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辉丨眺望超级明月,细说两位后羿(二)
泻地银光大望冲,
踮足翘首影重重。
适逢今夜超亮月,
后羿才知亦朦胧。
“后羿”混淆为那般?
中国民间(也包括部分史料文献)当今将“射日”与“代夏”两个叫羿的人,混为一谈,说成一个人物——后羿。并且更有许多的神话故事,给羿的故事增加了新的色彩、新的内容,如:羿得到西王母不死之药,后为其妻嫦娥独吞,而飞上月亮,住在了清冷寂寞的广寒宫里,成为了一曲令人伤感的天上人间永难团聚的悲剧。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实际上“射日”与“代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羿,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处于完全不同世界里的人物。但是这一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能够欺瞒人民达数千年之久呢?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传说史存在跨度较大的时间误差。二是两个人物名号相同。三是有人故意将两位后羿揉合为一个人,借机将代夏之后羿,掩盖于历史长河中。下面本文将这一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一)传说史存在跨度较大的时间误差
年代久远是极易造成时间偏差的。中国远古史是传说历史,与当今的正史显然完全不同。传说史中时间作为一维空间概念是跨跃性的、模糊化的,在这一背景下存在跨度较大的时间差情况不仅很普遍,而且很正常。
两位“后羿”中,前一个羿是“射日”之“神”羿,生存在尧时期,据推算距今时间约为4300多年,而后一个羿是“代夏”之“人”羿,距今为约4000年左右,二位羿之间有约300年的时间差。尽管大量史料中记载的古代先圣先贤普遍存在寿命较长的现象,但300年时差也是在逻辑上无法弥补填充的“黑洞”。这是羿可拆分为两个人物的首要证据。而两个叫羿的人物被传说史中整合在一起原因很复杂,一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他们均出现在纪年史之前。众所周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纪年历史为周厉王被国人暴动所赶走的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距今为2857年。也就是说,无论是前期“神”羿与后期“人”羿,都是生存在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人神,一个距纪年史1100多年,另一个距纪年史1400多年。这对后人理解这两个叫羿的人存在于不同时空中制造了显而易见的障碍。也构成了产生误会的现实基础。换句话说,后代搞不清有几个羿、搞不清羿的事迹十分正常。
(二)两位名叫羿的人物名号亦是相同
造成两个羿人物被后世模糊化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对两位“羿”名字上加上的“后”字出现歧解所导致的。
两个羿均可称为“后羿”。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对“后”字的理解存在重大歧义。一般常识认为,“后”属于时间概念,一般指的是:“后期、以后、后面、然后、后果、后来、今后”等等意思,从时序上讲,“后”就是与“前”空间相对应,但方向完全相反的词汇。但古时,“后”还有另外多重含意,如在夏代时,“后”字代表的是“王”,如大禹之子“启”赶走大禹安排的王位继承人“伯益”,自立为王以后,便自称为“夏后”,意为“夏代的王”。而当有穷氏首领羿,夺取夏代江山,取而代之为夏之“王”之时,亦称作“羿后”或曰“后羿”。这样“后羿”之“后”实际上就不仅只包含有一个前后的时间空间概念,而且更包含了社会地位与权力的专属用词“后王”之名与义。当然中国远古时期,一字多义曾经普遍存在。
历史惯例上人们在讲到“射日”之羿时,从时间概念上为了与后期同名之”代夏”之羿相区别,可称“射日”之神羿为“前羿”,将“代夏”之人羿称为“后羿”。但人们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前期人物之“前”字省略不提,而只给后期人物加注为“后”。也就是习惯上将前期羿称之为“羿”,而将后期羿称之为“后羿”。如果人们仅仅以此作为区别前期“羿”与后期“羿”的唯一标准,那么,两个虽然重名,但经历不同都叫“羿”的人神,在后人认知上还是很容易分辨清楚的。不幸的是古人还有另一个习惯,即是:人们在称呼羿这样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时,则习惯将他的高贵血统一并表示出来,而“射日”之“羿”与“代夏”之“羿”血统都非常高贵,他们均是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一脉,正宗传人。中华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在表明炎黄血脉传承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既黄帝血脉后人名字上加“帝”字,炎帝血脉后人则加“后”字。如此从血缘角度来讲,人们在称呼前期“羿”时为了表明“羿”的血缘传承上是正宗炎帝之后,名字上加缀“后”字。所以前期羿从传承上被称为“羿后”也可称为一位货真价实的真正“后羿”。而后期这位羿则从曾经为夏代之第四位“后”(王)统治者,位尊无比高贵角度来说,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羿后”或者说“后羿”。
由于这种“后”含义的多重性、复杂性,炎黄后代子孙们对此知之不详,在传说与记载上,这种“后”的歧义、多义,在口口相传史家与民间当中被淡化漂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羿”就逐渐融合为一,人们一提到“后羿”,就将“射日”之“后羿”与夺取太康王位(后位)的“后羿”当成了同一个人物。同样原因,神话“嫦娥奔月”也成为了“后羿”奇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别有用心,掩藏“后羿”
当然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后来的周室,以夏为宗,自称夏人之后,对于千年前,曾经有夏之太康失国于后羿,发达文明大夏被野蛮落后东夷人所败,使周人视为奇耻大辱,所以在传播历史信息时,故意做了些有选择忘记,故意模糊夏之“后羿”的存在,而片面推崇、夸大、后羿射日之功,从而用“射日”光环掩饰“太康失国”这一屈辱史实。神化后羿的结果,最终达到了进而虚无化“射日之羿”,格式化“夏代后羿”的目的。进而掩饰了夏之一段不光彩历史。周代之后的学者多被这一错误信息所蒙蔽,将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两个时代背景、两个有天壤之别经历、两位各自有完全不同故事中的“后羿”,煅打、锤炼、加工、塑造成为了一个人物——后羿。
在本世纪“超级月亮”辉光映衬下,在与广寒嫦娥相互对视凝望当中,今天我们厘清“后羿”身份,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远古历史,理解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物,理解中国悠久文明与博大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也算是给广寒宫里的嫦娥一丝安慰吧!
作 者 简 介
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