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33 家文化。家文化是儒家的领域,怎么《道德经》也有家文化?历来解读《道德经》,从来没有听说老子的家文化,后世道家也没有传承家文化。《道德经》确实有家文化,而且明明白白。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第54章)

祭祀祖先是远古华人的核心文化信仰,也是古代其他文明的文化习俗。祭祀虽然是民间习俗,但是最古老的民间习俗,而且延续到今天。只要华人还存在,祭祀祖先的文化信仰一定会延续下去,因为不可替代。儒家对祭祀极为重视,历代家训中必然把祭祀放在家训的首位。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家喻户晓的家训格言,也是士子考取功名的录取标准。慎终包含赡养长辈,临终关怀,长辈去世以后要按时祭祀。孔子说:“父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当年父母去世,儿子必须守墓三年,孔子去世后,子贡守墓六年,是礼制的一倍。

佛教传入中华,开始反对信徒祭祀祖先,但后来还是改变了教理,以适应中华文化习俗,这样佛教才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祭祀文化是家文化的根,没有祭祀文化就没有华人的家文化,家族没有祖先祭祀就不可能成为家族。每个家族都有祠堂,祠堂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举行祭祀。

善建”就是善建家族的万世基业,“善抱”就是善抱家族的共同信仰,同时也暗指善抱第一祖先的信仰-道的信仰(凝神抱一)。老子接着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由于《大学》《中庸》的广泛传播,修身似乎是儒家的专利,其实不然,老子对修身有极为精辟的论述。老子修身是修真,深刻性远远超越儒家的修身,真是直指本性。

不仅修身,还要把真扩大到整个家族,扩大到乡,扩大到邦和天下《道德经》不仅重视祭祀,重视修身,重视家族命运,还重视积德,这与儒家的基本文化是同源的。《道德经》母、父、子、婴儿的比喻也是一语双关,与家文化息息相关。《道德经》含有深厚的家文化是毫无疑义的,只是后人不重视罢了。

孝道是儒家文化留下的宝贵遗产,家族、家谱、家庭责任、祠堂、文化节日,这些是华人文化的根。华人几千年承担的家族家庭责任使一个饱受摧残的文明依然存在于世,没有华人骨子里的家族、家庭责任,华人的历史无法述说。学人怀疑老子道家文化与孝道之间的关系。

孝道体现在《孝经》这本典籍中,这是孔子对曾子的开示,曾子是孔子门徒中孝行第一。曾子本人是大孝子,又是孝道的传承师。但真正的孝道经典在哪里?孝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们很难在《孝经》中找到。真正的华人孝道经典在《庄子·天运篇》中。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

(养孝易,敬孝难)。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以爱孝易,而忘亲难;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相比之下:以饮食奉养双亲容易,以心存敬意奉养双亲很难;

相比之下:以心存敬意奉养双亲容易,以心存爱意奉养双亲很难;

相比之下:以心存爱意奉养双亲容易,真正从内心忘记双亲的恩德极难,即使我想忘记也难以忘记,因为深深扎根在原始记忆中(有时会暂时忘记);

相比之下:使我忘记双亲容易(假如我是一个不孝子,是个顽劣之徒),使双亲忘记我这个儿子依然极难极难(即使儿子不孝,双亲也不会忘记儿子,父母对儿子的爱如同生命,远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爱);

相比之下:使双亲忘记儿子容易(这是极难极难的,如果我这个儿子极为恶劣,让双亲绝望的话也许有可能),我也无法使自己忘记双亲的恩德同时忘记天地赐予的恩德(天地恩德更超胜);

相比之下:即使我这个儿子(父母之子和天地之子)顽劣不可救药,既忘记双亲又忘记天地的恩德,使天地同时忘记我也是极难极难的(即使世人对天地彻底忘恩负义,天地依然赐予世人阳光、空气、水、食物,还让世人的双脚踩在大地上。)

庄子讲孝道和慈爱,分为六个层次,并把孝道放入天地之间来理解。傅佩荣说:“有关孝道的六境可谓神来之笔”(《傅佩荣译解庄子》第176页),“庄子谈孝之言,共有六个层次'敬、爱、忘亲、使亲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皆忘我’,其中前四步以足以大幅度提升一般人的孝顺观念;最后两步则抵达最富道家特色的至孝或至仁了”。(同上第178页)

老子已经传授了家文化,庄子发扬光大,儒家的孝道只能做到食物奉养、敬意奉养,难以做到爱意奉养。庄子明确宣说父母对儿子的眷爱远远超过儿子对父母的眷爱,一句“忘亲易,使亲忘我难”可以超过整部《孝经》了(如果正确理解的话,《孝经》依然值得华人奉为宝典),天下子女应该悉心体会。

一句“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可以使每一个享受阳光空气、双脚踩在大地上的凡夫俗子心灵震撼的了。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能够感受到天地的大恩大德,则世人还会有争吗?

子女的争是因不感恩父母恩德开始,没有一个感恩父母的儿子会在家庭争斗不已的;世人的争是从不感恩天地的大恩大德开始的,如果世人能够感恩天地的大恩大德,人世间还会有争斗吗?老子庄子很清楚,儿子不感恩是家庭争的开始,世人(天地之子)不感恩是人世间争的开始。学会感恩何等重要!

一缕阳光、一口空气、一粒食物,一寸土地都是世人免费获得的,世人怎么会不懂感恩呢?在华人文化中,孝道成为社会共识。孝道的起源证明人的内心懂得感恩,那么为什么世人不对天地感恩呢?只要修行再进一步,世人就会领会对天地的感恩和对父母的感恩是同样重要的,天下的和就出现了。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生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道德经》第54章既是老子道家的修身大纲,更是华人古老家文化的传承。老子在玄同大定中,实证了家文化的无上价值,在修道的意境下,不忘家文化的传承。此章讲了祭祀,讲了“修之于家”,“以家观家”,这是完完全全的家文化的传承。

“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是《道德经》中最深刻的“子母双照”,船夫撑船,一杆到底,直达宇宙真相。子母关系是最深刻的关系,所以老子以此喻万物和道的关系。世人的肉眼只见万物,不见万物背后隐藏的道,如同只见子不见母,王弼从此开悟。

这个比喻是最深刻的比喻,再也没有超过这个比喻的了。只要契悟子母双照,悟道就在眼前。王弼认为老子最深刻的比喻就在这里,只要领会子母双照,宇宙真相瞬间打开。《道德经》反反复复提到母的比喻,这是家文化的延伸。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6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第52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这些都是用人间子母来比喻天地之母,互相发明意趣。

《道德经》以“道”和“德”为二大主题,德的主题就是世间的主题,与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道代表无形的上天的意志,法则,德代表道在人间的普及,所以说“天之道”。积德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但老子同样宣说积德。

老子说:“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第59章)。既积阳德又要积阴德,重积德才可以“莫知其极”,长盛不衰。释德清说:“《老子》一书,向来解者例以虚无为宗”,世人误以为《道德经》是以“虚无”为教法,其实里面深含了对远古华人习俗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只是被虚无的外表遮盖了。

老子道家的家文化是极为深刻的,庄子所传的孝道文化来自于老子,曾子难以企及。老子庄子是关注心灵的,家文化和孝道只有上升到心灵的层面才会换发出光辉,而不至于走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