讲到东方,从国外讲到国内,从理论讲到实践,最后我终于明白,校本教研就是我们教师平常做的那些事。回到学校,我兴高采烈地向同事宣布:以后我们要搞校本教研啦!他们对我嗤之以鼻。自此之后,“本”开始流行,不仅有校本,还冒出了“园本”“区本”“班本”“所本”,好像挂上一个“本”,就是改革的先锋了。那时候的我喜欢追风,写了一篇文章,好像叫《班本文化建设》,发表在一个很有名的刊物上。编辑说我可能是国内第一个提出“班本”概念的人。后面慢慢意识到,天天把“本”挂在嘴边,实际上却把“本”弄丢了。
新学期即将开始,各校又会对教研工作进行部署。我特别希望校本教研能够出现新局面,新学期,新教研。何谓新教研,一句话:务本求实的教研。校本教研,千万不能把“本”丢了。
一、新教研是整体备课而不是集体备课。不要再把教师聚在一起,围绕一节课精雕细琢了。说实话,意义不大。每节课怎么上,交给教师自己处理吧,关上门,那是他们的世界。组织大家针对一门课、一个主题或是一个单元开展系统设计,教研才更有价值,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二、新教研是项目实施而不是理论学习。教学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它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听多少讲座,组织多少学习,都不管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就不信。让教师做点什么要比让教师听点什么重要一百倍。各校教研组,与其费劲巴拉规划教研活动,还不如设计一个具体项目呢。大家一起干,干着干着就成长了。
三、新教研是教学研究而不是教的研究。教的目的是学,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这就意味教研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师教的更好看,而是让学生学的更有效。也不是让教师得到证书,而是让学生获得进步。这才是教研之本。二十多年前,我师傅就告诉我:你咋教我不管,只要学生喜欢学、能学会,那就齐活了。
以上这些建议需要朋友们全面理解,我的意思不是集体备课、理论学习、教的研究,完全不要了。
教研,说白了就是教师的同行交流,真的非常重要。还以我大哥为例说明。他做木匠的时候注重“木研”,手艺日益精进,在老家那一带小有名气。后来,他承包了一片果园,主要种植桃树和李树,我起了个名字,叫“桃李人家”。成为桃农之后,他忽视了“桃研”,蜗居在小果园里,过起了世外桃源的日子。他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桃子好吃,不怕没人来。疫情来了,大桃卖不出去了,傻眼了。因为他不参加“桃研”,不知道人家是怎么销售的,干着急。我赤膊上阵,为他推销,他终于学会了使用微信。但因为与同行交流太少,很多事情摸不着门道,经常出错。昨天在果园见到他,正在发愁。发往广州和河南的货搞混了,赔了邮费不说,桃子的品质还不能保证。他很内疚,老农民就怕别人说他糊弄人。他们是一群宁可自己吃亏,也绝不有负于人的人。我劝他别着急,以后多向人家学习。
说实话,这段时间大哥进步很大。他开始琢磨别人的微信,借鉴他们的做法。我在单位搞网络教研,他在家里搞网络“桃研”。7月10日,他发了第一条朋友圈,就一句话:有机大桃上市,有需要的前来采购电话,1 3 7 1 6 8 6 5 5 6 0。昨天,8月19日,他又发了一条朋友圈:注意看一下,这桃的名字叫华玉,口感甜脆,很受欢迎。有采摘的朋友看到我正在节代(解袋),他说,真漂亮,就像馒头一样白,过了几天,他又带朋友来采摘了,惊讶的说怎么又变红了?红的就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太神奇了。朋友提醒我看,一看我就笑了。老农民还学会讲故事了,有情节、有人物、有描写、有抒情,绝了。这就是同行交流,也就是网络“桃研”带给他的变化。
教师多参加教研,肯定是有好处。年轻教师不会上课怎么办,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多一些交流,很快就会找到感觉。这更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教研,把好事办好。期待着新学期,新教研。最后,忍不住再次提醒:校本教研,千万不要把本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