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历史文化名城——库法
牧人 /文
阿拉伯历史文化名城库法坐落在幼发拉底支流欣迪亚赫河畔,距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约160公里,曾是正统哈里发阿里的首府,8~10世纪阿拉伯帝国有伊斯兰文化和学术中心。。
最初的库法
库法一词意为“集合”、“聚集”。关于最初的库法,有三种传说,一是军队集结的地方,二是沙石汇聚之地,三是居民村落。现据史料分析,第一种传说较为确切,库法起初是一座军营。在第二位正统哈里发欧默尔·本·赫塔卜时期,阿拉伯将领萨德·本·艾比·瓦高斯于伊历17年率军赴伊拉克前线,大胜波斯帝国军队后,便驻军库法地区。不久,哈里发欧默尔获悉,驻扎在那里的穆斯林士兵身体日渐消瘦,便追问原因。萨德派人察报后回禀,称是伊拉克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影响了士兵们的健康。哈里发欧默尔闻报后便质疑萨德,问为什么让士兵驻扎在骆驼都难以忍受的地方?遂命令萨德找一依水之地建新城,要求以清真寺为中心,然后是总督府,四周为士兵的营房。清真寺的规模按士兵人数的多少而定。城市街道的宽度分别为40腕尺(1腕尺约等于0.59米)、30腕尺与20腕尺,胡同宽度不得少于7腕尺,城市的住宅不宜过高。奉哈里发之命,萨德及其助手们经反复勘查,最后把希赖王国(伊斯兰教兴起前存在过的小王国)附近的幼发拉底河畔选为城址。至于兴建时间,学界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应从巴士拉城建成第二年开始算起,也有学者认为巴士拉城是在伊历17年至19年建成的,共花了三年时间。库法城建成后,由萨德任总督。
建造库法城时,由于阿拉伯人与波斯帝国的战争尚未结束,为便于战时军民的转移,最初的库法城大都是用芦苇搭建的小茅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萨德总督被免职,穆吉拉·本·舒阿卜接任总督。穆吉拉上任后,便开始使用乳白色的砖瓦盖房,这才使库法逐渐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值得指出的是,萨德兴建的库法清真寺被认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伊拉克最早建成的清真寺。
正统哈里发时期的库法
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上任后,哈里发帝国内部出现分裂,一度成三分天下:形成了分别以先知遗孀阿伊莎、阿里、穆阿威叶为首的三大政治力量。由于阿里在希贾兹地区受到来自阿伊莎派系的巨大挑战,便于656年12月初,被迫带领自己的支持者离开希贾兹地区,来到库法。后来他在巴士拉附近的骆驼战役中,一举击败了阿伊莎的武装力量,并正式定都库法,库法就此成为当时阿拉伯帝国的首府。
在阿里的追随者中,有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和文人,他们齐集于库法,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对伊斯兰思想、哲学和法学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为伊斯兰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还在库法开设学校,讲授法学、阿拉伯语和阿拉伯书法艺术等课程。据记载,经过艾布·爱斯瓦德的整理,最初的阿拉伯语语法便在库法问世了,随后还产生了法律学、教义学、化学、苏非派学说等。库法因此被认为是当时的学术重镇,为伊斯兰文化培育出了不少人才。
倭马亚~阿拔斯时期的库法
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库法局势一直很不安定,发生过多起反对倭马亚人的教派暴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宰德·本·阿里领导的暴动。库法的动乱直到阿拔斯王朝才平息下来,哈伦·拉希德任哈里发后,在库法为阿里重修陵墓,并允许人们自由地去瞻仰阿里和侯赛因的陵墓。库法在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发展也较快。在纺织品制造业中,尤以头巾的织造最突出,库法头巾驰名八方。此外,随着来库法瞻仰、游览的人日益增多,旅馆、饭店和各种服务性行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当时库法的经济主要有纺织业、畜牧业、商业,以及椰枣、大麦和水稻等农作物种植。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库法的城市建设,不但旧有的清真寺得到修葺,而且还新建了许多清真寺、陵墓及宣礼塔。由于正统哈里发阿里葬在库法,故库法又被称作“苏韦亚”(意为安息地)。
8~10世纪,伊斯兰学者云集库法,宗教与学术研究蔚然成风,各种学派林立,在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学、语言学、文学等方面,涌现出大批著名学者。阿拉伯文的手写书法艺术“库法体”即发源于该城,早期作为《古兰经》手抄体,后作为装饰性字体盛行于伊斯兰世界。
阿舒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