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早读#253《论语》
这个世界是一本书,共享阅读之乐
小一大书2018年推荐的第253本早读书
#蓝色早读#253《论语》 2018年9月10日 周一
今日豆瓣累积评分9.0分,8019人评价
一
背景信息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门人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二
精彩摘录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三
悦读者推荐
今天是我国第34个教师节,说起教师,自古至今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非孔子莫属了。这个从来没研读过教育学理论的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超强的人格魅力“调教”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其亲身教学实践成就了世界历史上亘古流长的孔师门佳话。为纪念和尊崇孔子,我国台湾地区还专门将其诞辰日定为当地的教师节。
孔老师门下学生三教九流,无不对其尊敬与喜爱。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与其说他懂得何为教育,不如说他更懂得人性;他的提问式启发教学法,不仅能发掘学生们各自不同的闪光点和潜力,还能使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通过个别谈话和悉心观察,他熟稔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老师的门人弟子根据其传授的言论及日常言行编纂而成的《论语》,且不说其开创的儒家学派构成中华文化乃至东亚传统文化的根基、深刻影响两千多年至今,单从文学角度来看,亦是常读常新的经典。《论语》将《学而篇》列为开篇第一,主题即为“学”;而其中第一章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强调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道理。篇中后续与“学”相关的理论,更是强调修学先修德(见“精彩摘录”三段),将品行修养放在首位,即将修身列为学习的第一要务。
关于“教与学”、“学与问”,五色时间元红色代言巧乐滋曾从“礼”的角度对《论语》作出另一番趣味解读,一起来看下: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篇》
【杨伯峻译: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
“礼”在《八佾篇》的出场机会超多。那么,何为“礼”嘞?琢磨下孔老师的脑回路,应该是以合适的方法做合适的事。比如,来到专门祭拜先贤的周公庙,就应处处谦恭,多多请教嘛。孔老师边参拜太庙边好奇宝宝般地问着十万个为什么,不正是其谦逊好学事事求进永不知足等优秀品质的淋漓体现么!
学问学问,要学就得问,不提出问题,没人主动给你答案。动力在哪儿,不说自明。当然学习方式若走偏,效果定会大打折扣,甚至学而不得(想想新概念英语全三册背得666,见到老外却结结巴巴开不了口......Ps.还好最近出现一个轻松学英语的微信公号“乐求英语”,不仅可以古体诗记词、英英谐音记词、英汉双语“神合体”记词,而且有高大上的商界专业知识以及来自商务第一现场的纯正美语案例,更有有趣有料与时俱进超接地气包罗万象的生活、时事场景,让人学起英语来乐此不疲过目不忘)。仅迫于外界压力,学习过程也开不了心,即便能学到也会很快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想想学生时代对付大考小考的题海填鸭们)。
做合适的事是举止得体,结果得当;由内而外的动力则能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去学,经过消化反刍的知识方能转化成为我所用的智慧。学的好,习的妙,就有了扎扎实实的学问,自然就合乎礼了嘛!
愿我们将学习作为终生追求,常学常新,常思常进,无论思想还是言行。五色悦读者早,教师节快乐,周一蓝色学习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