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地理考,8

(十五)舜陟方乃死,即丹朱封国房。葬苍梧在安邑。

那么又为何称其为防山呢?回答是:防、薄二字发声相近,防山就是薄山。不过薄山的意思是山脉的余脉,防山的位置,能不能找到确切的地方呢?答案是很难,考古这门专业,用大的尺度去研究可以有所得,用过小的尺度去穷究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指的时间、距离,不能用具体到年月日、千米或米的尺度去研究,即便在今天已经有了先进的科学仪器,但因为出土的文物数量稀少,文献资料的有限,还是无法具而体之地划分,只能大而化之地估计),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可以试着去探讨一下。

考证《竹书纪年》原注:“帝尧的儿子丹朱为避开舜而到了房陵,舜想让位于丹朱,丹朱不接受,于是就把丹朱封在了房,为虞舜的上宾。”《世本》①:“舜封丹朱于房。”《路史》:“尧帝驾崩,虞舜封其后于房,为房侯,以继承尧的香火,称为虞舜的上宾。”《尚书》:“舜巡视到方就死了。”意思就是舜死在了方,方就是房。

《孟子》:“舜出生在诸冯,后来迁移到负夏,死于鸣条。”按照《老子》的说法:“世上万物背负着阴怀抱着阳。”负指的是北方。负夏指的是北夏。南夏在伊洛水和嵩山之间,北夏则在黄河北面的晋南。

《路史》:“现在舜帝的墓在安邑,附近有鸣条陌②。”《山海经·海内南经》说:“苍梧山的南面葬着帝舜,北面葬着丹朱。”另外《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的东边,有一个叫苍梧的原野,舜与叔均③都葬在那儿。”《列女传》:“舜已经继承大位,升为天子,娥皇就成了帝后,女英为妃,舜巡视方时死在苍梧,号称重华。舜的二位妃子(追随舜帝)死在长江和湘江之间,就葬在那儿。民间称她们为湘君、湘夫人。”张京俊的《舜陵辨》一文称今天蒲州的东南有苍陵谷,离妫汭水不远,估计中条山古代必定有苍梧的名称,所以《檀弓》这些书都说舜葬于苍梧,并且举了《竹书纪年》原注为例子,来证明鸣条有苍梧山(引详见《山西通志·古迹考》七)。

现考证《平阳府志》:“临晋县有二嶷山,在县城东北35里处,南北交错着对峙,《隋志》桑泉县有三嶷山,今天当地人只称大嶷小嶷而已。”我怀疑《史记》舜葬在江南的九嶷,也可能是从这儿来的错误。

那么传说舜的葬地本来靠近安邑。大概情况是舜到了丹朱的封国,莫名其妙地死了,就像商朝的帝乙到渭水边打猎暴亡了一样(或者如同周昭王南巡时无故死在汉江边的楚地),这种事情非常诡秘,不便于明说。或者不仅仅像《世通》所怀疑的“巡视到方而死是大禹的密谋”这么简单。不过,舜死于鸣条,丹朱葬地与舜的葬地相邻,也在鸣条附近,而丹朱封在房,舜巡视到方而死,今天安邑县城东北确实有方山,地望正好吻合。茅山又叫防山,所以知道防、方山、房,都是指的同一座山,显然就是安邑附近的鸣条山。

《竹书纪年》舜帝下令封其儿子义均到商,埋葬其王后育于渭水边。沈氏注:义均封在商,所以又叫商均。《山海经》写作叔均。郭注说:叔均就是商均。

《帝王世纪》记载,娥皇没有儿子,女英生了商均(《史记集解》)。《三统历》记载,有虞氏禅让天下给禹,封儿子商均为诸侯。商,就是今天陕西的商州。盛宏的《荆州记》说:武关西北一百二十里是商城(《路史·国名纪》四)。

《尚书故实》记载张文规主持弘农的那一天,商州矿务的盗贼掘开卢氏南山的尧女冢,获得了大量的珠宝(《太平广记》四O二)。《路史》也记载了这件事,说女英生了商均,舜死了以后,女英跟随其子迁徙到封地,所以她死后就葬在那儿。沈注还提到:后育,其实就是娥皇。雷学淇说:育,应该是肓字之误(皇肓音相近,育肓形相似,转写时弄错了)。《汉书·地理志》:扶风郡的陈仓,有黄帝孙子舜妻子的肓冢祠。《水经·渭水注》引述这个说法,今天陕西省宝鸡县东北二十里有陈仓城,古渭水流经此地。《檀弓》说:舜葬于苍梧的原野,大概二个妃子没有跟从过来。

《水经·涑水注》:“涑水向西流经仲邮泉北,又向西流经桐乡城北,《竹书纪年》说:‘翼侯征伐曲沃④获得大胜,曲沃武公向翼侯求和,到洞庭返回。’涑水再向西流,与沙渠水汇流。再折向西南流经左邑县的原县城南,此城就是以前的曲沃。”

朱谋玮《水经注笺》说:“洞,另外写作桐。”今本《竹书》写成:“请成于翼,至相而还。”沈约注说:“相,另外写作桐。”根据这种种说法,《竹书》本来是写作“至桐而还”,因为竹简出土时被侵蚀,被误认为相。经过卫束考证,可能又恢复成桐。《水经注》又讹误成了洞庭。

春秋桓公二年,《左传》,晋鄂侯生下晋哀侯,哀侯侵占陉庭之田。陉字的发音与泂(jiǒng)字相近,泂的字型与洞字相近。可以推测《左传》的陉庭,就是桐,所以误作为洞庭。

今天绛州闻喜县东北有桐乡故城的遗址。陉庭是翼国的南部边邑,贾、杜的注释都一样。桐是曲沃的东北边邑,看涑水的流向,可以判断郦道元错误地把这两个地方合到了一起。

《左传》桓公二年的冬天,哀侯侵占陉庭的土地,陉庭南鄙之争引起曲沃讨伐翼国。桓公三年春天,曲沃武公征伐翼侯,驻扎于陉庭,把翼侯赶到了汾隰之间。《史记》写作汾水旁。根据这个,陉庭应该就是汾水边上的城邑。贾、杜认为是翼国的南部边邑,不正确。汾水在翼城西北百里处,哪里会驻军在南边,而作战在百里之外的道理。《史记·韩世家》桓惠王九年,“秦军攻占我汾水边的陉城”,《正义》:“陉的老城在绛州曲沃县西北二十里的汾水边。”这就是春秋时的陉庭。这么说来,舜的二位妃子葬在江湘之间,也就有了正确的解释了。

① 《世本》:战国时赵国史书。该书记载黄帝以来的史事,原15篇,有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氏姓篇、作篇、居篇等。《汉书》谓下迄春秋,但有的本子记事至秦末,当为后人续补。现存佚文称赵王迁为今王,说明是赵国的著作。有的本子还记有汉高祖,当为汉人补入。《世本》的帝系篇、王侯世、卿大夫世又称为纪或本纪,近于《史记》的本纪和世家;作篇记器物发明,居篇记帝王诸侯都城,近于《史记》的书。该书对纪传体的创立有所影响,司马迁作《史记》曾以该书为据。东汉末以来,宋衷、宋均、孙检、王氏等皆有注。宋代目录书不著录该书,高似孙《史略》说他曾有辑本,说明当时即已失传。清钱大昭、王谟、孙冯翼、陈其荣、洪饴孙、秦嘉谟、张澍、雷学淇、茅泮林、王梓材等皆有辑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汇印为《世本八种》。

② 陌:本义为田间小路,引申为道路、街道、田野和头巾。

③ 叔均:传说为后稷弟弟的儿子,他继承父辈的事业,播种百谷并开始用牛耕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又传说为后稷的儿子或弟子;或谓舜的儿子即商均。

④ 曲沃和翼:晋国在献公、文公大肆扩张、强盛之前有过一段近七十年的内乱,称为“曲沃之乱”。

  • 公元前812年晋穆侯姬弗生即位,为晋国的第九任国君,时为西周宣王16年,晋国地域在今天闻喜县一带,涑水流域的中部,涑水当时也叫晋水,此时晋国国都在哪里,不是很清楚,但曲沃、晋阳应该是晋国的大邑,相距也不会太远。晋阳当然不是后来的那个太原晋阳,而曲沃应该在今天的闻喜县城附近,当时叫桐乡,后来有人把桐乡和附近的陉庭误传或误写成洞庭,成了当年虞帝南巡到湖南的洞庭湖、九嶷山而死,其二妃追踪而来殉于潇湘,传说很美,但不是史实。事实是虞帝可能死在桐乡附近,所以说晋国的核心地区是华夏民族的发轫之地。

  • 晋穆侯四年(前809),娶齐姜为妻。七年(前806),穆侯奉周宣王之命讨伐北部的少数民族条戎,战败而回,正好这年齐姜生了长子,穆侯为他取名仇,并立为太子。十年(前813)穆侯再次讨伐千亩(不清楚是地名还是族名),这次获得胜利,正好齐姜又生了第二个儿子,穆侯为他取名成师。仇和成师之名显然是穆侯为了纪念这两次战役而取的,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后来姬成师这一庶支(小宗)取代了姬仇这一嫡支(大宗),成了晋国的统治者,写史者反过来说:当初穆侯怎么会这样为儿子们取名的呢?这不是明摆着让成师取代仇吗?

  • 穆侯在位27年,于公元前785年去世。穆侯的弟弟成为第一个挑战西周宗法制度的人,他把法定继承人太子姬仇赶走,自立为晋侯,这一年是周宣王43年。晚年的宣王对远方诸侯的控制力已经很小了,姬仇要夺回君位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了。四年以后,姬仇借助武力推翻了自己篡位的叔父,夺回了晋侯之位,是为晋文侯,而他的叔父被谥为殇叔。

  • 晋文侯与周幽王同一年即位(前781年),他因为经历过这一段的磨难,比较有为。文侯十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在都城镐京附近的骊山,西周灭亡。而幽王的两个儿子平王宜臼和携王余臣各自称王,这种情况持续了十一年,一直到文侯二十一年,当年参与迎接平王到成周洛邑的晋文侯杀周携王,周室得以重新归一。对晋文侯如此大功,“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晋文侯在汾水流域扩张晋国疆土,并得到周平王的承认。《今本竹书纪年》:“(平王)赐秦、晋以邠、岐之地。”邠地就是晋文侯并吞的。

  • 晋文侯在位共35年,于前746年去世。其子姬伯即位,是为晋昭侯。姬伯是个无能之辈,根本就忘了他叔祖父的故事,刚一上台就把故都曲沃一地封给他的叔叔姬成师,即曲沃桓叔,埋下了日后曲沃与翼(晋国新都)对立的伏线。姬伯亲信大臣潘父,但潘父显然是姬成师的人,在昭侯七年弑杀了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桓叔想趁此机会入主晋都,但毕竟周王朝的宗法制度还在起作用,而且桓叔和潘父的弑君之举太过分了,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退,只好返回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姬平为君,是为孝侯,并诛杀潘父。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曲沃之乱(类似于英法百年之战,但这样的长时间战争往往会带来胜利者的兴旺)。

  • 桓叔不久之后就死了,儿子鳝代立,称为曲沃庄伯。其实桓叔与庄伯都居住在晋阳,到庄伯之子武公的时候才迁移到曲沃,但史家却坚持称他们为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同时,以翼城为都城的晋侯实施上还是合法的晋国国君,但在后来很多的史书上却改成了翼侯,似乎在这七十年里晋国突然消失了一般。

  • 晋孝侯十五年(前725),庄伯弑晋孝侯于翼,很难想象晋孝侯怎么会让庄伯来到都城、王宫,并且还让他靠近自己的身边呢。只能说明这哥们和他的父亲昭侯一样是个白痴,但他们的谥号居然是昭和孝这样的好谥!不过这件谋杀案发生后,晋国的公族不愿屈服于庄伯的残酷手段,于是又拥立孝侯的儿子郄为君,是为晋鄂侯,并发兵攻打曲沃,庄伯只得退回。

  • 鄂侯六年(前718),短命的姬郄又死了。庄伯趁鄂侯新丧,兴兵攻打晋都翼城。这次周平王派虢公率兵袭击曲沃。据史书记载,这次虢公所率的部队来自于魏、耿、郇、贾、虞这些周边的小诸侯国,可能就是当年晋文侯赖于复位的联军。面对多国联军,庄伯吃了败仗,不得不退保曲沃并求和,晋人这才共立晋鄂侯儿子光为君,是为晋哀侯。庄伯这次的失败比较惨痛,到死也没有缓过来,庄伯郁郁而终,死后儿子称代立,是为曲沃武公,他把自己的都城由晋阳迁到了曲沃。

  • 晋哀侯九年(前709),武公与陉廷人联合攻打晋侯(陉廷在翼的南部边界,有一种说法是在今翼城东南75里,旧有荧庭城),在汾水一战中,俘虏晋哀侯。但晋国人仍不肯投降,又立晋哀侯儿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但此时,晋国正统的大宗力量已极弱,政局全由曲沃一支控制。终于在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攻杀晋侯缗,把所得晋国宝器全都献给周僖王。周天子受贿后,遂封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从此曲沃武公被称为晋武公。从桓叔初封曲沃到武公攻杀晋侯缗,经过近七十年的内乱,曲沃一宗终于取代大宗列为诸侯,重新统一晋国。在这场宗室内部政权争斗中,周王室不仅参与其间,而且态度由开始支持大宗,到最后承认小宗曲沃政权,反映出春秋时期宗法制进一步解体的历史现实。

  • 晋武公在获得周王室正式承认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为了加强对原晋侯统治地区的管理,又把都城从曲沃搬迁到了绛,绛位于曲沃和翼城的中间。献公八年(前669),派大夫建都城聚(今车厢城),同时为了防范小宗取代大宗的故事重演,采纳士蒍(wěi)之计将桓叔、庄伯的其他子孙全部杀光,始将此地命名为绛,从此晋都定于绛(《史记》称“始城都绛”)。而当年的发家之地曲沃依然有重要的地位,之后晋国历代君王死后的墓穴都是在曲沃。

  • 晋献公在稳固了国内的形势后,开始逐步对当年帮助翼侯进攻庄伯的各个小诸侯国实施报复,魏、耿、郇、贾、虞等国先后被灭,晋国很快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这些被灭的诸侯国被分封给有功的将领和大臣,他们本来只是士族,甚至是平民,由此成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贵族,逐渐发展成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到后来更成为了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 周简王元年(前585),晋景公再次迁都,迁到了新田(今侯马市一带),命名新田为绛,故都绛改称为故绛。而今天的新绛县是1912年由国民政府命名的。

(0)

相关推荐

  • 春秋无义战(二):解读晋献公同室操戈以及“国无公族”的历程

    一.序言 公元前678年,周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即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武公.至此,晋国(翼侯)与曲沃政权之间持续67年的内战以曲沃政权的胜利而结束,史称曲沃代冀.曲沃政权与翼侯政权之 ...

  • 晋国史话五:师服的预言果然成真,曲沃与本家的第一次交锋

    晋国,初封时为唐国,后经第二代国君燮父将都城迁于晋水边的翼城,才更名为大众熟知的"晋",这算是晋国第一次重大变革.时间流转,从燮父往后传了9代国君,晋国再次迎来转机.一代雄主晋文侯 ...

  • 周初地理考,24

    重答李峻之君对余<周初地理考>之驳难 李君说我文章中"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是全盘接受了从<尧典>.<世本>.<五帝德>,以至于<古史考& ...

  • 周初地理考,23

    (五十九)吕尚河内人,钓滋水遇文王,即霸水,在渭水下流,不在宝鸡. 为什么又说文王得到吕尚,也不在渭水的上游呢?回答是:<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人士."高诱注 ...

  • 周初地理考,22

    七.文王篇 (五十七)文王母太任,妻太姒,皆出东国.生岐周,卒毕程,皆在东土. 太王.王季的事迹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最后要谈到的是文王.诗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

  • 周初地理考,21

    (五十五)熏粥.猃狁.淳维.匈奴皆一类,与犬戎.鬼方.混夷皆由燕声递变. 太王所避的狄人,是燕京戎,居住在汾水上游,太原周围的山中.不过,<孟子>又说:"太王服事獯鬻." ...

  • 周初地理考,19

    (四十八)槐里.犬邱.槐谷.鬼谷,皆以鬼戎得名. <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径槐里县古城之南,古代的犬邱城.周懿王在此建都,秦国更名为废邱,也叫舒邱."<雍录& ...

  • 周初地理考,18

    六.王季篇 (四十六)<绵诗>混夷駾矣,即王季所伐西落鬼戎,为周人渡河后新敌. 我认为:太王离开邠到岐定居,是为了避开狄人的入侵.<大雅·绵>诗中说:"柞棫①拔矣,行 ...

  • 周初地理考,17

    (四十三)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即岐丰,太王所迁,非美阳城邑.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和申侯一起征伐周,在郦山下杀死了幽王.秦襄公率兵救助周王室,作战很卖力 ...

  • 周初地理考,16

    (四十)宣王猎漆沮,在朝邑华阴之间,不在扶风. 后来到了宣王时代,又有近畿之蒐.<诗·小雅·吉日>诗中说:"漆沮之从,天子之所."姚际恒<诗经通论>解释说: ...

  • 周初地理考,15

    五.太王篇 (三十六)<诗·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在朝邑华阴之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古公亶父"四字衍. 周人起源于晋,其先祖在涑洮流域,其后向北迁徙,又越过汾水, ...

  • 周初地理考,14

    (三十三)<公刘诗>涉渭为乱,芮鞫之即,始为周人渡河而西之证,在公刘后. <公刘>诗中又说:"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