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童年的颜色/张艳娟

印象中的成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抬头可伸手摸云,弯腰可揉搓泥土,一张张单纯、倔强的小脸,毫无疑虑又不可逆地走着,在远逝的警示和古老传说中,走过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岁月,走过那一段宛若青葱翠绿的孩童生活。

童年,应该是有颜色的。《花千骨》作者果果曾说,她是最恼恨遗忘这件事的,“它埋葬一切记忆,……明明不久前,它还像珍宝一样被你收在内心和脑海的最深处,久不翻看,竟不知不觉中灰飞烟灭。”在物质化功利化的世间,在人们渐渐习惯的敷衍冷漠中,那个天真烂漫溢彩流光、曾令每个人热血沸腾的孩童世界,竟已悄悄关上了通往记忆的门。童年时光里的每一场大笑、叹息、懵懂、惆怅,构成的是自己做主角的剧本,且一生只此一次。那时的你我,都只做自己,我们人生的精彩尚未抛掷在别人的眼光里。日常庸碌和琐碎维系中,我们把遗忘蔓延的淋漓尽致,太多童趣童真没有了记忆的温度。所以,童年的第一抹颜色,应该是黑色,它属于遗忘。

在厦门的鼓浪屿,有一家名叫“卢阿嬷的手艺”的甜品店,傍海而立,她的招牌总是令人神往,“让不同的人吃出不同的味道,那是每个人记忆里的童年的味道”。小铺子的招牌甜点香甜软糯,属于印象中童年的一切美好。但对于我们而言,80年代的童年,很多吃食都是从绿色植物那得来的。初春拔起的芦草嫩芽,街口老榆树结出的成串的肥嫩榆钱儿,庄稼地里肆意生长的“酸面柳”,外婆蒸的腻乎的“大剌剌”馅菜团子,现在想来,只觉鲜美,有迷离惝恍之感,又生思乡之情。所以,童年的第二抹颜色,是绿,属于舌尖。

三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盲童的画”,没有颜色,寥寥数笔,勾勒出了童年的意境。烂漫的童年王国,必然有一片白色是属于它的,它静静地立于世俗之外,宛若三月微凉的晨曦中,那一抹干净的梨花白。总有一些人,执著于它的纯白,像我。一阵风吹过,清脆的风铃声彼此追逐着,我们在这份纯白的记忆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阳光,不觉已起暮色,微凉。

纯粹的白,浩瀚了童年的星空,如梦,如仙,它属于故乡,属于朝阳流紫下的一切美好……

作 者 简 介

张艳娟,爱好诗歌,散文。文安县古洼文学会名誉会长,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纸杂志及网络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