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人素质太差,真是可悲,你们说说这是什么

哈默那

2007-03-24

忻州好吗?

城市历史:  忻州地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邻大同、朔州、南毗太原,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接壤。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的时候才摆脱追兵。 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忻州古称秀容,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属 赵。秦汉时属太原郡、雁门郡、太平郡,隋代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时为忻州定襄郡。 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国初年为雁门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大部分地区属晋察冀,以西属晋绥。1949年建忻州专区。  忻州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摔...全部

城市历史:   忻州地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邻大同、朔州、南毗太原, 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接壤。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的时候才摆脱追兵。
  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忻州古称秀容,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属 赵。秦汉时属太原郡、雁门郡、太平郡,隋代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时为忻州定襄郡。
  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国初年为雁门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大部分地区属晋察冀,以西属晋绥。1949年建忻州专区。   忻州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摔跤之乡”、“民歌海洋”等赞誉使忻州闻名遐迩。
     城市性格:精明的忻州人   多年前听人们讲过一个有关忻州人的笑话,说是一家忻州人正做饭时有客人来访。主人问客人:你吃了没有?客人说没有。主人好像没听清,又问:到底吃了没有?客人仍说没有。
  主人不死心,再问:究竟吃了没有?客人只好说:吃了。主人这才舒口气:你说吃了我就放心了。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忻州人就这么小气?我那初通文墨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忻州人,我离家走上社会之初,他曾郑重地叮咛我“过光景不能不仔细,为朋友不能不大方”,便和这笑话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我又多次听人们讲起这笑话,在心绪越来越坦然的同时,对笑话本身也有了不同理解。事实上,忻州人对自己也很“小气”。由于地瘠民贫,忻州人生活一向不富裕。不富裕却还想吃得顺口,便在饮食方面生出许多发明创造。
  比如油糕,是忻州人十分看重的一样主食,将参加红白事筵称作“吃糕”便是明证。可是,别处做糕都是油炸,忻州人却因油不多,只在锅底倒少量麻油,将糕饼放入其中烙饼子般摩擦两圈便算完事———俗称“擦糕”,不过吃起来反倒别有风味,不觉得油腻。
  再比如现今市场上经常见到的“定襄蒸肉”,忻州人俗称“肉坨子”,就是将粉面、山药和少许猪肉搅拌在一起,做成坨子样,蒸熟即成。虽不及纯粹的大鱼大肉香美,吃着却也可口。此外,高粱是忻州饮食中的大宗,鱼鱼、饺子、面条、……花样甚多,从中亦可见出忻州人的节俭与智慧。
     所以,“小气”的另一面便是精明。或许正是这精明,使得忻州人在经商方面才华独具。加之种地之外再无生路,走口外“住地方”(做买卖)便成为相当一部分忻州人的最佳选择。其中有个叫小南宋的村子,在口外经商的汉子不仅人多,而且总是同时走,同时回,结果妻子们便又同时怀孕,同时生产,于是便产生一句忻州人常说的歇后语:“小南宋养娃娃———一乍子。
  ”在这一过程中,忻州人的“精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忻州人会做买卖”也为世人所公认,以致有“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到包头,凡是鸡叫狗咬的地方都有忻州人”之说,内蒙古丰镇有条街的商铺竟全部为忻州人所开设。
     普遍性的经商,便使得忻州人难免沾染斤斤计较的“商人习气”。一事当前,先要掂量自己的利害得失,这一来必然导致情感的淡漠。有人慨叹忻州人总是“抱不成团”,这大概是一个根本性原因。但抱不成团也有抱不成团的好处,一个鲜明例证是,“文革”期间忻州虽然也分作两大派,却基本没有发生武斗。
  惟一的一次,是驻扎忻州的建工部八局五公司两派动了刀枪,而该公司两派的骨干都是外乡人。当然,精明的忻州人也有出格的时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见拐卖妇女儿童有利可图,部分人便铤而走险,结果有上百“人贩子”受到法律制裁,甚至被处以极刑。
     这便是忻州人的“精明”。优点乎?缺点乎?笔者也被自己弄糊涂了。(田昌安)   城市传说:挠羊赛   “挠羊赛”即摔跤赛,原名“角抵”。相传,所谓“挠羊”源于古代的一门军营跤术,而且出自大名鼎鼎的“岳家军”。
  据说岳家军中有一位忻州籍的老兵叫陈婴。岳飞被陷以莫有的罪名而惨死于风波亭后,陈婴愤而解甲归田。为继承先烈遗志,陈婴就在乡里为乡亲们传授这门军营跤术,以酬抗金夙愿。   另一种说法是把忻州的摔跤渊源归于对异族竞技的接受和演化。
  摔跤原名“角抵”,即“抵羊角斗”之意。而“角抵”却源于蒙古人在广阔的牧场上开展的一种互搏技艺,用以祭祀祖先和庆贺丰收。摹仿公羊的打架,以显示自己的骠悍与魅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而蒙古式摔跤的那种典型的姿势和动作,与“角抵”又是多么的逼真、形象和贴切。
  所谓挠羊,据说古时是以羊为赌,现在是以羊为奖,但是渐渐就名不符实了,由最初的羊,到后来五十年代的“顺风”香烟,六十年代的红旗一面和毛主席语录一本,到八十年代以后,奖品有一头牛或一头驴,或一辆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当然也有真正奖羊的。
  “挠羊赛”的方法与规则:参加挠羊的跤手可以赤臂上场,一场“挠羊”以跤手连续摔倒六个对手告一段落。挠羊场上的裁判叫“喝跤人”,喝跤人又是现场解说员。   从“挠羊赛”的由来里不难看出忻州摔跤历史的悠久,不管怎么说,摔跤这一运动的源起终归还是没有离开战争。
  清末年间,忻州的摔跤再度出现兴盛和辉煌。据忻州史志的一些零星记载,忻州的摔跤经受了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考验,代代相传下来。清朝如此,明朝亦如此。这种状况至少可追溯到元代。   忻州的摔跤通常表现为规模性的竞技活动。
  伴随着某一区域或整个忻州的各种集会如庙会、祭祀等活动,摔跤便作为这些活动中主要的一项。(王晓光)   城市风俗: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一套复杂的制作程序和严格的用料要求。
     面塑的主料为面粉,须用上好精粉,在发酵时适当用破,和面时在发面中按比例加入生面,然后把面揉和均匀,软硬适度,使蒸熟的面制品既不开裂,又不萎缩,光泽饱满,形态如生。制作的工具主要靠手,辅之以小梳、小剪和小铁锥子等。
  手艺精巧的家庭妇女靠搓、剪、压、挤等工艺制出各种动物,各色花样的面制品,造型生动逼真,透露出天然的神韵。忻州面塑的形式、用途,均以民俗活动内容变化而变化。   春节将近,民间就要及早动手淘麦磨面,准备过年。
  从腊月二十三,送灶君上青天后,便开始蒸花馍了。村子里大街小巷,左邻右舍的老婆、媳妇、姑娘都结伙捏花馍,做成石榴、桃、莲花、菊花等各种形状,有的花馍里外都有红枣,既美观又好吃。谁家结婚娶媳妇,更少不了花馍,以寓意“早(枣)生贵子”。
  还有一种祭神用的“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一层是如意形图案,上面加制几个面制的小元宝和一条“钱龙”,蒸熟后再修饰着色,特别大方漂亮。   清明节,捏制成小孩人头,俗称“寒食供贤”,里面包有油、盐、小米、麻子调和而成的素馅,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饰有面鼻子、耳朵、眉毛,待蒸熟出笼,着色点染,造型生动,稚朴可爱。
  人们还做一种形似燕子的“寒燕儿”,插在枣树上,逼真形象,情趣盎然。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尤其对于以农耕经济方式而生存的农民来说,春天又是播种的季节,是万物之始,人们对春天有着特殊的感情。
  自然,人们也不会忘记以面塑艺术表达内心的欣喜。面塑的燕子,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王坤)   城市评说:也说杨家将   贫瘠无名的忻州这方土地,却出了个举世赞誉的英雄家族,书里写,戏里唱,口头传……于是从耄耋老人到髫龄幼儿,鲜有不知杨家将者。
     世人尊崇杨家将,是因为杨家将的英雄业绩。虽然超越平庸、追求杰出是人类的天性,但在种种出类拔萃的人里,恐怕最难当的是英雄。所谓英雄,就是要不怕困难,不顾自己,勇于为国家、民族和他人流血牺牲,这就要求他的品格、意志、胸怀、境界样样超凡脱俗,为人所不为,有人所没有。
  所以世人羡慕英雄者多,能做英雄者少。但杨家人却不畏做英雄,不仅辈辈有英雄,而且个个是英雄,以致成为一个英雄的群体,英雄的家族。像所有保国尽忠、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志士仁人一样,身处祖国边陲门户之地的杨家,自然而然便扛起了保家卫国的大旗,而且这杆大旗一经扛起,便没了歇肩的时候。
  从杨信火山村聚众起义开始,杨家人世世代代把保家卫国作为整个家族的宗旨与使命,用他们的热血与身躯,书写着家族的英雄史话。   可是,在赞赏杨家将英雄业绩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思考、探究它的背后或是反面。
  战争不管正义与否,都是一个杀人与被杀的过程;不管是胜是败,都难以排除残酷的特性。大忠大义的杨信,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率领众乡民抗击入侵外敌,其子杨继业及后辈儿孙也继承祖业,效命沙场,保家卫国,多少来犯强敌,或曰英武的北方汉子,死于他们的刀枪箭戟之下?但浩气冲天的杨家,也七死八伤,为战争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
  仅金沙滩一仗,便大郎、二郎战死,三郎被踩死马下,四郎、八郎被掳番邦;两狼山一仗,老令公杨继业也不得不悲壮地撞死在李陵碑前;继而七郎又被奸臣陷害,五郎愤而出家……一个子嗣兴旺、枝繁叶茂的家族,就这样在绵延不断的战争中迅速凋零,以致后来不得不让年逾古稀的《佘太君征南》,不得不《穆佳英挂帅》,不得不《十二寡妇征西》,甚至连烧火丫头杨排风也不得不率众出征。
  巾帼英雄的征战沙场,确实给我等女流增了光,添了彩,可这里又包含了多少无奈和不得已?失去丈夫、儿孙的她们,不仅要忍受“独守空房”之苦闷、哀伤,还要与男性一样经受血与火的考验。———在辉煌无比的家族史话后面,是不堪回首的苦难史,是擦拭不完的英雄泪。
     战争成就了英雄,但英雄并不嗜好战争。   从《寇准背靴》等剧目里,我们也能窥到杨家也有不愿出征的时候。个中原因,既有杨家人对昏聩朝廷“缓则夺之,急则予之”,致使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不满,也有厌倦战争与不忍厮杀的情绪。
  杨家虽是英雄家族,但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他们并不希望无端地杀人与被杀,在尊重生命与爱好和平这一点上,英雄和常人并无区别。   因此,“宁做太平犬,不做战乱人”便成了人们爱听的名言。也因此,在赞赏杨家将英雄业绩的同时,我们也企盼这样的英雄越来越少,直至绝迹。
  。收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