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用药法:白术法,芍药法,石膏法和半夏法【一点资讯】
白术的基本配伍有七:术附法、麻术法、术桂法、枳术法、姜术法、苓术法、芎术法
一、术附法
1、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或者“风虚头重悬,不知食味”,主要治症总结起来:一是疼痛,白术配附子,二是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汗出短气、恶风是桂枝证,兼小便不利,是桂术证,术附并走皮中,使风湿自内而化。
2、《伤寒杂病论》治风湿三法:一从上焦,用麻黄发表;二从中焦,用白术;三从下焦,用附子,气升水布,火降血下。
3、风湿关节疼痛大部分属于自身免疫病:甘草的甘酸有拟皮质激素作用,是个外源性的皮质激素;附子是内源性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剂,两药配合可以治疗很多的自身免疫疾病。
4、真武汤与附子汤:附子配白术,加茯苓、生姜、芍药,就成了真武汤。芍药的作用,1)利尿;2)佐制附子;3)使茯苓有效成分溶出。真武汤证其背(至阳穴)恶寒的,去生姜加人参,就成了附子汤。
5、甘草附子汤去桂枝 姜、枣,就成了白术附子汤,治疗“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桂枝配白术是《伤寒率》里典型的利水剂,风湿在表往往兼有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的用桂枝,小便自利去桂枝。小便自利,是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重要的辨别点。因为“脉浮虚而涩”,所以用姜枣养气血;大便坚,用大剂量的白术通大便。
6、黄土汤是在白术附子汤的基础上去姜、枣,加黄土温中,加阿胶止血,加黄芩和地黄分别截断伟少阳、少阴,因为治疗的是消化道出血,所以不需要使用姜、枣。
二、麻术法
1、麻黄加术汤与越婢加术汤
甘草附子汤中附子治下焦,白术治中焦,桂枝治上焦,“汗出、短气、恶风”——有汗,无汗怎么治?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没有桂枝,重用了麻黄,以发表行水;加姜、枣增强发表的力量;加石膏清热、除烦。《伤寒论》中有多处烦躁的加石膏,用石膏泻火除烦。越婢加术汤兼有化热,另外重用了麻黄,发表行水的作用强于麻黄加术汤,更适用于风湿性疾病,或者非风湿性疾病伴有肿的,可以是水肿,可以是浮肿,这类患者皮肤又软又黄,就可以用。
2、越婢加术附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
甘草附子汤是治疗表虚证的,表实证用越婢加术附汤,“恶风加附子”,或者可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与甘草附子汤一样从上、中、下三焦去治,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病机比越婢加术汤更复杂,可治疗历节病,就是类风湿关节炎伴有关节变形,形质已受损。越婢加术汤从气化治,桂枝芍药知母汤复形质。
三、术桂法
1、桂枝人参汤与苓桂术甘汤
与甘草附子汤最接近是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丸加桂枝,也有桂枝配白术,桂枝人参汤如果再加附子,就有了甘草附子汤的基本结构,其中桂枝配白术可以表里双解,用理中汤温中,桂枝发表。术桂法最具代表的一个方剂是苓桂术甘汤,太阳阳虚,饮邪泛滥。太阳为寒水之经,中间少阴热化,热化不足,心阳亏虚就见饮邪泛滥、心悸怔忡、凌心射肺,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
2、五苓散与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治疗膀胱蓄水证,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重的黄疸。茵陈五苓散的特点是脉缓(直接胆红素升高、兴奋迷走神经,导致脉搏变缓,但湿郁化热,也会脉快,可以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或者甘露饮之类的处方)。
3、白术配桂枝通常用来利尿,白术附子汤证如果小便自利就不用桂枝,而桂枝人参汤是一个例外,桂枝用来表里双解。
四、姜术法与枳术法
1、理中丸的一个基本配伍是干姜配白术,用来温太阴脾,而甘草干姜汤则温太阴肺。干姜加白术能温脾是理中丸和肾着汤(炙甘草、炮干姜、茯苓、白术,用于温伤腰肾)的结构。肾着汤可治疗带脉病。
2、枳术丸,枳实配白术,一攻一补,一个补气,一个行气,可以与干姜配白术比较。
五、苓术法
1、苓术法,如泽泻汤,用泽泻、白术治疗眩晕。茯苓、猪苓、泽泻,这三泻都可以配白术,而泽泻降血脂,治疗痰湿上泛导致的头晕,效果较优。
2、猪苓散是一个健脾利水的处方,用茯苓、猪苓、白术各大等分,治疗呕吐,“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有的人一天到晚吐口水,就可以用理中丸合上猪苓散。
3、与猪苓散相类似的处方是茯苓戎盐汤,用茯苓、白术配伍,然后加盐,改变离子强度,帮助茯苓白术溶出有效成分,有湿的人应慎用盐。
4、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也是典型的茯苓配白术。
六、芎术法
1、白术养气,川芎养血,两者合用气血双补。白术散治疗妇人妊娠。妇人妊娠安胎,脉微细无力,或者弦而无力的可从厥阴经去安胎,用川芎配白术、加川椒和牡蛎;弦而有力的可从少阳经去安胎,就是当归散,用川芎配白术,加当归、黄芩,黄芩清少阳相火,预防下身出血、小产。
2、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茯苓、泽泻、白术、川芎),可治疗妇人腹痛,一个是白术配茯苓 、泽泻;一个是当归、芍药配川芎,很多女性腹痛都可以用。
七、小结
白术配附子——中焦、下焦
白术配麻黄——上焦、中焦
白术配桂枝、附子和白术配麻黄、附子,是从上中下三焦去治水湿
白术配桂枝——温阳化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表里双解
茯苓配白术——健脾利水
干姜配白术——温脾
川芎配白术——气血双补。
一、芍药的使用禁忌
1、桂枝汤有一个加减法是去芍药,什么情况下去芍药?1)桂枝去芍药汤:胸满去芍药-“脉促胸满者”;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脉促、胸满、恶寒,还是伴有胸满;3)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皂荚能够化痰,而肺痿的特点是胸满不能平卧;炙甘草汤也是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的基础上加减而来的,可以治疗汗出胸闷,脉结代。胸闷不用芍药。
2、太阳病误汗亡阳,心阳虚的不用芍药,如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近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汤,也都不用芍药。
3、腹满也不用芍药,实满。《金匮要略》半在缺陷分的饮证特点是:腹满,伴有身痛,遗尿,脉迟涩,治疗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因为腹满去芍药。再如厚朴七物汤(厚朴、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大黄、枳实、)也是由桂枝去芍药汤变化而来的。厚朴七物汤是”腹满能食,发热脉浮数“,方中桂枝汤治发热,见腹满,去芍药,能食是因为阳明热证能食。
4、1)亡阳不用芍药,由于亡阳发生的惊、狂、心悸,都不用,代表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汤;2)胸满不用芍药,脉促、胸满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伴恶寒加附子;肺痿、咳喘不能平卧,用桂枝去芍加皂荚汤;心律失常,汗出胸闷,炙甘草汤;腹满、发热、脉浮数的用厚朴七物汤;腹满、身痛、遗尿、脉迟,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厚朴七物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区别:一个脉数,一个脉迟;一个有表寒,一个有里热,伴有阳明腑实证。
1、桂枝配芍药
1)桂枝汤与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配芍药和营卫,代表方是桂枝汤,有一个化裁方是芍药甘草附子汤“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即发汗后表证还在,但是发汗伤阳,不可再发汗,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温阳和营。
2)芍药甘草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区别: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太少两感证,有表证,可微发汗;如果是麻黄汤发汗伤阳,就要用芍药附子甘草汤去救逆,去麻黄加芍药。非麻黄汤证误用麻黄发汗后,通常会出现一是发汗后漏汗,用桂枝加附子汤;二是发汗后表证不解患者有恶寒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阳加于阴谓之汗“,桂枝汤解表是桂枝配芍药、甘草加姜枣健脾;如是肾虚不解的,就不用桂和姜枣,而用附子。脾虚外感用桂枝,肾虚外感用附子,分别配芍药、甘草,区别不外乎脾虚外感加姜枣和脾胃而已。
3)桂枝加芍药汤与小建中汤:重用芍药的作用:一是通腑,腑气不通,大便难解,”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大实痛者“加大黄,麻仁丸中通腑也是重用芍药;二是和脾胃,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等等;三是敛阴,当归建中汤、黄连阿胶汤重用芍药敛阴,黄连阿胶汤用芍药敛阴,用阿胶养血,治疗少阴热化的心阴虚证。
4)小青龙汤:桂枝配芍药还有化饮的作用,如小青龙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汤。《伤寒论》中化饮基本配伍:桂枝配芍药,如小青龙汤;附子配芍药,真武汤和附子汤。
2、当归配芍药,
1)止痛,当归建中汤、当归芍药散和当归散都含当归配芍药。当归建中汤能够治疗妇人腹痛或者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导致的空腹痛、夜间痛,都是芍药止痛作用。当归散治疗妇人腹痛与当归芍药散共同点都有当归、川芎、芍药、白术,不同是当归芍药散用茯苓、泽泻,治产后腹痛,当归散用黄苓,腹痛是先兆流产。
2)当归配芍药:一养血,如芎归胶艾汤(川芎、当归、阿胶、艾叶、甘草、芍药、干地黄)、温经汤(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二止痛,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
3、芍药配枳实,枳实芍药散,治疗妇科疼痛;排脓散,方中桔梗有排脓作用。
4、芍药配甘草,芍药甘草汤,治发汗后手脚拘急;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甘草、大枣),治脉细欲绝,寒凝血虚,用芍药缓急,重用大枣养血。
5、芍药配黄芩/柴胡:泻肝胆,芍药配黄芩,如黄芩汤(黄芩、炙甘草、 芍药、大枣、),少阳在腑;芍药配柴胡,四逆散,少阳在经。
三、芍药的现代药理作用
1、解热:桂枝汤治疗太阳病脉浮发热和”时发热,自汗出“,芍药有敛阴作用。
2、镇痛:有效成分芍药苷,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中医治疼痛的代表方,桂枝汤也能治身疼痛,用芍药镇痛。
3、镇静:黄连阿胶汤和芍药,治心烦不眠。芍药敛阴,入跷脉,能够影响眼睛的开合。
4、抗惊厥:栝蒌桂枝汤治疗柔痉。
5、抗炎:桂枝汤、排脓散。
6、抗过敏:桂枝汤,过敏煎。
7、抗菌:一治疗肠道菌感染,如黄芩汤;二抗真菌 ,中医抗真菌从少阳去治,用黄芩汤,也可从厥阴去治,如乌梅丸。
8、抗溃疡:消化道溃疡,小建中汤。
9、解痉:有强烈的解痉作用,一缓解平滑肌肌肉的痉挛,入跷脉,治疗腿抽筋;二缓解脏器平滑肌的痉挛,治疗胆道和胰腺疾病,具有疏肝利胆的作用,促进胆汗、胰液的排泄,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需要大剂量,50-60克。
10、保肝,体现在四逆散、化肝煎。
11、扩血管:当归四逆汤。
12、利尿:真武汤、附子汤。
13、降血糖:糖尿病合并胆囊炎、胆结石之后,普通降糖药不见效,用四逆散有效。
14、抗血栓:可作用于止血、凝血系统,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如果要抑制血小板数量最强的是水蛭。
15、抗肿瘤:一针对肝癌,大柴胡汤中用芍药抗胰腺癌。可以拮抗特罗凯的耐药。
16、免疫调节:可诱导免疫耐受。
17、敛阴
18、通腑
石膏法
1. 石膏法共有8种用药方法,分别为石膏配知母,石膏配竹叶,石膏配桂枝,石膏配麻黄,石膏配人参,石膏配白术,石膏配粳米,石膏配甘草。
2. 石膏配知母 经典方是白虎汤 石膏的解热镇痛,知母清热的同时滋肾阴,属五法中的截断法。
3. 石膏配竹叶 经典方竹叶石膏汤 竹叶清心引心火下行从小便去。适用于热病之后余热未清的,多见于温病或放疗后。
4. 石膏配桂枝 经典方白虎加桂枝汤和竹皮大丸 用的桂枝的通经作用。
5. 白虎加桂枝汤用于治疗热痹。
6. 桂枝定位膻中穴故乳腺病用桂枝。
7. 石膏配麻黄 麻黄平喘利水。经典方剂麻杏石甘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大青龙汤 越婢汤和文蛤散。
8. 麻杏石甘汤是汗出而喘无热。
9. 小青龙加石膏是夹饮的咳喘见烦燥。
10.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证化热。
11. 石膏配人参 经典方 白虎加人参汤 是桂枝汤证化热,其背恶寒者。
12. 麻黄汤证化热用白虎汤。
13. 木防己汤见肿瘤篇用于治心衰 和上腔静脉综合综。
14. 石膏配白术 经典方是越婢加术汤 用于表实证风湿。白术健脾除湿。
15. 湿证三焦用药-上焦用桂枝麻黄 中焦用白术 下焦用附子。
16. 表虚证风湿用甘草附子汤。
17. 石膏配粳米 粳米一个作用是促进石膏溶出另一作用是健脾增加能量促 进退热。
18. 吴师家的阿斯匹林白糖米浆汤。
19. 石膏配甘草 甘草拮抗石膏寒凉同时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助石膏解热。
20. 小剂量甘草健胃大剂量胃胀。
半夏法
一、阳明寒湿法
1、干姜人参半夏丸、大半夏汤(半夏,党参)、半夏干姜散:干姜人参半夏丸可治妊娠呕吐。但是要注意半夏抗早孕,有抑制着床作用,孕吐一般出现在妊娠6-12周,这个时期使用正常剂量的半夏是安全的。胃反呕吐,大半夏汤主之;半夏干姜散主治干呕、吐涎沫,半夏配干姜,更能抑制唾液的分泌。
2、半夏干姜人参丸中的半夏换成川椒就是大建中汤;如果把半夏换成吴茱萸,就成了吴茱萸汤,半夏干姜人参丸在太阴阳明经,半夏和吴茱萸都有一个特点:抑制分泌。
3、治疗口干的方法,第一个是养阴,生地、麦冬、天花粉之类,张仲景习惯使用天花粉。中医认为湿邪阻滞,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客水泛滥,主水不布,西医认为这种液体潴留的人,血液里的渗透压增高,这其实是中医讲的湿,这个时候可以用半夏治疗,其实佩兰更好。《黄帝内经》上讲佩兰治疗的消渴,就是因湿邪而致的口渴。两个口干产生的机理不同,小柴胡汤若渴去半夏不是指有湿的口干,而是指血容量不足的口干,是阴虚的口干,要用天花粉。另外还有瘀血导致口渴,瘀血的本质是浓、黏、凝、聚——血液浓缩,导致渗透压增高,导致夜间渴,所以瘀血致渴用西医也能很好理解。
4、小半夏汤,把大半夏汤里的人参换成生姜就成了小半夏汤,小半夏汤能止呕吐,但与胃反的呕吐不一样,它治疗的是不渴的呕吐,不渴是因为病在阳明太阴,所以用半夏,生姜。呕吐而渴的,要加茯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呕吐兼头晕,要加茯苓;呕吐伴有心悸,也要加茯苓。
5、生姜半夏汤:小半夏汤重用生姜,是生姜半夏汤,治疗烦燥,心中烦闷异常、舌苔厚腻等七情为病的患者,有特殊的疗效。半夏既入阳明,又入少阴。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阳明和太阴脾一起治。甘草、人参入太阴。
二、阳明泻心法
1、阳明泻心法基本方剂是半夏泻心汤,其中黄连、黄芩是少阴心的药。半夏黄连辛开苦降,半夏、干姜抑制分泌,半夏泻心汤治痞、呕、利,半夏泻心汤中有黄连、半夏,再加栝蒌,就是小陷胸汤。小陷胸汤病位比半夏泻心汤的病位高,一个在心下-在贲门和胃底,一个在胃体。如果病位在胃窦,用旋覆代赭石汤。小陷胸汤黄连换薤白,就是栝蒌薤白半夏汤,一寒一热,一个治寒证,一个治热证。栝蒌薤白半夏汤可以治疗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冠心病,如有的人心绞痛发作时有很明显的肚子胀,这就是由胃不舒服导致的心绞痛的发作。
2、半夏泻心汤的结构非常像小柴胡汤,一个用黄连一个用柴胡,一个和胃气,一个和肝胆。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经腑同病的处方,少阳腑病用黄芩汤,有呕吐加半夏生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葛根汤有呕吐,仍然加半夏,阳明呕吐加半夏。
3、黄连健胃作用剂量小,半夏泻心汤中一般只用3克,而黄连阿胶汤中黄连用至四两,治疗少阴热化证的黄连剂量要大,还可以顿服,黄连剂量可以超过20克。
4、由半夏泻心汤衍化出来的几个泻心汤:黄连汤、黄芩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里没黄芩,黄芩汤里没黄连,两者都有桂枝,桂枝治干呕。腹痛不在少阳经去黄芩。甘草泻心汤治口腔溃疡、狐惑之类疾病,生姜泻心汤证伴有“噫”。半夏泻心汤里的黄芩、黄连、干姜换成旋覆花、代赭石,就是旋覆代赭石汤,也治“噫”,因胃气不降产生的痞、硬、噫,幽门疾病多有这种典型症状。
5、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治证的病位不一样,如果善于腹诊的话,能够触诊出区别来。
三、少阴法
1、半夏散及汤:少阴咽痛代表方。病在少阴心用半夏散及汤(桂枝10,炙甘草10、半夏10),病在少阴肾用四逆汤(附子,炙甘草,干姜),两者区别,病在少阴心用半夏,病在少阴肾用干姜,半夏、干姜都走阳明经,病在少阴心用桂枝,病在少阴肾用附子。两个方子的配伍都有规律,都用到甘草,还有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可以治疗梅核气,苦酒汤(半夏十四枚,鸡子(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也可以治疗少阴咽痛。
2、半夏麻黄丸:能治心下悸,半夏不但入阳明还入少阴。半夏能够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而麻黄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半夏麻黄丸适合于病窦综合征、快慢综合征等类似疾病。
3、麦门冬汤: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能够促进腺体的分泌,尤其是唾液腺的分泌,但是方中的半夏却是抑制腺体分泌的。阴虚咽喉不利或胃气上逆的患者,可以用半夏配伍养阴的麦冬,配伍的剂量和比例很关键。
如果疾病处于温病后期,伤阴之后,余热未清,温温欲吐,少气呕吐的患者,用竹叶石膏汤,它是在麦门冬汤基础上加了竹叶、石膏。这些症状在热病后期常见。
麦门冬汤和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甘草、粳米、大枣)的区别:麦门冬汤是麦冬配半夏,治疗咽喉不利,病位高;附子粳米汤是附子配半夏治疗腹中雷鸣切痛,病位低,一寒一热,辨证不一样,如果伴有饮邪下利,虽然拉肚子,但是很舒服,而心下坚满的,要用甘遂半夏汤。
四、太阴法,半夏的第四个用法,是治疗兼有饮邪的呼吸系统疾病,代表方剂是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如果症状表现为哮喘的,代表方剂是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半夏、五味子);脉浮的可以用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半夏、五味子、细辛、干姜、杏仁、石膏、小麦);再有小青龙加石膏汤和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汤误治,可以由苓桂五味甘草汤的加减法,依证加减到苓甘五味加生半夏杏仁汤。
五、小结:《伤寒论》里半夏主要有四个使用方法:一个是半夏汤法,一个是泻心汤法,其中半夏汤完全是温药的配伍,泻心汤是寒热错杂的配伍;第三是少阴经的半夏用法,半夏麻黄丸治心下悸,生姜半夏汤治烦躁,半夏秫米汤治失眠,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半夏散及汤治咽疼,这些都是少阴经的半夏配伍用法,第四个是太阴经的半夏用法,主要是用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太阴的特点是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燥化,阳明燥化不足,就表现痰饮水湿泛滥,而半夏是一个阳明燥化的药物,能抑制腺体分泌,所以用来治疗太阴病。
太湖中医学堂:专注中医传承,发扬国粹,守护生命,传承文明,太湖宏愿,医道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