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黄河船工的艰辛生活 号子喊不尽他们心头的愤懑
位于河南荥阳的玉门渡口曾是黄河上的一个大码头,当年从山西运来的棉花、粮食都要在这里下货后运往别处。
黄河航运兴衰的背后是一代代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黄河船工。
黄河船工大多为强壮年男性,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很多人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生活艰辛。
尽管如此,但他们只能领到低廉的工钱,还要受船家老大和沿途官吏的压榨,生存环境极度严酷。
黄河船工找的就是一份辛苦钱,但凡家里稍微条件好一些的是绝不会干这行。黄河船工行船的时候,吃的就是黄河水,经常一碗水里澄不出半碗清水。
遇到逆风或激流的时,船工们还得上岸拉纤。通常一条船上的船夫是拉不动一条船的,一般都会等四五条船走到一起后,大家一起先拉其中一条,再拉另外的一条。
在当时黄河跑船北到包头、银川、兰州。逆流而上时,都需要船工们背着纤绳一步步的往上拉,其中的辛苦现在难以想象。
北上兰州往返一趟就差不多小半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船工们基本上都在船上渡过,即便初冬河面结上了薄冰,他们也需要淌着冰冷的河水,继续前行。许多人的脚上都冻出了大口子,但也必须咬着牙撑下去,实在冷的不行,有的人甚至用刚做好的大饼缠在腰间取暖。
船工们这一趟如果能顺利的下来,虽然一路艰辛,但收到的工钱至少还能勉强的养家糊口,始终并种地要强一些。但如果遇到土匪打劫,往往就会落得个人财两空,凶险异常。
船工们一年到头的辛苦付出,也就仅仅够养家糊口,除去吃穿用外,如果节约点还能够来年跑船的路费。这些船工回到家里,唯一可以炫耀的便是,可以带回许多关内少见的新物件和衣服,以至于村里人感叹他家里有钱,其实个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太阳出来一点红哦,三国出了个赵子龙。赵子龙来真英雄,一杆枪能挡百万兵!”现在人们再听到黄河上的船工号子的时候,总会觉得消失了的船工文化甚为可惜。但对于船工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能够过上另外的生活,可比当年跑船拉纤好上太多了。
回复关键字“台湾”看更多关于台湾的历史资讯
回复关键字“屠杀”了解人类史上那些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