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心理
一直以来对博弈论有那个疑惑:这门学科如何运用?虽然我看完了耶鲁公开课博弈论,也看完了原版教材Game theory,可是依旧无法理清这到底与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博弈论课程中一直会提到一些实例,比如男女大作战:谁最后忍不住去做家务;又或者是花园值日生;要不就是咖啡店比拼。虽然确实看到有不同的选择导致的不同结果,可是那不都是假设好的吗?
以男女大作战来举例,假定最终包揽家务的人获得0分,而没做家务的人得1分。第一种情况,男生包揽家务,女生清闲,得分为0:1;相反的情况为1:0;如果两人都做家务则为0:0,都不做那么就是1:1。综合起来如下:
通常情况下,想让对方去做家务,总会有各种理由借口,甚至到最后就开始各种耍赖推脱,于是就有了1:1的状况——谁也不做家务。如果双方勤劳友爱,那就成了0:0,彼此不会怨怼,良好合作。若是一方懒惰,一方有洁癖,那么0:1或1:0就显而易见了。
但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吗?我一直陷入一个怪圈,总是觉得博弈论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可生活中处处都有博弈,比如买东西的讨价还价。但为什么往往总是觉得杀价这件事这么难呢?为什么博弈论学了之后还是不会砍价?
原以为博弈论能会让我占有优势,获得利益,但实际上它既不能让我知道究竟对方会有什么底牌,也不能让我占尽优势。直到一次纠纷的解决,让我突然意识到博弈论究竟该怎么运作。
先说结论:从博弈结果出发去推断对方的每一步行动,这其中又需要把握对方心理,预测对方底线,并考虑自身的底线。
博弈论最浅显最直白的例子就是下棋,一般下棋在落子前会思考,如果我这么下,对方会怎样下后一步,那我会怎样下,之后又会怎样,我又会如何。简单说会预测后几个回合的走向。但也正是这个例子,使我在实际生活运用中一直困顿在“如何预测对方后一步行为”这一步骤上,让我一直无明白这到底要如何预测?
一个明显的错误在于我被困在了当下。下棋之所以预测走势,是为了赢——下棋的目标非常明确,以至于我根本不会想到“赢”本身,因为任何一步棋都是为了赢这个目的而去的,所以预测时的关注点在于获取优势,吃掉对方最厉害的棋子。换而言之,赢已经成为了隐藏目标了,不知不觉就被忽略了。
正是这种错觉,我认为博弈就是获得优势。一旦运用到生活中,我都会想如何获得优势?麻烦在于如果自己都不能设定博弈的结果,那我又如何能知道怎样获得优势呢?于是我就陷入了这样一个迷思。
这样一个简单的迷思困扰我几年,终于在最近被我解开了,博弈求的是结果,找出双方求的结果,自然可以预测对方的行为策略。只是必须确定所猜想的对方需要的结果,真的就是对方想要的。所以归根结底,博弈论需要从结果出发来反推,更准确地来说,在各自走出第一步后开始从结果反推。
以砍价为例,我们不会知道卖家的底线如何,所以必然会有一个试探的过程,我们内心有一个底价,卖家有他的底价,于是双方在价格上相互磨合,争取最多的利益。这是一个双方趋近的过程。对于卖家而言,最坏的结果是买卖失败,但这是他极力想避免的;买家想要最优价格,最坏的结果是再找一家。买家的优势在于有其他卖家可以选择,卖家的问题在于后续买家的出价能比这次高吗?双方在各自的结果上开始揣测对方的策略,这就是博弈的开始。
这种揣测需要与心理学一起运用。买家需要预测卖家的心理:是否能够接受大幅度的砍价,如果砍得过猛,会不会谈崩?买家要把握自己的心理:在不知道卖家底线价时,会出现犹豫——是不是已经最低价了?
生活中的事大都是与人发生联系,有人的参与就要考虑心理因素。所以博弈论一定是需要与心理学一起运用的,博弈论不是单纯的机械数学运用,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分析。一旦把握对方的心理,也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操控整个博弈的结果走向。
过往我将它看得过于机械,没意识到结果导向是它的根本,也就当然不会意想到它与心理学碰撞之后的火花。幸而我已经窥到此种奥妙,日常应用就不再是问题了。
玖阁之中,有九格,一格之中,有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