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定都南京,寿命也许更长?天子守国门,根本没必要

明朝如果一直定都南京,持续时间会延长,还是缩短?

不妨做一个假设:

太子朱标回南京后大病一场,但是没有去世,朱元璋父子都以为不吉,是上天示警,于是当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去世后,太子朱标顺利接班,不再考虑迁都,镇之以静无为而治天下,继承明太祖晚期之趋势,强化了河套的移民和防线,对北疆残元势力,由燕王和蓝玉、傅有德等大将,数次扫北巩固,诸弟驯服,勋贵驯服,天下太平无事。史称大明太宗临朝二十年,天下大治。

朱标去世,已经30多岁的建文帝临朝,有了相对成熟的政治经验,请燕王朱棣在京城养老,让燕王世子朱高炽坐镇北平,或者反过来,把燕藩诸子一直养在北京,等燕王死后再去接班,勋贵已经被扫平,宗王无人挑头,互相制约不敢造反,于是大明首都为南京应天府,从此定矣。

这里判断两点:

1、军事上,没有南京的负担,考虑到明太祖时期,捕鱼儿海之战已经把蒙古打残,女真在金国灭亡后,就被蒙古打残,要兴起缺乏时间。而且北方各镇分兵而守,不存在土木堡之战能够一战惨败把京营主力打残震撼北方的可能,顶多几个藩出兵野战军主力惨败,但是即便如此也难以攻克明代北方防线。所以,只要开国50年不乱,那应该不会出现靖难那种大变。

2、政治上就难说了,关键是朱标临朝还是建文帝临朝,有个很大不同在于勋贵势力,朱标临朝勋贵宗室文官互相制约比较稳定,而建文帝临朝就算不作死,勋贵势力也被明太祖重创元气大伤,后边就算没土木堡之变,但是也没靖难那一波崛起,勋贵逐步衰弱应该是必然。

3、经济上主要问题是,定都南方有利于江南文官执政,但是定都南方,同样有利于政府控制江南,这样一加一减,明朝财政基础是更快被掏空?还是能支撑更久?显然是后者。

事实上,历朝历代除了明朝外,无一朝采用朱棣所谓“天子守国门”的布局,然而没听说这些朝代都不能延续长久的。历史上明朝迁都北京,皇帝也不可能直接统帅九边,还得分派武将文官统领九边啊,北京皇帝直辖的还是只有京营,而且两代人就烂了,无非是靠各大军区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惯性,以及中央对人事权和财政权的控制。

朱元璋精心打造的布局, 北方是诸多塞王方镇互相制约:宁王、辽王、肃王、代王等第一层,燕王、秦王、晋王等第二层,齐王、鲁王、周王第三层。

只要建文帝不搞那种一网打尽的削藩,那家藩王想造反都会遭到其他藩王的联合镇压,毕竟哪家藩王上位,其他藩王都没好处的。

这种布局本身并不等于肯定会爆发“ 八王之乱 ”式的宗室大乱。西晋八王之乱是典型的乱由中央出而不是乱从藩镇出,三王起义的前提,是中央政变,赵王伦这个远支宗室,连皇帝宝座都给篡夺了,大家都姓司马,凭什么你这远支宗室当皇帝,把我们这些近支摆在那里?所以才有三王起兵。

南朝上游是分陕,所谓常都督七八州,半天下,朱元璋的北方塞王体系,谁来半天下和分陕?类似东晋南朝那种荆州举兵则上游皆反的情况,是绝不存在的。

而东晋南朝是中央王朝覆灭后的偏安,不是朱元璋那种大一统后有意识的构建一个稳固的格局,而且东晋南朝有强大的士族集团,朱元璋则是科举文官政治成熟,勋贵和宗王互相制约。五代十国那种下层军人跋扈,更是与明初毫无可比性。

唐代藩镇折腾到最后,除了河北三镇能维持自治外,所有的敢炸刺想学河北的藩镇,都被唐中央给平了。而河北三镇能维持自治前提,是他们都是安史叛军出身能保持默契,以及河北当时还是北方经济重心能够自给自足,而这两个条件对明代北方藩镇来说,同样是都不存在的 。

哪怕朱棣迁都北京后,京营一样完蛋了,为何九边不造反呢?他们不会抢?因为九边不可能达成一致一起造反,顶多某个镇举兵,然后被中央调集其他镇联合镇压,而且九边拿什么抢?如果能自给自足,就没必要抢,就因为不能自给自足,你怎么抢?粮食财富在南方,九边举兵就能一下子打到南方去?

本来朱元璋的布局,从来没想过和朱棣那样,靠京营去包打一切。朱元璋时期的历次北伐,靠的是塞王和边军,都不是京营。如果没有靖难,无非是燕王秦王晋王,或者某个类似蓝玉的勋贵大将,继续总领少量京营以及几个塞王护卫和北方若干卫所的兵马,发动北伐而已。

只要最初两代皇帝把头50-60年平安度过去,后边各大军区互相制约互相制衡就会成为习惯和惯性,加上从长期看屯田军户破产是一定的,如此就更依赖中央给钱和南方运粮,皇帝牢固控制着京营,牢固控制着军队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各大军区互相制约,正常来说出不了问题的。

如果草原或者辽东有强敌,那这套模式可能出问题弄个半壁,但是考虑到明代蒙古被打残了,女真崛起很慢,我认为边疆出不了问题,重点反而在经济上。

朱元璋时期,北伐靠的是塞王,朱棣以后,抵御蒙古靠的是边军。朱棣的五征漠北,是明朝历史上唯一靠京营为主力军去与蒙古作战的。

土木堡之变不是九边无战斗力的体现,而是明朝皇帝没摆脱永乐时期的惯性,贸贸然的带京营去远征。事实上恰恰是九边有战斗力,才保证了土木堡不至于变成蒙金野狐岭之战那样的亡国惨败,瓦剌军队既拿不下北京,也无力深入华北去抢劫,最后只能草草收场。

因此,根本不存在明朝皇帝必须把首都迁移到北京这种国门边上,搞“天子守国门”的必要。迁都北京,这只是朱棣靖难夺皇位后的附带效应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