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简荐书】《色彩列传:蓝色》
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不读书不学习就更有局限——比如,我以为颜色是生活中平常的存在,而且从古至今都这么存在着。完全没有想到过,当代西方人最喜欢的蓝色,历史上曾经是不受欢迎的,与死亡、地狱、野蛮、廉价联系在一起,再遥远一些的时代,12世纪之前蓝色甚至是“不存在”的,因为语史学考据不出来《圣经》中有“蓝色”,没有任何宗教学者谈论蓝色,蓝色这个词没有标准定义。
虽然抬头至少能看到“天空蓝”,可是“一个颜色不是凭空‘降临’的”,“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建筑”。“色彩史说到底也只能是一部社会史”。一种颜色必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宗教符号,才能被看见,被创造,才能进入历史。
仅仅颜色是真实存在的吗,是物质还是精神,这就够神学家们争论几个世纪的了。古典时代只有三个基础色:红、白、黑,它们“表达或传递观点,激发强烈的情绪或感受,形成规章与制度,帮助分类、关联、比较和划分阶级”。单一,纯粹,饱和。
在圣经文化影响下,“混淆混合被视为恶劣的行为,因为它违背了造物主计划的事物秩序与性质。所有在其职业工作中进行混杂的人(洗染商、铁匠、炼金术士、药剂师)都会引发恐惧或怀疑,因为他们对原料作弊。此外,他们自身也会在完成某些工作时产生犹疑,比如洗染工作坊为获取第三种颜色而将两个颜色混杂起来时。人们会将颜色并置或重叠,但不会混在一起。”16世纪之前,洗染工业“同一个工作坊内都不可能同时出现蓝色染缸和黄色染缸”。颜色只能取自天然材料。
有意思的是,正因为蓝色没有进入神学符号体系,在岐视性标志规章和礼拜仪式规章中缺失,在价值体系中地位低微,“既不合规又不被禁,所以它的运用是自由的、中立的、无害的。”12世纪从男女服饰开始,蓝色进入人们生活,通过成为贵族纹章的背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帽徽和旗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蓝色上装,蓝色成为浪漫主义的象征,“永远地成为进步、光明、梦想和自由的颜色。”
今天,蓝色“在牛顿革命、光谱发现和原色补色理论影响下产生的全新颜色分类体系中,它位于中间位置。”意识形态与符号象征先于化学与技术,“新的社会秩序要求新的颜色秩序”,每一个人类社会,每一个历史时代,对颜色的认知都是主观大于客观的,这本书涉及到的对黑、白、红的解读也是如此,色彩史是一部与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紧密结合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