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实践困境
合作学习的实践困境
作者:李广生
合作学习发轫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欢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取得丰硕成果,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之一”,“一种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教学方式”。到二十世纪末,美国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其普及率堪比国内教师使用讲授法。与此同时,合作学习也获得世界各国的青睐。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一部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它提出了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组织。“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列为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和平等价值观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管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合作学习成为全球共识。
1999年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虽尚未明确提及合作学习,但有这样的规定: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史称“新课改”。文件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才逐渐成为我国学校中广泛运用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遗憾的是,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但对合作学习只字未提。
我本人是合作学习的坚定的支持者,在我构建的“生命课堂”中,合作是实现“生命课堂”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堂上有合作,课堂才会有生命。但是,在推广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遭遇巨大挑战,有合作真的很难。
合作学习从引入到今天在我国发展的几十年间,一直难以摆脱实践困境。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合作学习上热下冷。专家反复论证合作学习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行政官员反复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一线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上面喊得热火朝天,下面干的七零八落。
二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小组但无合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自说自话、各干各事的独立学习替代了传统课堂分桌单座的独立学习,但独立学习的本质没变,唯一改变的是小组长成了权威;表面上热热闹闹,相互讨论、全员参与,但真正的合作并未发生。
三是合作学习效能低下。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故事并未在国内课堂上重演,直到目前都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业成绩,仅有的一些案例通常被称作“非典型性经验”,难以复制和推广。
为什么取得了世界青睐、全球共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成熟的合作学习,难以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地?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