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汉字解码系列 :《论语》新解读[续]

缘起1:国学文化太美”公众号的缘起

缘起2:《国学堂》的音视频图文化的缘起

0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次讲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就是:有钱人从远方过来(向我求学),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唐汉 。紧接着说说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个“” 实际上是假借字“”。这个“智”字可以简的单理解,如下图金文"智",这个画了一个公尺,就是圆规, 圆规是古代画圆的,这“口”代表圆,这个“于”代表支出,底下这个是目标符号,叫“日”,代表目标符号。

说一个“智”----圆规,既可以画圆也可以量方,就叫做“智”,是指有智慧的人,就是很聪明的人,很有智慧。 这个字“智”演变到今天,后来省掉了“于”字,就变成了今天的“智”。它再在这个“”上又省掉了下面的目标符号“日”,就是道的意思,我们知识的“知”。所以在这里,人不知(智),是指这个人不聪明, 也就是说有这么一个,他不聪明;我也不“愠”,就是说我又不生气的意思。

看这个“愠”字是有一个竖心旁加了一个“昷”,“昷”同“温”,在古代是一个日字底下一个器皿把水晒热了,就叫做“温”,加个竖心旁就是指心里突然怒火上升了, 就是很生气的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意思就是“我讲了半天,他不聪明,也不明白,但我也不生气,不就是君子吗?”实际上孔子说:除了我们俩都是君子 ,这就体现了孔子的这个有教无类的思想。

所以在孔子的学生里有很多, 一般说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其中这里边就有很有钱的主,比方说 端木赐、叫子贡,就是个很有钱人;其中也有很穷的人, 比方说有人叫曹参,他常常吃梨核子,吃饭吃草籽,家里穷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一个不聪明的人来让他来做我的学生,给他教育,然后我并不生气,所以我也不是一个君子吗?

这里边还隐含这孔子也有这个有教无类的思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这个思想。所以孔子说“人之患,好在为人师也。”说人最大的坏毛病就是喜欢给人做老师。这事实上也是孔子的自我觉醒。

02

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

前面《论语》最开始的三句话全都错了,但是按照唐汉老师说的内容去参加高考,可能都会答错题! 这肯定答错题,错的是尤其在中国传统国学这个系统里, 你想要继承国学,有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一定要先批判、要扬弃、然后再继承。不能把糟粕都继承下来,因为它最可怕的就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就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警惕之心,所以孟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比方说《论语》中有一句讲的是这个“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贵族,曾任鲁宣公、鲁成公时期的国相。相传他在执政期间,处事十分谨慎,每事必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 变对女婿公冶长以及子贡等人说:“再,斯可矣!”传统的解释就是:你做事应该三思而后行,再思一次就行。三是概数,继续再思考越多越好。然而这个"再"古代字很有意义的字, 它是一个指示字,来自于”冉“字上面加一横,这个”冉“就是冉冉升起的冉,加一横就是再,而这个冉字来自于男性的中筋,说它这个冉字上面一横,就是再次起来一下,就叫做”再“。孔子的意思就说:“你思考两次就行了”。不用再思考三次了。

从中也可以见孔子一生都是敏于行的,敏于事的,他是个做事很快的人,比如他去出访列国的时候,想起走就走, 也不提前打探好,提前布置好,所以他在陈国被人包围了,在蔡国又没有饭吃了,饿着肚子. 孔子一辈子行动都很快,就是个行动派.今天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动很敏捷,绝对不会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就晚了, 二思就足够了.

很多汉字,每天都用,每天都看,或者经常看到,好像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比如说"三思而后行"一直是认为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品质,做事情做人很稳定,适合做官员.其实孔子恰恰是反对"三思"的,他认为两次就足够。"再,斯可矣"的"再"就是第二次的意思,而且它是实指二次. 不是概数,不是虚指.孔子认为三就已经多了,二就够了。

03

 仁者爱人

很多人对这个儒家的东西有些误解的, 所以在研究孔子儒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 比方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论语》中讲到仁义的“”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处,孔子强调的“仁者爱人”作何解释?以前我们对“仁”字的理解,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就理解错了,许慎认为“”字是“从人从二”,是两人行,互相关爱。其实孔子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从人从上”的意思,仁是指上等人。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从春秋向战国转化的时期,社会大转型,大变型时候的变革, 整个社会上战争不断,所以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指上等社会的统治阶级要爱下等社会的民众。这个市非常明确的概念,因为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贵族时代,是阶级社会,等级森严,孔子一定是讲统治阶级仁者爱人。所以这个本义是指上等社会的统治阶级,在统治阶级里面的精英们,也就是统治者里面的精华叫君子

其实我们说的“果仁”的“”,什么叫果仁就是果子里的精华所在。理解这个“仁”之后再回去看《论语》,觉得讲得内容会明白很多。

04

 《论语》立足点

《论语》里的孔子思想有两个立足点,唐汉老师所言:第一,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有教无类”思想。就是所有人都可以进行教化的,不管你是有朋(钱)还是没有朋(钱)的人,都可以享受教育。第二,就是仁者爱人,此思想就是社会一定是有职有权的人对社会下层的民众要更多的关爱。

这个好像完全颠覆了原来传统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不过需要深思一下也的确是这个样子。不过没关系国学堂的精髓就在于说我们允许不同的观点各自发言,然后相信我们的阅读者本身是聪明的,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更符合你的想法,那就支持它;如果不符合你的想法,那可以激发你对这个事情的更深入思考,很是有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