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吴昌硕“千寻竹斋” 2024-05-09 10:31:32 今天再读吴昌硕的一方印,就是这方“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带边款)显然,这是一方斋号印,四字汉白文印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书斋印,值得一读。 “千寻竹斋”的来历 “千寻竹斋”是闵泳翊在上海市北京路瑞康里766号的书斋名,是他在1887年逃到中国之后给自己建的“中国的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闵泳翊是朝鲜人,而且不是一般的朝鲜人。 (闵泳翊像)闵泳翊(1860—1914),字子相、遇鸿,号芸楣、竹楣、园丁、千寻竹斋等,他的雅号共有40多个,吴昌硕跟这些号有关的印也巨多。比如: (朱文“千寻竹”原石与印面)这是另一方朱文印,印文是“千寻竹”。闵泳翊是闵台镐之子,后来又过继给闵升镐为嗣,颇得姑母闵妃宠爱,他在1881年负责组建朝鲜新军——别技军,“壬午军乱”后被派往欧美日本考察,“甲申政变”时被开化党攻击致重伤,1886年卷入第二次朝俄密约事件,1887年曾告发过袁世凯的废君阴谋……熟悉亚洲近代史的朋友一定知道他是个正经的朝鲜风云人物。但在1887年之后,他的生活就是长期流亡中国,从此倦于政坛,一心钻研书画。闵泳翊“幼颇慧悟,嗜书画” ,10多岁时就在朝鲜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书法宗颜真卿,以画兰撇竹驰名艺坛,笔力雄健、气格清逸。在清末民初的上海,有“海上三丐”之称(“书丐”为高邕、“印丐”为吴昌硕、“兰丐”即是闵泳翊),可见这位朝鲜艺人在中国的名声。吴昌硕认识闵泳翊很早,大概是在天津认识的,据吴昌硕在闵泳翊去世后写的长诗《挽兰丐》序中写道:“(闵泳翊)客沪上,交卅余载,嗜予刻印”。吴昌硕跟闵泳翊关系密切,一生大概给闵刻印300方左右,我们可以在吴昌硕的印谱里看到很多方与闵字号相关的印,其中不乏名印,比如: (刻给闵泳翊的印例) 边款里的掌故 今天这方印,只是其中的一方。边款文字是:“汉人凿印坚朴一路,知此趣者,近唯钱耐青一人而已,石韫尚书以为善否?乙未八月,昌硕并记。”看边款,这一方印刻于光绪二十一年,也就是1895年,这一年,吴昌硕52岁,这里的“石韫尚书”,指的就是闵泳翊,此时闵泳翊已滞留中国多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方印款的记载里,52岁的吴昌硕已渐渐认可钱松的篆刻思想了。 钱耐青,就是钱松,钱松名列“西泠八家”最末一家,但韩天衡先生认为他的篆刻足与浙派的开派宗师丁敬相比,在《豆庐印话》中有这样的话:“钱松虽八子之末,而取径敬身,又有摹汉印二千钮之功力,天资高、功力厚,故所出已非浙派可囿,惜其籍西泠,故被推上了“西泠八家”的“交椅”。而以吾之见,钱松足以超过六家,而与丁敬比肩”。钱松同时也得到过赵之谦的高度认可,只可惜钱松英年早逝(死于太平天国战乱),堪堪只活了43岁,那正当创作力甚丰的壮年。说句闲话:钱松的成就,极大程度上得力于汉印,2000方临摹量,这是个不小的工作量。想想我们,还差得远呢! (吴昌硕与千寻竹斋印)这样的边款,意味着,吴昌硕或许在这一年(不是后来的54岁),印学主张已经由浙派向皖派过渡,或者说不是向皖过渡,而是不拘浙派的切刀刀法限制了,钱松的刀法是切中带削,并不是专一的切刀一切到底。吴昌硕大师在晚年“不拘刀法”,大约起源于此时。 这方印本身 这方印形式上还是汉白文四字印印式,但在很多方面,已脱离了汉印的工艺性,而代之以丰富的文人趣味,酒杯是汉印的酒杯,杯中酒,早已是文人的酒了。比如: (放大的印蜕)1、字法与篆法。(1)字形的处理。用的是汉印印式,但这方印的字法与篆法并不是方方正正的缪篆,而是用了加入手写体篆书的字形变化。印中的四个字,再也不是端端正正,四四方方,而是依照字形有了变化:“千”字与“竹”字笔画少,于是被处理成了扁方以缩小占地,求其小巧精致;“寻”字与“斋”字笔画多,于是被处理成了纵向长的长方形,字形充分舒展。在汉印中,印面是均分的,疏密的调整全在每个字自己的“法定地盘”里展开。 (每个字占地的划分)(2)笔画线质的调整。篆法的调整,自然也引入了笔画的调整。印中文字笔画再也不是等粗等细,而是有了粗细、光毛等线质变化,这种变化强调了文人书写性,削弱了篆书本身所具有的工艺属性。由此两点调整,印面元素趣味大增,但却需要章法上做相应调整以维持印面的秩序性。吴大师如何做呢?2、章法。上面说,字法篆法不再是缪篆的方正,由此也自然促进了章法的调整:不再是“均分印面”,也不再是“任疏任密”,而是大字就占大面积,小字就占小面积。当然,这种调整,印面活泼多了,但反面就是不整齐,处理不好就会显得凌乱,怎么办,需要咬合,使印面“团聚如一家人”,或者,使印面“犹如一个人体”。 (咬合元素)(1)“千”字的中竖缩短。给“寻”字的平头让出位置,千字的头部(人部)一笔向下伸展,突入“寻”字地盘,两字上下咬合异常紧密;同理,“竹”字的下边,也巧妙依字形给“斋”字的头部让出了位置,左右两竹头的脚也略略咬住“斋”字。这是左右两边的上下咬合。(2)那左右呢,如何让它左右不散?办法一样,依靠字形的咬合,只是字形之外,吴昌硕又加入了笔画搭接——寻字的一笔与斋字连在了一起,这很冒险,弄不好,就会扰乱秩序。好在,只此一处,其他,左右两边的各两个字,保持有相应的距离。 (吴昌硕另一方与园丁有关的名印)3、刀法。吴昌硕在边款里说的重点是这方印的“坚朴”,用刻刀描摹金属特有的坚韧与朴素,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石质坚脆,触刀即落,崩痕常常不随人意。那么汉印的金属质感也就没有了,既要保留金属的钝感,又要保持线条的书写感,这并不容易做到。浙派的切刀往往强调了苍茫感却丧失了书写感;皖派的冲刀往往强调了书写感,却失之滑润,真正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皖浙横站”的钱松及赵之谦等为数不多的印人(实际上,这种带削的刀法,皖宗以吴让之的刀法为最佳),吴昌硕这方印正是取法钱松的:有冲、有切、亦有削,共同打造了全印的“坚朴”气质。 赞 (0) 相关推荐 薛元明|史上最全!吴昌硕刻“千寻竹斋”印章系列35方(上)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闵泳翊 吴昌硕素有"诗书画印"四绝之称,四者之中,印章无疑是头牌,开拓性无与伦比.但不能不说,虽然普遍对缶庐印章极其推崇,但很多时候,未必能够 ... 读印:吴昌硕“闵氏千寻竹斋”——如何刻好粗朱文印? 现在我们看到的朱文印,依线条粗细分类有两种:一种是细线条的细朱文印:一种是粗线条的粗朱文印.两种朱文印所呈现的是不同的审美. (细朱文与粗朱文) 但请注意,在吴昌硕之前,没有"粗朱文&quo ... 读印:吴昌硕“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 吴昌硕在篆刻史上的位置是公认的,他的名头,既在所谓的"晚清六大家"(吴让之.徐三庚.胡钁.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之列,也在"晚清四名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 ... 读印:吴昌硕“园丁家在竹洞号竹楣”与多字印细节的经营 前言:篆刻圈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刻多字印,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劲!"为什么呢?因为篆刻成功的关键在于章法,章法重在考虑印面文字的相互关系,那么,多字印就需要考虑更多组的字与字,字与边之 ... 读印:吴昌硕:“丁仁友”三字印的章法 引言:吴昌硕是现代篆刻的"活字典",所以,我们学习篆刻,应当把吴昌硕的印谱作当作"课本",一方一方仔细研读. 今天读一方吴昌硕的印,就是这方"丁仁友& ... 读印:吴昌硕“七十老翁”与朱文印的大疏大密 1913年,是旧历癸丑年,这是王羲之写出<兰亭集序>之后的第26个癸丑年. 1560年前的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同谢安.谢万等40多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举办修 ... 读印:吴昌硕“园丁课兰” 今天我们来读吴昌硕的另一方印"园丁课兰". 好在前面我们已经读过他的"千寻竹斋",对于印的背景知识不用多讲,这方印还是吴昌硕大师刻给好友闵泳翊的私印.那么,我们 ... 读印:吴昌硕“十水五石” 吴昌硕大师从10多岁即开始学习篆刻,并且"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西泠印社记>),69岁之后,吴昌硕大师移居上海之后更是专心于艺术创作,篆刻创作更是每日不停, ... 读印:吴昌硕“海日楼” 值300多万的一方印 2017年西泠秋拍,上拍了一方吴昌硕大师的篆刻作品,印材是青田石,如下图: (海日楼的印石) 印文是"海日廔",如图: (海日廔的印面) 这方印上拍的起拍价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