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文献:学术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的意愿研究(差异+现象的提示)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比较有意识的文献:[1]陈明红.学术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的意愿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01):41-47.
#推荐理由
1.“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研究对象比较特殊。
2. 知识共享主题:对于我们学习护理科研知识的老师来说,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学术虚拟社区”是用户以互联网为平台,针对特定依托于一定的社会技术系统而存在,系统的可用性对主题内容进行学术知识交流与共享并建立网络社会知识共享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而可用性主要通过人们关系的专业在线社区。
比如,我们团队搭建的“护理科研Focus”知识星球社群就是一个典型的“学术虚拟社区”。我们这个社群就是依托于知识星球平台搭建起来的用于“护理老师们学习和交流护理科研知识而建立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
说到这,如果有想学习护理科知识的老师,可以扫码加入,3天内可以自由选择退款。管理员老师微信:aidvince
# 护理科研Focus
除此之外,我们更想聊一下第二个话题:知识共享主题。关于知识共享,这个主题的范围比较大。
比如,针对我们社群内的老师们的提问和回答等内容来分析,一方面很多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会选择“匿名”,另一方面很多老师对于一些好的回答和内容也不会选择去分享,哪怕是点赞可能都会显得比较珍贵。当然,这只是一个现象,但是这个现象背后的问题不就是:学术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的意愿,或者说是:护理老师知识共享的意愿的问题吗?
既然有人做“学术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的意愿”,那我们可以不可以也研究一下:护理老师知识共享的意愿问题?(好像一直没有人做)
类似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很多护理老师的微信朋友圈发文比较少,或者发的都是医院的通知等,很少有关于家庭或者学习等内容的转发,这个现象也很有意思。
我之前问过一些老师,大都是回答:微信朋友圈都是同事和家人比较多,不太好发布一些学习和情绪等的问题,不想让别人知道###... ...
还有一部分原因大概是与职场有关。不仅是对于护理老师,很多行业的员工都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不会在工作的微信朋友圈发布除去工作之前的内容,而如果想要发布关于情绪和生活的内容,大概率会重新在建立一个微信号,称为私密号。
以上也是有感而发,不存在批判和评论的意思。
关于护理选题,我们之前也一直强调只要是临床中存在的“差异”,我们就可以去考虑该主题是否可以作为选题。正如上述讲述的“知识共享”问题,我们所看的差异或现象是:在护士群体中,有人做,有人不做,那么,做与不做是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大概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此外,文章开始提到的文献,还是不错的,感兴趣的老师可以自行去下载查看,希望能给老师们一点提示。
课程丨介绍
护理科研vip课堂-第3期》课程说明:
1.直播课,有回放;
2.上课周期为12个月;
3.基本保持隔一天上一次课,每周3-4次课,每次1h;
4.费用1.5w元,可以开发票;
5.上课内容都包括,如:科研设计、统计学、论文写作、量表编制与汉化、中介调节效应、干预研究、SCI专题课... ...等。
6.听课一周不满意退款!
7.课程咨询Nursing小班长(添加请备注姓名,不备注者不加):
8.课程内容介绍链接:测一下你的护理科研水平如何-----(内容大大大大纲)
9.着重说明:本为商业公司,无任何头衔。如果想要了解上课的形式内容等,可以参考以下几个链接课程:
【因变量与前言】 每一个研究设计中都有一个“因变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