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斯特罗姆最梦幻的 12 首诗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 - 2015)
特朗斯特罗姆,瑞典诗人
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
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20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为:
他用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打开通往真相的新径
特朗斯特罗姆擅长运用各种意象
在通常互不关联的事物间建立起微妙的联系
其作品精炼,用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
表达诗人对日常生活与自然体验的非凡反思
布罗茨基公开承认“窃取”过特朗斯特罗姆诗的意象
1931年4月15日,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是记者,母亲是教师。他曾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特朗斯特罗姆说他年少时对文学不大感兴趣,相比文学,他更希望自己能研究昆虫,将来在博物馆工作。在瑞典现代自由诗的黄金时代,特朗斯特罗姆终于也如许多少年一样对现代诗产生了兴趣。
1954年,23岁的特朗斯特罗姆出版了处女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被称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在诗人持续、克制的创作历程中,他用略显冰冷的瑞典语写成,着眼在日常现实中创造奇迹。他的诗歌从不借助汹涌澎湃的抒情,而借助那些“在场”的意象让读者自行去探索。
1990年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后,特朗斯特罗姆仍坚持纯诗写作。他也把生命扑在钢琴上。特朗斯特罗姆未能当成作曲家,他的诗却深受着音乐语言的影响。在他因为中风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后,他除了继续写诗外,还用左手单手弹钢琴。他说:
“写诗时,我感觉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诗找到我,逼我展现它。”
夏天的原野
已目睹了很多。
现实损耗着一个人的身心,
但夏天总算来了:
大型机场——调度员
从天空中卸下
一批又一批冻僵的人。
草和鲜花——我们着陆。
草有一个绿色领导。
我向它报名。
某人死后
有一个震惊
留下一条长长的明艳惨白的彗星尾巴。
它占据我们。它使电视图像模糊。
它像空气管道上冰凉的水珠云集。
你可以继续在冬天的阳光里滑雪
穿越悬挂枯叶的树林。
它们像旧电话簿上撕下的纸页——
用户的名字已被寒冷吞噬。
感受心跳仍是一件舒服的事。
但我们常常觉得影子比身体更为现实。
站在自己黑龙盔甲旁的武士
显得微不足道。
Tiger in a Tropical Storm (Surprised!), Henri Rousseau
风 暴
忽然间,漫游者在此遇到古老
高大的橡树,像一头石化的
长着巨角的驼鹿,对峙九月
大海黑绿的城堡。
北来的风暴。正是花楸树果子
成熟的时节。在黑暗中醒着,
能听到橡树上空的星宿在
自己的厩中跺脚。
记忆看见我
六月的一个早晨,醒来太早
但回到梦里已为时太晚。
我必须出去,进入记忆满座的
绿荫,记忆用目光跟随我。
它们是无形的,它们和背景
完全融成了一体,善变的蜥蜴。
它们靠得如此近,我听见
它们的呼吸,尽管鸟声震耳欲聋
The parachute,Marina Pallares
序 曲
醒,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
万物燃烧。他察觉——用云雀的
飞翔姿势——强大的树根
在地下甩动着灯盏。但地上
苍翠——以热带丰姿——站着
高举手臂,聆听
无形抽水机的节奏。他
沉入夏天,慢慢沉入
夏天刺眼的坑洞,沉入
太阳涡轮下抖颤的
脉管湿绿的棋盘。于是停住
这穿越瞬息的直线旅程,翅膀伸展成
汹涌水面上鱼鹰的栖息。
青铜时代小号的
被禁的音调
悬挂在深渊上空。
黎明时分,知觉把住世界
就像手抓起一块太阳热的石头。
漫游者站在树下。在
穿越死亡旋涡之后
是否有一片巨光从他的头顶上铺展?
石 头
我听见我们扔出的石头
跌落,玻璃般透明地穿过岁月。深谷里
瞬息迷惘的举措
尖叫着从树梢
飞向树梢,在
比现在更稀薄的空气里
静哑,如燕子从山顶
飞向山顶,直到它们
沿着生存的边界
抵达极限的高原,那里我们
所有的作为
玻璃般透明地跌向
仅只是我们
自身的深底。
联 系
看,这棵灰色的树。天空
通过它的纤维注入大地——
大地喝完后只留下
一堆干瘪的云。被盗的宇宙
拧入交错的树根,拧成
苍翠。这短暂的自由瞬息
从我们体内喷涌,旋转着
穿过命运女神的血液,向前。
天气图
十月的海冷冷闪烁
和它那海市的背鳍。
不再有东西回忆
帆船赛的白色晕眩。
琥珀之光笼罩村落。
一切声音都在缓缓流逝。
犬吠声的楔形文字
在果园的上空浮现。
黄色的果子智斗着
树,让自己纷纷坠地。
Plate 67 Red-winged Starling or Marsh Blackbird
John James Audubon
音 响
乌鸫用自己的歌声吹奏死人的骨头
我们站在树下,感到时间在下沉,下沉。
教堂和校园相遇,汇聚扩散如海上两股潮流。
教堂钟声用滑翔机柔软的翅膀飘入天空。
它们给大地留下更大的宁寂
以及一棵树平静的脚步,一棵树平静的脚步。
树和天空
一棵树在雨中四处走动。
在倾注的灰色中匆匆经过我们。
它有事。它在雨中汲取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一只黑鸟。
雨停歇,树停住脚步。
它在清澈的夜晚悄然闪现。
与我们一样,它在等待
雪花在天空中绽放的一霎。
Afterglow, Gloucester Harbor ,Childe Hassam
自一九七九年三月
厌倦所有带来词的人,词,不是语言
我开车来到雪覆盖的岛屿
荒野没有词
空白之页向四方展开!
我碰到雪上麋鹿的蹄迹
是语言,而不是词。
尾 声
我像一只抓钩在世界的底部拖滑
抓住的,都不是我要的。
疲惫的愤怒,灼烧的妥协。
刽子手抓起石头,上帝在沙上书写。
静谧的房间。
家具在月光中展翅欲飞。
穿过一座手无寸铁的森林
我慢慢走入我自己。
译者序(节选)
李笠
诗歌是凝练的艺术
现当代诗人很少有人能像特朗斯特罗姆那样,把诗写得如此凝练、精准。他的诗是凝练艺术的典范。从1954 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到2004 年的最后一本诗集《巨大的谜》,特朗斯特罗姆一共发表了两百多首诗。然而研究他作品的著作数量则已超出了他作品的页数的上千倍。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影响着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诗人。他常被称作“隐喻大师”。有人把他划为“深度意象诗人”,也有人称他为“后超现实主义诗人”“新简单主义的开创者”“巴洛克风格的诗人”“现实象征主义诗人”“魔幻现实主义诗人”。当然,这些称号各有道理,它们至少代表了特朗斯特罗姆各个阶段的创作风格。
特朗斯特罗姆1954 年发表处女作《17首诗》,轰动诗坛。四年后第二本诗集《途中的秘密》使他成为影响瑞典诗坛的诗人。以后他差不多每隔四五年发表一部诗集。1990 年,他因中风右半身瘫痪,但仍坚持着写作。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通常从日常生活着手:如坐地铁、在咖啡馆喝咖啡、夜间行车、林中散步等。他擅长用精准的描述,让读者进入一个具体的时空。然后突然更换镜头,把细节放大,变成特写,让飞逝的瞬息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散发出“意义”,展现一个全新的可感可触的世界。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始终在探索醒和梦、内与外、关闭与敞开、影子与身体、记忆和遗忘、时间和死亡等主题,他喜欢把大自然同工业产品糅合在一起,如“云杉像钟盘上的指针一样直立”“蟋蟀疯狂踩踏缝纫机”“蓝天轰鸣的马达是强大的”等等等等。他的诗常采用深度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并把强烈的情感埋藏在平静的文字里:
我像一只抓钩在世界的底部拖滑
抓住的,都不是我要的。
疲惫的愤怒,灼烧的妥协。
刽子手抓起石头,上帝在沙上书写。
静谧的房间。
家具在月光中展翅欲飞。
穿过一座手无寸铁的森林
我慢慢走入我自己。
——《尾声》
《尾声》和诗人大多数作品一样,采用一连串对立的元素(意象),呈现了孤立无助的生存状态。此诗再次展示了特朗斯特罗姆的写作手法:“建立被陈词滥调分隔的各领域的联系。”
诗的力量在于凝练。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始终在实践着这一审美理念,即用最少的词语创造最多的内涵。他的诗如一只精心打造的首饰盒,有高贵的整体平衡,也有精美的细节。每一首诗都具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读者时刻都能看到诗人的心脏——“被囚的永恒那挥舞的拳头”,感受它的迫切性,好像每一首都来自剧烈的心跳,每一行都在捕捉焦灼,每个词都在谛听将发生的奇迹……
而这一奇迹,无疑归功于特朗斯特罗姆的强大的感受力,和他从各种文化中汲取的诗歌养分。除了从古希腊、《圣经》、巴洛克诗歌以及日本俳句那里汲取大量养分外,他还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那里学到了诗歌的秘诀:“诗,应该简短,精确。”在回忆录《记忆看见我》(1993)中,他对这位古罗马诗人这样评论道:“美妙精准……这种脆弱的平庸与坚韧的崇高的转换,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毛毛虫的脚消失,翅膀打开。”
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
波罗的海上的小岛——伦马尔岛,在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一个——借用特朗斯特罗姆的话说——“我的出发点”。他很多诗取材于伦马尔岛,比如著名的《蓝房子》和《波罗的海》,那里,个体与世界、历史与沉思、回忆与展望、伤感与悲喜纷纷交织在一起。1990 年8 月的一天,我在岛上拜访度假的特朗斯特罗姆时顺便采访了他:
问:你受过哪些作家影响?
答:很多。有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艾吕雅和瑞典诗人埃克罗夫等人。
问:你认为诗的特点是什么?
答:凝练。言简则意繁。
问:你的诗是否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我的诗深受音乐语言的影响,也就是形式语言、形式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我的诗与绘画非常接近。
问:你对风格是怎么看的?
答: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削减。如果必要,可放弃雄辩,做一个诗歌的禁欲主义者。
问:你的诗,尤其早期的诗,试图消除个人的情感,我的这一感受对不对?
答: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完成一首诗需要很长时间。诗不是表达“瞬息情绪”就完了。更真实的世界是在瞬息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对立物的结合。
问:有人认为你是个智性诗人,你自己是怎样看的?
答:也有人认为我的诗缺少智性。诗是来自内心的东西,与梦情同手足。很难把不可分的内心世界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智性。它们是诗歌试图表达的整体,不是非此即彼。我的作品一般回避寻常的理性分析,我想给读者更大的感受空间。
问:诗的本质是什么?
答: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李笠诗人,翻译家、摄影家。1988年移居瑞典。已出版《水中的目光》《栖居地是你》《逃离》等6部瑞典文诗集,此外,翻译了大量北欧诗歌,曾获《瑞典日报》文学奖和时钟王国奖等诗歌奖项。
特朗斯特罗姆说,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再是认识,而是幻想
那么在你看来,什么是诗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