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源于父母的负面预设!激发学习动力可用这六法

很多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被父母推着被迫式地学习。到了青春期,自己有了反抗地力量,便会无惧父母的催促和打骂,于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就在初中主动退学了。

不管家长做什么,孩子就是不想去上学了!就是要退学!

最近遇到了好几起这样的事例。

家长之前从没注意过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就是用威逼利诱(奖励、强迫、批评、打骂等)的方式去推着孩子学习,现在孩子大了,他们推不动了,就束手无策了!

这真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可是,我们有些不知不觉中的言行,却在引导孩子走向这样的境况。

网络图

上一期非暴力沟通的活动中,遇到这样一个学员:

她一提到孩子的学习,就愁眉苦脸。孩子特别不愿意学习,总是拖拉到最后,不得已才会完成。

她一直认为只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我通过她的描述,启发地问她:“你对学习是如何看待的?你喜欢学习吗?”

她马上眉头皱在一起,郁闷地说:“我才不喜欢学习呢!学习多痛苦!又要担心被老师批评,还隔段时间就测验,考分高了还行,考分低了回家还得挨父母批评。学习太痛苦了!所以我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总是对他说,让他珍惜幼儿园的生活,上了小学就开始了痛苦的学习之路。别到时怪我没提醒他。”

我当时无奈地笑了一下,心想:

难道这提醒还不到位吗?

网络图

(一)家长别给孩子进行心理预设:学习是痛苦的!

学习非常痛苦!——像这个家长对孩子说得如此清楚明白的人,可能不会太多。但是给孩子传递出这样信息的家长,估计不在少数!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还是一件痛苦的事,或者无感的事?

(1)如果你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想必你现在依然在坚持看书和学习。

因为快乐事情,大家都喜欢反复做。

那么孩子在你的耳濡目染之下,对学习应该不会太排斥。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数都喜欢学习,并且学习效率很高的。

(2)如果你认为学习是一件无感的事,还好。

你对学习没什么感情,反正就是跟着大家的节奏走,该上学就上学,该考试就考试,该工作了就工作。对学习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如果事这种情况,还好。

因为你既然对学习无感,那么对成绩和排名的焦虑也会淡化很多,这种环境下,无论孩子是否喜爱学习,至少孩子会生活得相对轻松些,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3)如果你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那就不太乐观!

那么无论你是否像那个妈妈一样毫无遮拦地对孩子说出来,还是极力隐藏起来对学习的厌恶或痛苦之情,你的微表情和你的言行都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学习是痛苦的。

如果一个孩子,还没有去上学,就从父母那里得知:学习这件事很痛苦。

那么这个孩子会期待上学吗?会对学习保持好奇心吗?

他没去上学,就已经抵触上学了!

网络图

(二)如果你真的不喜欢学习,请对孩子坦诚地表达出来!

你以为你对学习的厌烦和痛苦之情,是能掩饰的吗?

不!这是掩饰不了的!

因为孩子是天生的微表情专家。即使你不说,孩子也会通过你的微表情和言行,察觉到你对学习的抵触。

所以,我给这些家长的建议就是:坦诚地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我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对学习这么痛苦,一定有原因在内的。

所以,坦诚地沟通之前,我们自己要先缕清自己的情绪来源。

比如:

  • 小的时候考试分数低,被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被父母打骂?
  • 小的时候,特别努力学习,可是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很强的挫败感?
  • 因为有什么痛苦的记忆或者创伤,让你对学习很厌恶?……

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要想办法捋清楚,然后坦诚地对孩子说出来!

比如:

“妈妈小的时候,一学习就觉得特别紧张,因为考试一考不好,你姥爷就会打我或惩罚我。我感觉特别害怕。可是越害怕越紧张,越学不好。所以,我一直认为学习有些痛苦。但是,这只是妈妈自己的想法。现在的学校和以前不同了,都特别尊重孩子们。而且你若是考试了,无论考得好与不好,妈妈一定不会像姥爷那样批评你,考好了妈妈会陪你一起庆祝,考得不好妈妈会帮你一起寻找提高的方法。妈妈相信你,一定能比妈妈学得好!

这样坦诚地交流,反而会让孩子把自己觉察到的东西释然和放下。

——哦!原来如此!

他会明白,妈妈对学习的厌恶来源于哪里。

同时,他也许会期待自己早点上学,看看自己对学习的感受是如何的,然后再妈妈交流一番。

网络图

(三)传递给孩子正向的信念

学习是为了什么?

绝不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么简单。

我儿子淏仔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妈妈,为什么要上学?”

我根据他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给出他能理解的解释。

总体来说就是这样的内容:

上学,是为了将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一个人如果能力强了,会的技术多了,那么他可以选择在这个城市、这个公司、做这个工作,也可以选择去那个城市、那个公司、做那个工作。

  • 一个优秀的人,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 一个不那么优秀的人,只能被其他人选择,过得没有那么自由。

你将来想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还是想被迫接受其他人的选择和安排?

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每个人都想主导自己的人生,那么小的时候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专注地学习,这样长大了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自由。

我经常给他举的例子就是我弟弟,也就是他舅舅。

我对他说:“正是因为舅舅学习用功,工作也非常认真,所以能力特别强。好多公司都主动邀请他去他们公司工作,舅舅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和公司,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还会向他传输一些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内容,让他有一些大局观,不局限在自己个人的收获和人生道路上。

当孩子对未来有憧憬,对自己的能力有期待的时候,孩子自然就愿意向前看,愿意接纳学习,愿意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在此刻不断地努力!

网络图

(四)巧妙地引导,远胜于讲大道理!

前天我看了一部电影《海蒂和爷爷》,除了两个主人公我特别喜欢之外,这里面还有一个角色我非常欣赏,那就是克拉拉的奶奶!

这位特别睿智的奶奶身上,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值得欣赏的育儿理念。

当她第一次见到海蒂,还不了解海蒂的时候,并没有因为管家的恶人恶语恶评价,而对海蒂产生偏见。

她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心,尝试着自己去了解这个孩子,不理会别人的评价。

——这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勇气和自信。

克拉拉的奶奶有一颗爱心及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当她得知海蒂不识字,也不容易教会的时候,没有对她感到失望,而是走得更近,试图了解原因,并巧妙地引导她。

她问海蒂:“你为什么不喜欢学识字?”

海蒂说:“皮特说山里的娃不需要识字,识字没有用。”

既然海蒂认为没有用,那么克拉拉奶奶就想办法让海蒂意识到有用!

于是,奶奶就在睡前给海蒂讲故事。让海蒂爱上故事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想知道结局吗?你可以自己看啊!

——识字的用处,就这样出来了!

于是,海蒂就开始主动上课,主动思考,主动记忆,学习速度和进度马上提了上来!这就是克拉拉奶奶的睿智之处!

网络图

(五)激发出孩子的内驱力,家长就能越来越轻松!

《海蒂和爷爷》中,克拉拉奶奶没有反复去讲大道理

比如:

  • 读书用处可大了,我们都需要读书;
  • 识字是特别重要的,不识字会被人消化;
  • 你不能听信皮特的,他连大山都没走出来,他的想法不值得采纳……

克拉拉奶奶更没有对她进行批评教育

  • 你怎么学得这么慢?
  • 老师上课的时候,你到底在想什么?有没有认真听?
  • 你怎么这么笨!跟着这么好的老师,你都学不会!……

讲大道理,会让孩子感到厌烦,或者抵触情绪。孩子不明天“应该”到底是什么含义。

批评教育,则会让孩子站在对立面,让变得孩子自卑或者叛逆。

克拉拉的奶奶是用故事书作为一个引导,让海蒂感受到了故事的美妙,自发地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孩子只有具备了内驱力,他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才会事半功倍!

外在的动力/推力无论多大,都远远不如发自内心的内在动力,更能推动孩子前行!

所以,激发孩子内心的力量,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一直是家长和老师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而不是想尽办法、换各种花样、用“推”的方式,让孩子被动前行。这种“推”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网络图

(六)我们要正视学习!

无论学习对于你来说,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无可否认的是:

学习是辛苦的!

对孩子说学习痛苦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孩子说:“学习很轻松,学习很容易,学习是最幸福的事!……”

如果只有单纯的上课和偶尔的考试,还好;

但是,要天天重复练习计算题、练习应用题、背单词、背课文、频繁考试……这些确实是辛苦的。

因为这些不但需要我们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减少了很多玩耍的时间,而且内容都是反复练习,没有新知识和新方法的不断输入,乐趣也会少很多。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正视的。

但是辛苦不意味着痛苦,不意味着不需要继续做下去。

【我家今天早上的小案例】

今天早上淏仔哼唧着说:“考完级又要练习对战了!我好紧张,我不想去!”

我听了以后,知道如果我不干预,淏仔还会继续发愁或者抱怨下去。

所以,我就放下手中正在忙活的早饭,学着淏仔苦恼的模样,模仿他的说法方式说道:“就是啊!跆拳道那么辛苦!对战的环节那么紧张,既害怕把别人踢伤了,也害怕自己被踢。真是太紧张了!为什么非要学习跆拳道呢?想想都觉得好烦啊!怎么办呢,我真的很不想去上课啊,太烦啦!……”

淏仔一开始默默地听着,后来嘿嘿一笑,打断了我:“妈妈,你别唠叨了!哪有那么烦啊!”

我也跟着一笑,继续做早饭。

我这种沟通方式,在非暴力沟通中,叫做“复述”。复述能缓解对方的情绪,能让对方感受到关注和理解。

学习任何一个技能,都需要付出辛苦和努力。

虽然有期待和好奇之后,孩子的内在动力会大很多。

但是当孩子反复练习或遇到一个相对困难的阶段,情绪低落的时候,依然需要我们给予支持和鼓励,适当地轻推孩子前进。

如何做到“轻推”,如何避免“强推”,可以关注我,并搜索《当孩子遇到挫折畏缩不前时,家长推动的姿势导向不同的未来!》。

遇到任何的育儿挑战和问题,我们最先要做的不是给孩子讲道理或者批评孩子,而是用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探求这些感受的来源,以及感受背后的需求。当我们真正地懂了孩子,也便能和孩子更有效地沟通。

先心情,再事情!纠正孩子行为之前,要和孩子建立充分的情感链接。

——这是育儿上万变不离其宗的理念。

以上,希望能帮到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