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抠门”的女孩有学Mpacc的潜质。

同名微博:崔瑞逻辑

《跟陌生人说话》节目,这两天被刷屏,

主要原因在于这个节目采访了一个被称为“抠神”的省钱组成员王神爱。

在南京生活的她,大学毕业之前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积累了首付,在一座小城买了套房。

工作之后,她和自己的先生把90%的工资都存了下来,除了内衣等贴身的衣物外,其它都可以穿朋友送的或是淘汰的交通费。

只要涉及到打车,都可以用薅羊毛的形式来领券。

所以在32岁,她便在南京买了自己的第二套房,

对家的渴望,对财富的追求,或许并不是她真正“扣钱”的原因。

看完这个节目,我想有两个原因促使了她特殊的财富态度:

一是王神爱描述,在她小时候妈妈给他零花钱,几乎没有用手递的,都是把钱扔在地上。

让她自己理解,妈妈的意思是讲每一分钱都不容易,都要弯腰去取。

幼小的心灵如何承受住这种耻辱的家庭关系,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想母亲的这种举动显然深深地刺伤了她。

二是在她毕业之后所找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广告公司。

众所周知,广告公司的氛围便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环境刺激和调动群众的消费心理。

王神爱深知,如果深陷到“资本主义”的泥淖无法自拔,便成为一个消费的动物。

这两种错综复杂的超乎常人消费观的消费理念,刺激了王神爱,一定要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

很多同学看完这个节目后表示不解,认为人生其实完全不用这么过,

但我们要反问人生应该怎么过?

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刺激,如果不浪费、不浪费,便是一种背弃主流的价值观,

但这种深度物化的生活终究又能给自己带来几许的幸福?

教育部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深陷“校园贷”的同学,没有一个是把“校园代”贷款拿出来的钱充到了自己的校园卡,用于餐厅消费,

这也意味着在深度市场化的今天,如果不能摆脱物化的影子,只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消费是否能够带来高品质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原因在于在今天互联网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刺激下,似乎高品质和幸福的生活只能有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建立直接关联。

其实并非如此:

1、高品质的生活既要有物质的满足,更多的应该是精神的享受;

2、高品质的消费应该是量入为出,而不能是所谓的“超消费”;

3、高品质的生活。既要享受空闲时间的闲暇休闲,也不能多于无聊空虚和寂寞。

4、所谓的高品质无非是在芸芸众生中发现自我,而物化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纬度。

当然我们并不能讲“抠钱”的生活观或消费观,就是正确的。

原因在于消费观是一个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并非目的,只有人才是最终的目的。

但我们毕竟看到王神爱同学身上真的有MPACC的品质,原因在于她和我们一样,

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自己的幸福。

今天早上5:00起床,赶上丹东-沈阳的高铁,驰骋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等待9:00的课。

祝福各位周末愉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