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性和虚性体质,饮食服药要对症
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每个人的体质情况是不同的,有人阳虚体虚,有人阴虚燥热,这可能跟遗传有关,也有可能跟生活环境有关。
有些,则是因为长期的饮食结构所影响的。
这个道理,想来,还是容易理解的。
比如,古代有个成语“逾淮之橘”。
典故: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见他矮小就嘲笑他,抓来一个小偷,就说是齐国人。借此来羞辱晏婴。
晏婴回答说:“人们都知道橘树在我们这边结的是桔子,过了淮河,就长成枳,齐国人到楚国来成为小偷,环境改变而已。”巧妙地应对了楚王。
楚王刮目相看,改用高规格接待他。
比喻:易地而变质的事物。
据说,橘树和枳树是两种植物,古人用枳树作砧木嫁接橘树,淮南迁移到淮北。如果橘树不扛冻,冬季里冻死了,来年春天,这棵植物上开花结果的,就是没冻死的枳树了。
古人一瞧,这淮南的橘,到了淮北来,水土不服,由橘变枳了。
其实,不是的哈,这个道理我们要明白。
但是,人体呢,适应性不够强大的时候,换个城市居住,可能就会出现水土不服。
北方不比南方,长年下雨总量不如南方多。有些北方人,在北方生活的时候,因为身体已经适应了干燥的气候,日常各方面看着都比较正常的样子。
有时,因为出差,或者外来工作,到了南方,住的时间久些,就会感觉到好湿,呼吸的空气,好像也是满满的湿汽。身体好难受,有些人,因此而长出了湿疹。
这些,就是因为外环境的影响,和内在身体里面排泄湿水的通道堵塞,导致了出现一些症状。
这样的体质,也许,就是中医认为的“实性体质”。
实性体质的“实”呢,不一定是指健康强壮了。可能,是指一种堵塞、淤塞的情况。
比如:积食、痰淤、水湿、淤血,在这些个情况下,那有可能,因为堵塞,而不能及时疏通淤塞,把病邪气排出体外,导致身体就更为堵塞了,堵得实实哒。
那么,郁而不通,可能就,就郁滞出实火来。
归总一下,大致,有这么几个特征:
身体缺乏排病邪的功能,想通过大便、小便、出汗,来排出体内病气,都有障碍。
内脏有积热,郁积了大量的废物。
体力充沛,但是,不怎么出汗(若是能出汗,就可以让病邪随着汗排出体外了啦),经常便秘,小便量也不多。
活动量大、声音洪亮、精神好、身体壮实、肌肉有力、脾气偏躁、心情易烦、易失眠、舌苔厚重。
这么细细一描述,诶,有些个看起来长得壮实,但是常常便秘的中年大妈,有些像这样的体质哟?
当然啦,有些个男士,也是这样子的体质。肌肉壮,说话声音响,但是便秘。
这样的体质,不适合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什么烧烤啦、喝酒啦、火锅啦、牛排肥肉,等等……都不是太适合的了。
调理这样的病家,要考虑“以通为补”,把身体搞通畅了为佳。日常的运动锻炼,可以练练莲花生动功、散步、站桩,等等。
如果实在是便秘难以解决,找中医大夫,记得有好几个汤药方子,是适合这类病家服用哒。
既然有实性体质,那么,是否,也有虚性体质呢?
有的。这里的“虚”,说的就是气虚或者血虚啦。
平时说的气虚的人,脸色淡白或者萎黄,精神不振,总觉得没什么力气,话都懒得说,不是心慌气短,就是觉得自己总是汗涔涔的,别人都不出汗,就自己在出汗似的。
若是血虚呢,就有可能觉得五心烦热,手脚心总是烫烫的感觉,人瘦瘦的,颧骨那里有团绯红色,睡觉时盗汗,常常感觉到背上潮热。
中医把这种体质虚弱的情况,称为“体虚”。
如果长期气虚呢,那可以考虑一下,是否把药膳吃起来呢?长吃的食疗方子,有很多的,比如人参、黄芪什么的。请点击:《人参补气虚,食疗药膳喝起来》。
如果血虚呢,咱们也有血虚的饮食调理方案啊。请点击:《养生基础气和血,饮食基础姜枣汤》。
当然啦,气血两虚是一个大范畴,有些人侧重于肺气虚、脾阳虚,有些人侧重于肾阴虚、心血虚,等等,各人未必相同。
所以,在对症调理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各人的不同之处,各有侧重地对症调养。这个,咱们过去也分享过的,请点击:《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体质有几种,调养各有不同》。
大致来分的话,这几种体质算是比较常见的吧,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那也是一样的,对症下药,针对性的调养。
请移步点击:
虚要补补,实要调理,病邪要祛除,以使身体状况达到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