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夫妇因为“孩子跟谁姓”而离婚,孩子到底应该跟谁姓?
今年11月底,浙江的一对夫妇因为孩子跟谁姓的问题而闹上法庭。
男子陈军和女子林丽今年6月份刚结婚,婚前林丽表示她父母有意让第一个孩子跟女方姓,当时陈军考虑可以要二胎,就答应了。
在9月的时候,林丽生下一名男婴,这时候因为男方父母向陈军施压,想让这个男孩随父姓,然后陈军就向林丽提出第一胎跟父姓,林丽听到后就恼了,没有采纳陈军的建议,给孩子上户口时取了“林”姓,就这样两家发生了矛盾。
在11月底双方协议离婚,孩子判给了陈军抚养,但是姓氏问题还没解决。
“孩子跟谁姓”在我国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经过计划生育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子女,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姓氏的延续就代表着“香火”的延续,虽然现代已经没有古代时候那么封建,但是这个观念依然普遍存在。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
在早先人类的母系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资源主要来自采集和狩猎,其中男人狩猎提供大约1/3的食物,女性采集提供大约2/3的食物,而且狩猎也不是男人才会的工作,没生育和带孩子的健壮女性也会和男性一起去狩猎。
从简单的分工中,不难看出,女子从事的职责比男子从事的狩猎有比较稳定的性质,是可靠的生活来源。她们是氏族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她们的活动是为了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衍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妇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缘维系的,并且由母系关系传递,即由祖母传给母亲,由母亲传给女儿,由女儿传给孙女,依此类推,永不间断。有女儿不算断根,但是只生儿子则是断根,必须过继女孩为继承人。
在母系社会,产生的氏族成员,不管其性别如何,她或他都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随母姓),而不属于她或他父亲的氏族。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部门中突出地位的出现,原来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变。
男子逐渐从渔猎活动中转入农牧业生产领域,特别是犁耕,劳动强度大,一般只有男子才能胜任,从而加强了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同时,制陶等手工业中工艺变得复杂,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身强力壮又无生育、家务之累的男子,成为主要承担者,就这样,取代了妇女在生产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经过长期、复杂的斗争、演变,最终形成了男娶女嫁,妻子从夫居,子女改为从父系氏族的姓氏,妻子和子女成为丈夫家庭的成员,妻子对丈夫忠贞,这样,保证能生育男子确凿无误的子女,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洁,为实行父权制创造了条件,并达到保存自己财务的目的。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形态可看出,子女跟谁姓是取决于谁在氏族中占主导地位,换句话讲就是谁对维持氏族生活做出的贡献大,子女就跟谁姓。
在现代社会,普遍的观念是男人主要负责赚钱,女人主要负责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这样两人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家庭生活更美满。当然若是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完全反转过来,女人负责赚钱,男人持家。
不管怎么样,两个人总是有一个是家里面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按照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那种谁占主导地位子女就跟谁的姓的规则来看,在现代社会谁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子女就理应跟ta的姓。至于实际如何,就需要两家来讨论决定了。
在上面陈军和林丽的事件中,我们也不知道谁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从林丽父母曾经要求第一个孩子跟随母姓的情况看,林丽的综合经济能力和陈军相比最起码是持平的。
而陈军之前也答应了女方的这个条件,后来的矛盾可能主要在于双方家庭的矛盾。
婚姻中讲究门当户对其实是很有必要,一对新人不仅代表他们自己,还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家庭。若是两个家庭背景不同,那么在思想文化、习惯、世界观都可能不太一样,就很容易引起矛盾。
比如妻子可能因为家里有钱,花钱从来都是大手大脚,不懂得节制。对于不需要买的,用不到的东西也能买一大堆。丈夫因为家庭因素,从小就觉得勤俭节约是美德,认为不管再有钱,细水长流才是最好的。在对同一件事情的观念上不一样的两个人,也很难生活在一起。
相反,同样家庭背景的人会有更多的相似性。这样的两人之间相处会更舒服,而家庭之间的合力也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