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的国产大片终于回归,燃哭我了!
好久没这样期待一部国产电影了。
去年春节档之前,就盼着看。
原因很简单。
核心主创,绝对的华语圈顶级——
导演陈可辛+演员巩俐、黄渤。
他们对这部电影满怀信心。
2020年1月19日全球首映礼上,陈可辛说——
我十几年没试过一个电影首映式
有今天那么兴奋
巩俐:这是一个关于奋斗的电影,关于精神的电影。
黄渤说,它是一个鼓励了我们几十年的一种精神,今天变成了一部好看的电影。
原定大年初一上映,因为疫情延期。
528天里,定档,更名,撤档,定档,再提档。
终于,它于9月25日与全国观众见面了。
派爷第一时间看了,很震撼,很感动。
没看的,要赶紧了。
《夺冠》(2020)
《夺冠》公映后,口碑爆了。
有人被比赛场面折服。
紧张刺激的比赛画面,仿佛在看奥运直播,心悬在嗓子眼。
有人看到泪目。
拍第一次夺冠时我真的眼泪都到眼眶里了
这些感受,派爷都有。
看《夺冠》,你很难不热泪盈眶,很难不被女排精神感染。
今天,派爷想好好说说,这部电影好在哪。
01
记忆·还原
派爷觉得,《夺冠》值得每个中国人都看一看。
影片聚焦的,是中国女排从1981首夺世界冠军,到2019年拿下第十个世界冠军的历史。
格局宏大。
它想做的,是唤起全民的记忆与豪情。
但重回80年代,不容易。
主创一点点死磕。
大处,核心场景,漳州排球训练基地,1:1搭建。
小处,服化道准确还原。
那时的排球队员们,每个人都烫了发,这是80年代的潮流。
再比如,80年代人的穿着,出行风貌,以及随处可见的印刷字体。
搭眼一看,旧时的时代气息就扑面而来。
更重要的,当然是人。
《夺冠》的核心人物郎平的扮演者,都可以说是最佳选择。
青年郎平,由她的女儿白浪亲自扮演。
郎平的另一个扮演者,巩俐,因为路透照,她早就受到了网友的追捧。
接演这个角色,巩俐十分慎重。
她曾怕过,说“演不好就成了千古罪人”。
而从最终的效果看,说“神还原”一点不夸张。
表层的,妆容样貌。
再深入些,声调、走路姿势,习惯性动作,甚至是背影,巩俐都做到了像素级还原。
更传神的,是关键时刻坚毅有力的眼神。
还有能让人惊叹的。
为了精确呈现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1/4决赛时中国女排的飒爽英姿。
陈可辛直接请来了当时的冠军球员:朱婷、张常宁、丁霞、惠若琪、林莉、龚翔宇……
自己饰演自己。
主创花费这么大的心力去还原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
就是因为,中国女排承载了太多。
80年代,中国还相对落后。
中国人需要自信,需要强心剂,需要在世人面前挺直腰板。
而最关键的荣耀之一,就是中国女排带来的。
而这一切,来之不易。
02
热血·荣耀
借用电影中郎平的台词: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
在漳州排球训练基地,中国女排奉行竹棚精神,即“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教练指导球员,异常严厉。
他的技巧,听着简单,却要历经磨练。
当你的判断成为下意识的时候
你在赛场上 才可能出现在正确的位置
下意识来自千百万次上亿次 不断重复的训练
他的方法,将训练场变成了魔鬼基地。
先是克服球员的惰性。
姑娘们不断训练,手掌常常被木板上的倒刺戳伤。
想离场包扎?
训练强度不够,不准走。
她们接下来要面临的,是迅猛扔过来的一只只排球。
太狠心?
训练场上,可以对你心软。
可战场上呢?没有人会带着怜悯之心。
对她们来说,苦水无处倾倒;牙碎了,也只能默默吞进肚子里。
然后,继续练,不停练。
教练要克服的难题,还有科技。
片中有个情节很有意思,李现饰演的技术人员对教练说,美国人已经使用计算机分析中国球员的招式与能力。
未来分胜负,靠的不是人,而是科技。
教练如何应对?
把网升高15厘米,以男排的标准训练女排。
那时的中国女排,什么都匮乏,她们拼的是什么?
命,时间。
但正因如此,她们能让当时实力出类拔萃的男排使出全力。
也正因如此,她们能站出来与当时被称为“东洋魔女”的日本队对决。
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VS日本女排。
日本球员作风顽强,形势再不利都能背水一战。
顶着这样的压力。
中国女排放得开,打得狠,吊得巧,一举击败日本队。
她们拿下了中国三大球的首个世界冠军。
看到这里时,派爷听到了周围人的抽泣声。
是啊,太不容易了!
教练如此严厉,为了就是向世人证明——
中国人,行的!
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女排一鼓作气,拿下了“五连冠”,开创了历史。
这有多么重要?
在物质匮乏的80年代,这样的捷报鼓励了国人的士气,激发了国人的爱国豪情。
同时,女排精神成了一代人的图腾。
是中国女排球员们,挥洒着自己的热血,为国人赢得了荣耀。
谁都不曾想过。
这支辉煌过的队伍,渐渐陷入了低落,甚至一蹶不振。
从上世纪90年代,到10年代,中国女排经历了下滑、中兴和低谷,从世界第一降格为第二集团。
曾经,中国因为不自信,迫切需要冠军。
后来,中国逐渐富强了,不要那么多的胜利了,甚至,不再需要中国女排了。
但,郎平,始终放不下。
03
变革·传承
2003年,郎平再次执教中国女排,百废待兴。
面对颓势,她以挑战者的姿态争取变革。
我郎平今天就是一意孤行了
不再使用80年代的土办法,而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大国家队”模式。
国家队人数,从12人,变成30人,100人……
郎平顶住了上层的压力,开始“沙场秋点兵”。
以及更加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激发球员的身体潜能。
郎平需要的,不再只是一个优秀的球员,而是一个优秀的人。
一个细节。
她不愿这些球员像她们那代人一样,始终背负着家国天下的包袱。
要胜利,不必每个人都是比赛工具,各显神通一样可以旗开得胜。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1/4决赛。
中国女排VS世界级强队巴西队,一场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比赛。
郎平用计算机分析对手数据破局,又以高超的排兵布阵,让中国女排力挫劲敌。
她们为什么能赢?
一方面得益于郎平的战略。
另一方面,要回到郎平在训练时最常问球员的一个问题——
你们爱排球吗?
你们知道为什么打球吗?
以及她对爱徒朱婷的一段对话。
郎平:你为什么打球?
朱婷:为我爸妈。
郎平急了: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
朱婷:成为你。
郎平停了下来,循循善诱地开解——
你不用成为我
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这段对话,说出了郎平的指导原则,也包含了导演陈可辛对“女排精神”的新解——
曾经,中国女排强调的是集体荣誉,是为国争光。
中国女排 没有你 没有我
只有我们
而新时代下的新女排要做的,是找到自己。
正如郎平所宣扬的。
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
我有责任帮助你们
好好地享受体育的本身
寻找自由的个人价值,崇尚纯粹的体育精神。
这种精神上的革新,更易激起球员们的自觉与潜能。
当然也有传承。
新女排在迈向里约奥运会战场前,重新回到了漳州排球训练基地。
她们看到了老牌球员苦过拼过的印记。
这些印记,增添了她们的信念。
以及,那些无比相似的扣杀镜头。
一代代球员正是秉承着不屈的意志,才能重回巅峰,才能不断超越。
《夺冠》为什么是年度必看?
因为它是真正的国民电影。
它让我们记住了那些英雄们摸爬滚打、负伤前行的艰难岁月。
它让我们重温了那些英雄们勇挫劲敌、再攀高峰的飒爽英姿。
就凭这点,《夺冠》值得去看,甚至二刷、三刷。
派爷觉得,到了今天,“女排精神”依然弥足珍贵。
它呼唤着我们找准自己的位置,让你我清醒自觉。
然后燃烧自己的热血。
奋力战斗下去。
再来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