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ib线上展览 | 自然之诗——Barbizon School巴比松画派

前言

“自然就是诗人的心灵与最高理性之间的媒介。”——拉马丁

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是法国19世纪兴起的一个风景画派。19世纪30—40年代,一批法国画家被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以及巴比松田园牧歌式的风景所吸引,陆续来此定居或时常往返于此,主要成员有:卢梭、柯罗、米勒、杜比尼、迪亚兹、特罗容、杜普雷等。

他们崇奉启蒙主义思想家“回归自然”的信条,把“面向自然,对景写生”作为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宗旨。他们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大自然四季晨昏的景致变化和自然生命的内在节律,表达画家对自然的真诚感受与虔敬之爱,逐渐形成美术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著名画派——巴比松画派。

本次线上展览分为五个单元:【法式风情小镇:巴比松】、【朴素艺术的旗手:卢梭】、【礼赞自然的画家:柯罗】、【表现农村风情的大师:米勒】、【面向自然:用颜料写诗】。

01

1

法式风情小镇:巴比松

巴比松为法国巴黎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风景优美。 走入枫丹白露森林,远一点,再远一点,直到森林尽头,便来到了这个优雅迷人的世外桃源。阳光和时间仿佛可以在这里驻足,宁静的空气里流动着富裕与安逸的气息。

距巴黎南郊约50公里处的这个村庄小镇——巴比松,以其原生态的风光,吸引了大批艺术家来此寻找创作灵感。巴比松邻近枫丹白露城堡,选个阳光灿烂的假日去探索一下,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风情小镇:巴比松

小镇在艺术的熏陶下,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散发着艺术气息。法国人说,巴比松是让人心灵放松的好地方,走在巴比松的老街上,你会忘记生活中的俗事和琐事,惊叹和忘情于街道石墙上琳琅满目的大师名作。是的,这里宛如一个露天博物馆,整个村落布满了画廊和画作。

“巴比松画派”的作品被制作成马赛克,装饰着街道的墙壁。小镇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阳光和时间仿佛可以在这里驻足,宁静的空气里流动着富裕与安逸的气息。世界名画《拾穗者》,便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作品,描述着这个优雅迷人的世外桃源……

▲米勒的《拾穗者》被制作成马赛克

今天的巴比松,村舍已变成画廊,展览着当今流行的各种风格流派的绘画。巴比松的街道非常迷人,琳琅满目的街边小店,花店、甜品店、手工店、水果店、画廊、书店,给人一种很精致的感觉。当艺术遇见大自然,一个独特的流派从此诞生;当艺术家们爱上大自然里的风景,一个偏僻的村落于是脱胎换骨,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小镇。巴比松,这个被来自法国乃至世界各地艺术家们青睐的地方,经过艺术家们长久的洗礼、点化和熏染,终于蜕变为一片艺术净土,“巴比松画派”在这里诞生。

02

2

朴素艺术的旗手:卢梭

巴比松画派代表画家卢梭、柯罗、米勒以及迪亚兹、特罗容、杜比尼、杜普雷等人,被称为“巴比松七星。”

主将泰奥多尔·卢梭(Theodore Rousseau)(1812年 - 1867年),是最早定居于巴比松的画家,可以称得上是巴比松画派的元老和代表。他一生中的大半时间是在这儿度过,以描绘法国自然风光为主要题材,卢梭的画风沉郁浑穆,擅描绘树木的性格和森林沼泽的深邃。代表作:《橡树》。

▲(法)泰奥多尔·卢梭

A Meadow Bordered by Trees《树木环绕的草地》

1845年

41.6cmx61.9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卢梭在法国各省进行频繁的写生。1844年,他来到了西南部的朗德斯地区,在那里他的作品表现出了鲜明的观察力和细致的执行力。与他同时期的很多风景画一样,卢梭用平行的线条排列了遥远的地平线,这是一种他称之为“平面”的构图方式。

▲(法)泰奥多尔·卢梭

《橡树》

1852年

64cmx100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作品《橡树》是泰奥多尔·卢梭的代表作。卢梭秉有诗人的气质,他的画作不仅表现晨光暮色时幽密的梦境,而且抉发大自然蕴藏的生气。这幅有着浓郁的大自然史诗味道的风景画,以几颗硕大的橡树为题,大胆运用鲜艳明丽的色彩来表现光的明亮,将巨大的橡树衬托得更加葱郁茂密,一种雄伟、自然、神奇的力量就这样凸现出来。因此,他的风景画不仅真切、生动,也使人为之震撼。

▲(法)泰奥多尔·卢梭

A River Landscape《河流景观》

41.6cmx63.2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泰奥多尔·卢梭被认为是巴比松画派中最光辉最敏感的代表,16岁去枫丹白露森林作画,开始加入巴比松画家行列。他一生酷爱自然,如痴如醉,他常常带着牛奶和面包从早到晚不停步行于自然中观察、写生,尔后创作。在卢梭的风景画中,所表现的是法国乡村景色的阳刚气质之美,他注重构图和对光的描绘。

▲(法)泰奥多尔·卢梭

View of the Plain of Montmartre《蒙马特平原景观》

蒂森博物馆藏

在这幅作品中,平原位于风景的中心,被强烈的阳光照亮。背景是蒙马特的山丘,我们可以看到两座著名的磨坊,人物在卢梭的作品中只占有很小的位置,仅作为作品的附件,一个不重要的小插曲,几乎消失在整个外部景观中。卢梭的画总给人留下一种孤独的印象。

▲(法)泰奥多尔·卢梭

Sunset in the Auvergne《奥弗涅的日落》

1844年

23.9cmx20.5cm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笔触粗犷,云不再是静静地漂流,而是翻滚,这或许是卢梭的激情表露,可谁没有激情澎湃的时候?即使这样,草地依然平坦,天空依然明亮。

▲(法)泰奥多尔·卢梭

Edge of the Forest, Sun Setting《森林边际的夕阳》

62.87cmx41.28cm

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藏

卢梭重视塑造自然界中物体的造型,注重构图所能显示的意境和对光的描绘,光在他的画中不是一个凭借物,而是主题生命之外溢。光是大自然的生命,被巴比松画派捕捉到了,并尝试表现了出来,这就启发了后来的印象派。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表现在其艺术思想方面,还表现在绘画技法上的创新,大约在1860年,他试图通过逗号状纯色小笔触的并置再现空气的明亮效果,他教授给莫奈和西斯莱的这种技法后来发展成了印象派画家们特有的绘画技法。

03

3

礼赞自然的画家:柯罗

柯罗(Corot Camille 1796—1875),风景画家和人物画家,受意大利古典画家的影响,以抒情的风格描绘风景。色调朦胧,意境深远,使人感到宁静忧郁的气氛。代表作《孟特芳丹的回忆》以绿银灰色,再现大自然的幽静和无限诗意。

▲(法)卡米耶·柯罗

Souvenir of Mortefontaine《孟特芳丹的回忆》

1864年

65.5cmx89cm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这是柯罗最富诗意的杰作之一,也是最成功的一幅。它吸收了属于真实世界的现实主义元素,却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式创造出一幅梦幻般的图景。柯罗的作品可谓是在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之间搭建了桥梁。1860年代起,柯罗渐渐对摄影艺术产生了兴趣,这幅作品非常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转向,因为它类似于一幅早期的模糊的风景照片。与大部分的风景作品不同,这幅作品并非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而是柯罗依据自己的记忆绘画的,在这里,光影洒弄着水面和树叶。

19世纪40年代,柯罗试图将室外捕捉到的“印象”变为正式的、充满感情的、富有诗意的风景画。这个想法成为绘制此画的动机。瓦兹省的英式公园的景色,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这幅画在1864年的沙龙上展出,它被列入拿破仑三世的收藏名单。在枫丹白露收藏一段时间后,于1889年进入卢浮宫。

▲(法)卡米耶·柯罗

Le Lac《湖》速写

12.2cmx14.4cm

柯罗的生活就是到法国各地研究人们的生活,然后在画坊里完成作品,再提交展会展出。按照历史绘画的传统,他在画坊内将在室外写生的素材,素描、速写、风景、人物等进行重新构图。

▲(法)卡米耶·柯罗

The Lake 《湖边的景色》

1861年

133cmx157.5cm

柯罗属于巴比松画派,但居住在巴比松的时间并不长,他喜欢旅行,1826一1828年首次到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在枫丹白露、布列塔尼等地旅行,在巴比松小住,确立了他抒情风景画派的基本风格。其后,他3次赴意大利,画了许多优美的风景,他对光和空气的描绘,常常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先驱者。这一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阳光的明亮,他一反过去画家把暗部画得很暗的做法,而努力使暗部画得透明、鲜艳,从而使整个画面的亮度大大提高。

▲(法)卡米耶·柯罗

The Environs of Paris《巴黎郊区》

1860年

34.3cmx51.4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同卢梭、米勒等巴比松派画家一样,柯罗在对大自然的讴歌中,展现了自己温柔多情的性格。他毕生徜徉在大自然中,着意临摹自然界的神奇与妙曼,他将大自然造化的一切进行艺术的再现。他的风景画,尽显自然之美、田园之美,既融合了古典主义的典雅,又荡漾着理想主义的浪漫,还蕴涵着现实主义的真切。他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

▲(法)卡米耶·柯罗

Dance of the Nymphs《早晨(仙女之舞)》

1850年

奥赛博物馆藏

在他的画作《早晨(仙女之舞)》中,仙女们为了早上的舞蹈而聚集在树阴掩映下的一片林中空地上。这篇空地的边缘藏在深深的阴影之中,背景是高高树木的浓密的树叶。整个场景沐浴在银绿色的光线之中。这创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氛,同时也强调了聚会的重要性,批评家埃米尔·左拉将其诗意的描绘为人类形象与自然的统一,“神奇的树叶”,“微笑着,带着露水的清晨日出”和仙女们”清澈的形象“之间的联姻。苍白的天空上面漂浮的云彩,和树枝与树叶结合,而他们的边界消失在一片光线之中。这些形象附和着植物、清晨特殊的气氛在所有形象身上发挥了统一的效果。很多向外伸展的胳膊,或是先一个仙女在急于回应树枝和树干的时候,向前倾斜的姿势,都使得仙女们看上去像是更鲜活的植物。

▲(法)卡米耶·柯罗

Forest of Fontainebleau《枫丹白露森林》

1834年

175.6cmx242.6cm

美国国家美术馆藏

在一八三一年的巴黎沙龙,这幅画被放在“历史风景”一类展出,这是为了能够将风景画提高为一个画的种类,因历史因素的存在而变得尊贵。当然,对于柯罗来说,重要的主题仍然还是枫丹白露森林的风景,它还被浪漫地表现为大自然的宏伟,在大自然笼罩之下的唯一的人类形象有着赋予主题以历史内涵的功能,但是,由于比例上的绝对劣势,与栎树和岩石相比,它几乎被消除。借一八三一年沙龙的展示机会而发表了这幅画,属于画家的正式创作。

这幅画的创作仍然是属于学院类型的,柯罗以在露天画速写和草图作为准备,然后在自己的画室里完成这幅画。面对大自然的美,他似乎持一种谦卑的态度,表现其野性的美,而没有任何要对它加以整理安排的企图。在一幅历史风景画中,一切都通过对于大自然的热情研究而起着作用,人类形象在这里的唯一功能就是提升种类的品质,是自然的因素使人能够根据在原始而茂密的树枝间开辟道路的光而构造景深。

▲(法)卡米耶·柯罗

A Woman Reading《阅读中的女子》

1869年

54.3cmx37.5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柯罗并不像其他巴比松风景画家那样纯粹的画风景画,他还是一名卓越的人物画家。这幅《阅读中的女子》画中的年轻女子,就像他画的自然风景那样,清纯、朴实、沉着,优雅自如的姿态,宁静安详的表情,清秀纯真的风度。柯罗的女性人物肖像既没有古典主义的典雅和拘泥,也没有浪漫主义的放纵和潇洒,他的人物姿色平常,但却随意朴实,端庄严肃中带着沉思和忧郁。

▲(法)卡米耶·柯罗

The Woman with a Pearl《戴珍珠头饰的女郎》

70cmx55cm

法国巴黎卢浮宫藏

画作《戴珍珠头饰的女郎》是画家柯罗创作于1868至1870年间的一幅油画,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这是一幅色彩优美的肖像杰作,它描绘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包含着对这幅画的真理性的判断。这幅油画在世界十大名画排行榜中名列第七。

04

4

表现农村风情的大师:米勒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画家,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以表现农民题材为主,被认为是写实主义代表画家之一,艺术手法朴实厚重,形式概括简略,所画农民形象崇高庄严,有纪念碑效果,充满人道主义情感,他主要以默画方式创作。代表作《晚钟》表现在田里劳动的青年农民夫妇,听到从远处教堂传来钟声,两人合掌伫立,祈祷上苍的场景。人物以剪影方式出现,手法概括,画面气氛宁静单纯。《拾穗者》描绘在秋天阳光下,三个农妇拾捡麦田中遗落的麦穗。人物弯腰,看不到面部形象,但她们的身姿如纪念碑般厚实凝重,体现刚健有力的审美情调。

▲(法)让·弗朗索瓦·米勒

The Angelus《晚钟》

1859年

55cmx66cm

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是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述一对农民夫妇在远处教堂钟声响起时,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的祈祷。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农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法)让·弗朗索瓦·米勒

The Gleaners《拾穗者》

1857年

83cmx110cm

奥赛博物馆藏

《拾穗者》也是米勒的代表作品之一,一幅真实、亲切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创作了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米勒以直率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平和的心态注重农民日常生活的刻画。

▲(法)让·弗朗索瓦·米勒

Shepherdess and Her Flock《牧羊女与羊群》

1864年

36.4cmx47.5cm

保罗·盖蒂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的特征是平静祥和。画面中,年轻的牧羊女(也许是画家的女儿装扮的)披着羊毛披肩,围着红色的头巾,站在羊群前。她低着头,认真地编织着手里的东西,单调的风景不间断地延伸到天边,她独自与她的羊群为伴。夕阳的光芒照在羊群身上,形成起伏的片片光斑。这个场景令人产生忧郁感。米勒对细节的观察细致入微,比如前景中地上的小花。他将蓝色、红色和金色完美和谐地运用在一起。米勒同一题目的绘画至少有4件这样的作品,这幅藏于保罗·盖蒂博物馆。

凡高一向对米勒推崇备至,他对米勒的敬仰终生未改。整整十年间,凡高无间歇地临摹着米勒的画作,数量不下百幅,可以说米勒是凡高的启蒙老师。

▲让·弗朗索瓦·米勒

播种者

1850年

101cm×82.5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文森特·凡·高

播种者(仿米勒)

1881年

48.1cmx36.7cm

凡·高博物馆藏

苍凉的麦田里,播种者阔步挥臂,撒播着希望的种子。飞鸟在空中盘旋,寻觅食物,掠夺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

▲米勒《第一步》

▲凡高《第一步》

这幅作品是凡高在1890年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

画面依然是一块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同样是一对夫妇帮助小女儿学步。虽是凡高临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画都显露出凡高个人的风格。作品平凡、跃动又充满亲情,让整个画面从米勒温馨、和谐、慈爱过渡到凡高的勇气、力度与斑斓的色彩。

▲(法)让·弗朗索瓦·米勒

The Sheepfold, Moonlight《月光下的羊圈》

1856-1860

45.3cmx63.4cm

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

在这个夜晚的景色中,月亮发出一道神秘的光,穿透平原大地,穿过巴比松与夏伊村子。米勒在这里想要表达牧羊人的孤独:噢,我希望所有看到我作品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夜晚的辉煌与恐怖!一个人应该有能力让别人听到这寂静的歌曲,空气中的耳语,他们应该感受到自然的无限……

作为一个欧洲的绘画流派,巴比松画派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也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陈丹青说过,他在创作上一个重要的艺术语言的转机正是来源于巴比松画派。

▲陈丹青

西藏组图——进城之三

1981年

86cm×60cm

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绘画的动机可以是一念之间,1978年来华的法国乡村绘画大展于陈丹青是一个契机,算得上是《西藏组画》的引子。法国乡村绘画的代表人物——即那次大展中打动陈丹青的几位艺术家——是柯罗、米勒等人。他们的贡献与价值,除去绘画技巧的更新,更多的是不媚俗的独立姿态。

05

5

面向自然:用颜料写诗

巴比松画派有着共同的追求,却又各有所长。

卢梭最爱的是橡树的“精神气质”,柯罗则爱湖边杨柳的树影婆娑,米勒最爱画农民题材,除了这几位代表画家,其他巴比松画家也是各有所长,杜普雷擅长天空的描绘;杜比尼醉心水波的微妙变化,是最善于画水的画家;迪亚兹用厚涂颜料描绘阳光斑驳的风景,闪烁着瓷画和宝石般迷人的异彩;特罗容把眼光投注到特色畜牧业场景。

杜比尼

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1817-1878),全名查里·法兰斯瓦·杜比尼,被称为“画水的贝多芬”。

他出生于法国一个艺术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画,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以描绘法国自然风光和田园乡村生活为主,善长于对自然光影的描绘。杜比尼摆脱了带有古典倾向和自然主义色彩的如实描绘,大块面的用笔和厚涂使之成为较早的印象派先行者,喜欢描绘风景中融入河流的场景,他对水的研究使他成为巴比松画派中最善画水的画家。其作品的朴实和对自然光与色的卓越把握,使他大受称赞,甚至柯罗认为他对生活情调的如实写照和生动气息超过了卢梭。

▲(法)夏尔·弗朗索瓦·杜比尼

Le printemps《春天的景色》

1862年

133cmx240cm

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

杜比尼,自幼从父学画,1834年就曾在枫丹白露长时间户外写生。1852年以后他的画主要都是在户外完成的,他用笔轻快,画面自然生动,秀丽清新。40岁时自己买了一条小船,在船上安置一个画室,起名 “波舟”,他乘着波舟号沿着瓦兹河观察描绘两岸风光,这种深入自然,对景写生的方式,对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影响很大,莫奈也学他造了一个“水上画室”。杜比尼的画面多为阳光普照,充满光感;他的构图多为横幅取景,具有明朗开阔之感,充满自然的生机。

杜普雷

居勒·杜普雷(Jules Dupre,1811年-1889年),巴比松画派中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基本就贯穿了整个巴比松画派的兴衰。19世纪30年代时,这群有志青年就相伴隐居在巴比松,开始写生创作,游学荷兰和英国,画出自己的风格。到了60年代,杜普雷回到了自己在南特的家中,继续在海边和乡间的家中创作,并创建了法国现代风景学院。

▲(法)居勒·杜普雷

Cows Crossing a Ford《牛群过渡口》

1836年

36.2cmx62.5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杜普雷在30年代曾游学荷兰和英国,这幅画《Cows Crossing a Ford》中低矮的地平线和宽广的天空,显然是受到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的影响。

迪亚兹

纳西斯·迪亚兹(Narcisse Diaz 1808-1876年)是一位带有浪漫主义特点的画家,迪亚兹喜欢描绘异国情调,善于处理光线,注意画面色彩的丰富。1837年,他结识了卢梭,从此不间断地与巴比松的大师们一起创作,他讲究效果,讲究光线的各种变幻。

▲(西班牙)纳西斯·迪亚兹

The Storm《风暴》

1871年

61cmx77cm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当时法国一些青年画家,主张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农村风景。他们陆续来到巴比松一带作画,有的定居下来,形成了画派。他们信奉“回到自然”,热情洋溢地倾诉了对自然风景的诗意感受。

这群艺术家普遍受到了当时英国风景画家的影响,康斯太勃尔亲切自然的田园风光和透纳光色并融的大自然景色令法国画家惊叹不已,他们开始寻求通俗易懂的主题,让创作直接来自生活和大自然。

特罗容

康斯坦特·特罗容出生于一个瓷器装饰家庭,他一开始也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在瓷器上画风景,很快,他就成为这一画类的专家。他最初作品的灵感来自17世纪的荷兰画家,然而在他的风景中可以看到许多从大自然中观察来的东西。

▲(法)康斯坦特·特罗容

On the Way to the Market《在去市场的路上》

1859年

260.5cmx211cm

乌德勒支中央博物馆藏

1843年,特罗容结识了卢梭与杜普雷,在跟他们接触后,他的作品感觉更强了;然而,特罗容不跟他们一样试图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在表现大自然的时候,他总是避免戏剧化倾向。1847年他的荷兰之行决定了他画家生涯中的重要阶段。从波特尔那里,特罗容学到了怎样成为动物画家。他画了无数动物群,在大量的作品中,做到了不断更新灵感。

此次展览展出的是被誉为“巴比松七星”的卢梭、柯罗、米勒、杜普雷、迪亚兹、杜比尼、特罗容的部分作品。巴比松画派拉开了现实主义绘画运动的帷幕,开启了印象主义风景油画的先河,辐射了世界范围深沉质朴的画风。

结语

如果说印象派为西方近、现代绘画打开了一座大门;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为西方风景画打开了第一座大门,可以说没有巴比松,就没有真正的风景画。

巴比松画派主张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对景写生,然后以写生稿为基础,进行风景画创作。他们对景写生,以求获得真实新鲜的感受和使画面色调响亮起来的艺术主张和实践,给欧美风景画家,包括印象主义画家以重要启示。

这些画家以写实的眼光描绘风景,用浪漫的心情表现自然,搭起了连结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的重要桥梁。其对于光线与气氛的追求,以及其走入户外写生的创作方式,也都对后来的印象主义具有莫大的影响。之后莫奈、雷诺阿等人将巴比松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发扬光大,寻求光线和色彩带来的效果,同时将现实生活中的新变化带入了绘画主题中。印象派大师毕沙罗、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都深受巴比松画派的影响。

此外,巴比松画派也影响了陈丹青、何多苓那一代艺术家,这是巴比松画派对中国当代艺术启示性开创性的意义。

END

读者福利
作品原图百度网盘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6H00X3RgPZ6duFqj709ntw
提取码:vw3i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冰冰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