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芹丨保俶塔寻踪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最早知道保俶塔是在中学课本里,鲁迅有一篇著名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提到过它。据鲁迅说:杭州人叫雷峰塔作“保俶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是钱王的儿子造的。那时,我孤陋寡闻,相信鲁迅先生的话一定是对的,在我的印象里,雷峰塔就是保俶塔。
后来,有了机会游西湖,曾几次登临雷峰塔,赏雷峰夕照,听白娘子的故事,但始终不见保俶塔影踪。疑惑之下,去问“度娘”,才恍然大悟,原来,雷峰塔并非保俶塔,两者一南一北,一胖一瘦,隔湖相望,风马牛不相及。站在西湖岸边,极目远眺,保俶塔如一位江南少女屹立在北山之巅。难怪民间戏称雷峰塔为老衲,喻保俶塔为美人,名不虚传也。
游西湖次数多了,周遭美景尽收眼底,唯缺憾的是没能近距离抚摸保俶塔。每次游湖,远远望见北山之巅耸立一座尖尖的宝塔,也知道那就是保俶塔,但总感觉路途遥远,深不可测。也曾滋生寻访他的念头,只因畏难而退缩。而今,再次来西湖,铁定了心,置其他于不顾,径直去寻访保俶塔。
从龙翔桥站出地铁,直奔断桥。从目测距离看,断桥距离保俶塔最近。七月的西湖,烈日当头,满塘的荷花盛开。断桥上,白堤旁,游人如梭。询问一老翁,告知曰:西去200米,路北即是上山道。沿湖岸西行数百步,果发现一上山通道。沿柏油路前行百余步,地势陡然上升,眼前就是上山台阶,我们一路向上攀登,登至一方平台,迎面一巨石,上书:宝石山,三个鲜红大字。哦,我这才知晓,北山原名“宝石山”。复前行,山势渐陡,妻汗流浃背,我们稍作休息,继续登山。此时,已近午时,骄阳似火,汗水滴在石阶上,尽管山道树木茂密,遮天蔽日,仍觉气喘如牛。峰回路转,终于来到宝石山顶,保俶塔就在眼前。
眼前的保俶塔,高大挺拔,须仰视才见塔顶。细数,分七层,底座有铁栏围护,近前不得。塔身从下而上,由粗而细。近看,宝塔墩座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墩座的西部或西北部边缘是从岩石上直接凿出,手法粗犷,岩石上清晰可见尖利的凿痕。墩座的西北角在岩石上雕琢出三个通往墩座顶部的阶梯。塔身斑驳,显示保俶塔的沧桑和古老。仰视保俶塔,塔身呈八角形,砖砌结构,顶部是一个木结构基座支撑的铁铸塔顶,整个建筑美轮美奂。因无法登塔以观,内部构造不得而知,引以为憾。塔西十米处有一围栏,置一圆形金属部件,据说是原塔顶老构件,因年久失修,于近年铸新顶换之。
和西湖景区相比,前来观塔的游客确实不多,然我感觉不虚此行。因为它让我近距离接触了保俶塔,真切嗅到了的历史的味道。
关于保俶塔的来历,宝石山下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北宋年间,西湖边宝石山下,住着一户姓宋的兄弟,哥俩长得非常像。弟弟十岁时,父母双亡,兄长双肩挑起养家的责任,虽说日子苦但兄弟情深。时过十载,老大已娶妻生女,平日里下湖、上山、农耕,妻子宋嫂主内,贤妻良母,家庭和睦,并就近开了一家豆腐铺,善待邻里,乡亲和谐。弟弟此时在苏州一带做点小本生意,推销杭州的绸子和雨伞,攒点小钱补贴家用,更何况嫂子正在为他物色媳妇,家中需要有点积蓄,弟弟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杭嘉湖和淮南、淮北一带,毫无怨言。
北宋初期,强悍蒙族游牧部落常犯边塞,因洪灾摧垮的水库又要筑坝,劳动力奇缺,北宋王朝南下抓壮丁守边境,抓劳工服苦役。正在田间劳作的哥哥不幸被抓,押回衙门,次日出发。宋大哥托人告诉内人,一定要将女儿抚养成人。他一路风餐露宿,被解至江苏的吴江境内。傍晚时分,哥哥意外碰见在此地做生意的弟弟。听了哥哥的诉说,兄弟抱头痛哭,弟弟诚恳地说:“兄有家室,你一走这个家就塌了,我单身一人,即使死了,也无牵挂。人都说咱俩像双胞胎,我替兄长去服役!”兄弟俩正在争执,捕头从远处走来,弟弟急忙将身边银两和包裹交给兄长,果敢地迎上前去,哥哥得以逃脱。
过了半个多月,兄长拖着病体回到家中,夫妻相见悲喜交集。宋嫂听了丈夫的诉说,感慨兄弟之情深。次日起,宋嫂天天上宝石山的大石佛院烧香拜佛,祈小叔平安。并立志在宝石山上修一座长生塔,保佑小叔早日平安返回故里。乡亲们感于宋嫂的善良和平日里慈善济贫,纷纷出工出力出料,不久塔建成。乡亲们称之为“保俶塔”,即现今的保俶塔。
当然这只是传说,至于保俶塔的来历,众说不一。最接近历史的说法,一般认为系吴越国王钱镠时所建。五代后周年间(948年-960年),吴延爽(钱王俶母舅)信奉佛教,当时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建了此塔。塔建后不久,北宋建立,吴延爽因犯“谋叛罪”,被吴越国王钱俶削职并流放。故吴延爽未给塔正式取名,民间就称之为“宝塔”,后人们因山名而叫“宝石塔”。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被尊称为“师叔”的永保和尚,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此塔,使宝塔焕然一新,人们感其诚,便改叫为“保俶塔”(据《咸淳临安志》记载)。之后的宋、元、明朝一直都称之“保俶塔”。“保俶塔”一名沿用时间一长,人们便产生望文生义,故编造了“宋嫂为保佑小叔造宝塔”的传说。明朝末期,有文人感到此传说有伤风化,就编撰了“吴延爽祈求钱王俶平安造宝塔”的故事。正因为文人的效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吴延爽建造“保俶塔”的故事,就广泛流传起来,这样“保俶塔”的塔名随之叫开了。
山风吹来,凉风习习。再次仰视古塔,咀嚼历史,耳旁仿佛响起古代匠人的铮铮锤音。休息片刻,起身离开保俶塔,翻过蛤蟆岭,一路向西,取道抱朴道院,山路蜿蜒,迤逦而下。西湖就在眼前。
作 者 简 介
李端芹,男,淮北市濉溪县人,一九六五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网络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有多篇稿件被市县报刊采用,出版文集《山风吹来》。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