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是如何把字写死、写成“印刷体”的?

很久以前,我们发过一篇文章《学欧体,为何墨迹反而很难接受?》,书友们的回答有很多理由,大体归结几点如下:

1、欧阳询早年写的!不成熟时期的作品。

2、欧体字怎么与我们平常所见不同,很突兀。

今天重新延续此文,继续聊一聊书法问题。当然,这还是书法狗@彭澎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讨论;或者忽视。)

|一|“写字,要活的”,没错;但你还是写死字

这几天有一篇文章(《写字,要活的》)流传甚广,用现在的网络语言说就是“霸屏”。这么多的转载转发,说明了大家都书法的热情,对一些有态度、有观点的文章都是很欢迎的。

然而,这种文章并无新意,本质上还是旧瓶装新酒,沿用时下流行的书法解析方法,聊作字例的黑白、疏密分析而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其中碑刻字来做出的一些解释,更是大谬。如这个“月”字:

该文图中标示出来的椭圆部分,稍有书写经验的人就知道,那里是“飞度”,也就是笔尖的自然连带。刻本忽视或者漫漶不清,不足为据。如果把连带线条写出来,你又做何解释呢?是不是这个字就“不活”了呢?

显然不是。照这样的解释去临写,只会是写死字。当连却断,点画之间人为强制断开,字势就没了,哪里还会“活”呢?更别提气韵了。(此处可参阅黄简《书法要讲笔势,点画之间如何呼应?》)

|二|流行的荒谬,荒谬的流行

再挑一个该文引用欧阳询的字,如这个“兵”字:

这是欧阳询《张翰帖》选字,该文说:“历代书家字法基本一致。关键在于笔法的不一样。笔法一变,字法也就变了。”——小编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如此荒谬的话也敢说,真不把书法爱好者放眼里啊?!

赵孟頫老师的原话是“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对的。这是一条书法基本法则,你却反过来说,好大的胆子。当然,可能他的本意是,因为写法(并不是笔法)不一样,所以字法(结构)就不一样了。这种逻辑也同样值得商榷。

其次,这种讲墨迹字例进行严重P图的做法,大家一定要警惕。P图者按照自己的视觉习惯,对这个字例进行的处理,会严重误导书学者的理解。请看原字:

|三|十字中心线的误导

不知从何而起,字例都被框在了一个米字格里。

从原帖切割下来,分离出来,为了适应现代人的视觉习惯、学习习惯,把字摆放到十字架的中间,大讲所谓的“中宫”、“中宫收紧”,实际上等于是切断了这个字的上下关系、生命联系,判了它的“死刑”。

你看这个“兵”字在原帖行列中的本来面目:

再以上图中的欧字“天”为例:

1、欧阳询《张翰帖》中的“天”字

2、欧阳询《化度寺》中的“天”字

3、现代人普遍习惯使用的示例范本

这三个字例放到一起,可以看到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范字本,非常明显的“平”了。它原来雄赳赳气昂昂的神态,被固化放平,变成了你们喜欢看的样子。可是,它本来不是这样的!

总结这些字例:它们本来是倚侧之势,而并非平庸之字!

|四|如何看到真正的活字?

前文(链接)有讲到,古人法帖,首先是开眼,其次才是临摹。

如何开眼?今天就教大家一个方法:紧扣边线。如图:

▲整列边线标注示例

抛弃到那些现代人教你的画中线吧,即使大多数人都这样做。把字的倚侧重心全部转移到边线。再看,它们的姿态才有了基础,才有了依据。它们的姿势飞扬而出,才是伟大的书家之所以伟大的真正窍门所在。

道理其实很简单,右手书写时,横向的自然发力,必然向右→向右→向右→(当然,习惯左手写字的情况除外)。所谓顺其自然,则笔势生焉。

▲单字边线标注示例

明白了边线(当然,这是我们为了示范而标出来的,书家写的时候不会这样划边线),我们才能给这种生动的、有气势的字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如何写出来的?为什么和我们现在习惯看到的印刷体字不一样?

承上文,所谓的“中宫收紧”也不是编排造作出来的,而是这种写法自然写出来的,这才是“活中宫”。靠描出来的逼仄中宫只是“死中宫”。

看看这样的分析文章(点击链接),强行解读,支离破碎,你真的觉得好吗?

如果一眼看不出,就看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看着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终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是这样写字的。到那个时候你再去下笔临写,才是真正的“活”字!

顺便说一句,当你可以看懂墨迹的时候,你会发现另外一个欧阳询——那位大唐真正的第一书法高手,他的字才是沿袭二王法脉的正统。当然,还有大神柳公权。他们的字,都是示法,让你开眼的,不是让你用来描摹的。

|最后|

我的老师有一句曾给我超级震撼的话:

笔法是父,字法是子,审美是孙。

这是正向的逻辑关系。懂得了笔法,才可以理解书家各不同的字是如何出来的;反过来,各种外形审美也不再蒙蔽得了你,管它粗细黑白,用你开悟的毒眼,只看其笔法,就能自行判断字的好坏,是不是真正的好字,是不是真正的书法。现在的话叫: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个时候,你才开始真正的书法入门了。

声明:本文标注原创仅针对文字和部分图片;属于共享资源的图片不在此列。本文所引用网络文章,仅针对观点进行交流讨论,并不对文章主体有任何看法。

书法狗@彭澎每日一札小系列】

每日一札|李倜:越正统,越勾人

每日一札|米芾《值雨帖》

每日一札|赵孟頫《雨中闷坐札》

每日一札|“畏友”邓文原,老来家书写寂寞

每日一札|这幅书法代表了馆阁体的最高水准,如何?

每日一札|司马光《神彩帖》,早年墨迹非佳书

每日一札|羲之生前美意,怎料献之后来爱情悲剧

每日一札|王羲之小园帖,米芾、王澍为何都证伪?

每日一札|钟繇遗风:祝允明的小楷DNA

每日一札|赵孟頫推荐:国诠《善见律》

每日一札|文征明小楷《桃花源记》二种,笔笔精致

每日一札|米芾传法:一个领悟笔法妙趣的方法

书法狗@彭澎 推荐

帖学书法,推荐用笔

|文若之才|

高性价比传统毛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