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包天的“辨帅”张勋是个戏痴 开堂会名角全都来捧场
“辨帅”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张勋是也。
曾率五千辫子军就敢北上京城,就敢改朝换代,推翻民国,复辟清王朝,让皇帝重新登基,“辨帅”胆大包天。
“辨帅”之名冠之已是民国了,全国都剃头剪辫子,唯独张勋脑后仍然拖着一根大辫子,非但他梳辫子,他的军队,人人都有一根大辫子,而且是自愿留的,没有人强迫。
“辨帅”出身贫寒,家中几代皆目不识丁,张勋就是背着“白丁”一块,穿着一身补丁粗衣走上社会的,完全依靠自己的本事,摸爬滚打,出生入死,张勋熬出来几乎是个奇迹。像张勋这样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贫苦农民不多。他完全靠自学愣能读懂《论语》,深夜挑灯夜读《三国》《水浒》,行军作战之余,有空就在地上练字,后来竟能写出一手拿得出场面的大字楷书。张勋聪明绝顶,读过的书皆熟记于心,得空就给弟兄们讲《三国》、说《水浒》、道《岳飞》,俨然成为军中一杆旗。
“辨帅”还爱戏、懂戏、会戏、戏迷、票友,关键是极有“戏缘”。
“辨帅”办堂会也是京城一绝。老梨园伶界的名角儿如谭大王、余三排、王瑶卿、杨小楼、卢胜奎都被请到“辨帅”府献艺,新秀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都是“辨帅”府办堂会的必请。“辨帅”不粗,和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最好。在京城梨园有“辨帅”请谁是谁有面子。请谁谁到,谁到谁拿真玩艺儿。这在民国初年是独一份。袁世凯曾请谭鑫培办堂会,谭大王一拱手,谢了,不去!给多大的戏份都免了。谭老板瞧不上这位大总统,粉墨登场的大皇帝。八抬大轿都抬不动,袁世凯气得跺脚击掌,下令禁止他演戏,封杀!谭老板也英雄,也血气,戏可以不演,那也不给你唱!但“辨帅”一请必到。梨园界甚至以被“辨帅”请为荣,可见“辨帅”在梨园的影响力,即使他下台了,倒灶了,没权了,不能称“辨帅”了,依然如故。
“辨帅”当年驻兵保定,为听谭鑫培的戏,他竟然骑快马进北京,听完戏后,又骑马连夜跑回保定军营,由此可见“辨帅”的戏瘾,由此可见“辨帅”的执着。
“辨帅”爱戏、迷戏、懂戏,尤其对《三国》的戏不但能懂、能唱,还能勾了脸,挂了须,扎了靠,登了靴,拿了道具就能上台演,敢和京城的名角儿配戏,唱念坐打,一点不含糊,叫好喊彩的一浪高过一浪。
“辨帅”府办堂会和其他府宅不一样,“志愿者”多,一听说张大帅办堂会,街前街后,府前府后,都是自愿服务者,看轿的、引路的、唱名的、帮着提东西搀人的。一是“辨帅”人缘好,从不小看人,从不恶待邻人,有难但凡对张勋伸手的,不会少于五块大洋。二是大家都知道张府办堂会请的都是京城最有名的名角儿,而且被请的名角儿来张府堂会,个个都拿出看家本领,真练活真拼命真动真本事。因此这些“志愿者”只图堂会大戏一开,蹲在大院墙根“蹭戏”听。蹭戏人多的时候,“辨帅”府胡同能蹲一胡同人。当时票友圈里有句话:“宁听张家墙外戏,不去戏园看生上戏”。
1922年,民国十一年,张勋69岁,办了三天祝寿的堂会,办得搅动了整个梨园界,吸引了数不尽的戏迷。多少人都花上钱、托关系、走路子,要去“辨帅”府上听堂会。单说名角儿,榜上有名的,唱红的,唱爆的,几乎都群英聚会齐到了“辨帅”府。有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余叔岩、龚云甫、孟小茹、钱金福、王凤卿等等,甚至连八十多岁的伶界老前辈孙菊仙都请来了。戏迷们、票友们比“辨帅”都兴奋,都激动,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多名角儿群星荟萃,满堂辉煌。
仅举第一天堂会的“大轴戏”,唱的是《回荆州》,“辨帅”亲点的戏目。梅兰芳饰孙尚香,杨小楼饰赵云,龚云甫饰吴国太,王凤卿饰刘备。掌声、喝彩声、叫好声,如春雷滚动,看得人个个如醉如痴,舍身忘己。最后一天的大轴戏,竟然请伶界老前辈孙菊仙登台练他的绝活《鱼肠剑》,孙菊仙曾经和谭鑫培同台“练活”,谭大王是当时头牌“花脸”,孙菊仙是当时头牌老生,和梅兰芳的爷爷梅巧玲同台唱戏。那天的戏孙老前辈唱得如黄钟大吕,抑扬顿挫,响遏星空。正应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一连三天,满城无不说“辨帅”家的堂会。票友都憋着看“辨帅”七十大寿时的堂会。据说伶界的名角儿都纷纷向“辨帅”表示,在张大帅七十整寿堂会上再聚帅府,再铸辉煌。张勋拱手相谢。据后人传说,大帅送名角儿出门时讲了句实在不该说的话,除非我张勋过不了七十,过七十祝寿再请各位老板们!
谁都没想到,人高马大,健康没病的“辨帅”第二年未满七十,竟然折了,没能过了七十大寿。堂会至此,再无盛会。
文章收笔,其意未尽,伏案追思,感慨良多,遥望星空,默然命笔:
天地人鬼台下观,
出将入相尺寸间。
浊酒一杯三千事,
唯有管弦念旧欢。
作者:白头翁、闲话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