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龙:行为金融学:一场理性与人性的抗争
今年3月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个月份,我们几乎是每天都在见证历史。无论是美股自由落体式下跌,半个月4次熔断,还是原油价格一天暴跌30%。这些暴跌从经济学上解释有很多原因,但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就是人们的心理作用。在金融学中有一个特殊的学科,叫做行为金融学,它是一个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如果用行为金融学来解释这次暴跌,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指人们的心理认知对于股价会有较大影响,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形成的一种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市场的价格并不只是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投资者行为影响,也就是说投资者的心理与行为对证券价格的影响是很大的。
行为金融学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摩根斯坦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也就是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布阿罗和德布鲁后来又发展了一般均衡理论,这就是传统的这个金融理论。传统金融理论的前提假设就是人都是理性的,所有的决策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理论,包括套利定价理论,有效市场假说,期权定价模型等等。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很多行为是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来解释的,可能要用心理学、社会学来解释,从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这些技术决策上。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决策并非如此。比方说归因理论,人们往往在成功的时候会把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比较强,但是在失败的时候会把原因归为环境的影响。
而另外一个理论就是过度自信,大家对自己的判断往往是过度自信的,有人开玩笑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要高。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测试,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问出租车司机,结果80%的出租车司机认为自己的投资水平是在平均水平以上。
关于行为金融学,可以给大家做一个互动,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比如说,你有两个选择:
a.100%的概率损失3000块钱
b.80%的概率损失4000块钱,有20%的概率无损失。
那大家选a还是选b?
相信大部分人都选了b。
根据实验统计,有92%的人都会选b。因为a来说你100%要亏钱,而b来说你还有20%的概率不亏钱。
但实际上用传统金融学的期望理论来看,应该选a。因为a的期望值是损失3000,b的期望值是4000×80%,那就是3200,也就是说选b的期望损失是3200元,是超过a的期望损失的,但是为什么大家都会选b,这就是人们对于亏损的厌恶。
让我们再来做一个互动,还是两个选择:
a. 你有100%概率赚到3000块
b. 你有80%概率赚到4000块,但是有20%的概率一分都没赚到
这次大部分人都会选a,这是符合人性的,说明你是正常人。
但其实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比方说期望效用理论,你应该选择期望值大的那一个选项。b选项的期望值是80%×4000=3200块,是大于a选项的期望的。
但是为什么大家反而选择a呢,这就是行为经济学,人们在获得收益时,更愿意选择确定性的收益。
因为你要是选b,万一发生小概率事件,你一块都没有得到,那么你会后悔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后悔理论。
当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后悔心理。比如你在牛市时,会后悔自己看好的股票买得太少或是卖得过早;熊市时又后悔没有及时止损,结果导致亏损越来越大。别人推荐股票的时候,你可能没听他的建议,结果这个股票涨了很多倍,你也会后悔。但如果你买了这个股票,他没有涨,你也会后悔。因此可以说后悔是人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你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而股票b亏损20%。这时候来了一个新的机会,有人给你推荐了一个股票,你想买,那你会把a卖掉还是把b卖掉?
大部分人都会选a,理由很简单,因为赚了20%,卖的时候心里很舒服,也可以解释成落袋为安。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解释,a既然能给你赚20%,说明这个股票可能你选对了,是个牛股。而b的话亏了20%,有可能是一个选错的股票。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把选错的股票卖掉,然后留一个优质的股票,因为它可能还会继续涨。但是大部分人的账户里面,都是把红的股票卖了,留下的都是绿的。
有个新股民刚入市的时候,曾经跟我说:杨老师,我发现一个只赚不赔的办法,炒股票太容易了。
我问是什么办法呢?
他说:我买个股票。赚钱了我就把它卖掉,这样的话我就盈利了,如果亏钱了,我就拿着不动,一直等他涨红了,赚钱了我再卖。巴菲特不是说了吗:投资成功的三个秘密,第一就是每次投资都赚钱。第二条就是每次投资都不亏钱,第三就是记住前两条。所以我要学巴菲特,只要是绿的我就不卖,等他红了再卖,这样的话我不就每次都赚钱了吗?
结果后来他发现,有的股票一直是绿的,再也没有机会红了,越套越深,最后亏了大钱。
所以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很大差距的,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有一种投资方法可以这么容易让你这个只赚不赔的话,那这种方法早就被别人发现了。
为什么我们要做投资研究,巴菲特说如果没有研究,投资就是闭着眼睛开始。我如果闭着眼睛开车,那不如直接打出租车,直接买些好基金。如果你自己有研究水平,就一定要从基本面开始,才能够赚钱。
2015年股灾后很多人都被套的很深。我一个朋友把他的签名都改了,改成多家上市公司股东,是不是很高大上?其实很多人在2015年的时候,都成为多家上市公司股东了。
这种心理就叫做锚定效应。什么叫锚定效应呢?就是你心里面老是忘不掉一个锚定点。
比如说你买了股票之后跌了,无论后面出多大利空你都会坚守不卖,并且你会想办法找各种理由去坚持,盼着它长回来。这时候你就已经变了,变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强,因为你亏钱了。你的成本比现在价格高,你就想等涨回来再卖,最后一步步成为了股东。
还有人说:我发现整个市场都在和我一个小散户做对。每次买一个股票,无论之前长得多好,我买了之后它就不涨了。等到我受不了,把它卖掉了,就又开始大涨。难道这些主力就盯着我一个小散户看吗?
其实这就是锚定心理,总是记着成本。实际上,无论你的买入成本高还是低,你判断一个股票是不是要卖掉,是要看他未来还有没有机会涨回来,判断大盘是不是要下跌了。
如果说趋势向下,这时候无论你亏钱还是赚钱,都应该卖掉;如果未来还会上涨,那么无论多低的成本都不要卖掉。
在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做沉没成本。之前你盈还是亏都是沉没的,和你现在没有关系。涨的时候也一样,很多人在涨的时候就变得非常小心,稍微赚一点就跑了,然后错过了很多大牛。
2015年A股市场先是涨到5000点,后来跌到3000点。到年底的时候有媒体总结了一下,2015年最悲催的词是什么?就是赚过。
是不是很多人听了之后感觉很忧伤呢,大家在2015年都赚过。
那为什么当时不卖呢?因为大家记得自己的收益,最高点的收益,这也是一个矛盾点。
你总会惦记,你曾经在5000点的时候赚了一倍。到第一次熔断的时候,你的利润被吃掉一半了。这时候你不愿意卖了,即使趋势已经很不好了,你也会想着,当时涨一倍都没卖,现在利润快吃完了,要是卖掉多亏啊。然后一步一步,在第二轮下跌的时候,把你的利润吃光,并且本金也开始亏损,这时候你更不愿意卖了,最后越亏越多。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和趋势作对,之前我给大家讲过,判断逃顶和抄底的三个指标,前海开源基金在过去5年两次逃顶,数次抄底,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市场的趋势把握以及政策的理解,同时我们内心也在尽量克服人性、保持清醒。
不要被上涨冲昏头脑,很多人看涨是因为什么?你认为大盘能到6000点,因为已经涨到5000点了。你看涨8000点,因为已经涨到6000点了,但这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逻辑。
记得2015年上半年关于创业板是不是有泡沫的一个辩论,我就说创业板在4000点已经有140倍的市盈率,也就是说你买这个股票140年才能收回成本,这个生意你做不做?那时候很多喜欢小盘股的基金经理,都疯狂的追求创业板。他们说这次不同,因为这是中国科技的崛起啊之类的。认为股票不应该看市盈率,也不用看市净率,而应该看“市梦率”,就是你们做梦能梦多高,它就有多高。
我当时就讲到创业板的泡沫已经很大,01年科网泡沫破裂的时候,纳斯达克的市盈率是90倍,也就是说在4000点的时候创业板的市盈率已经超过了纳斯达克最高峰的市盈率,泡沫肯定要破裂的,只是说用哪根针把它戳破的问题。而这根针就是2015年的其他场外配资。
所以当大家听到这次不一样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了。历史总是在重演,只是每次重演的形式不一样。西方的哲学认为,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往前走的,不会重复。但是中国的哲学则认为万物轮回60年,有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人类5000年历史所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来不会记住历史教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