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 · 高考散文复习知识要点汇总(打印版)

【散文结构形式】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7)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
(8)“阳光散射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方法小结
1.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思路
主要有两大题型:
(1)根据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思路
(2)梳理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的作用
主要有两大题型:
(1)分析局部语段在全篇的作用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综合分析)。
对点提升练
一、【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李霁野
这两天又翻读哈德生的《鸟与人》,在第二章中他谈到,他听格雷在讲演中说,对于禽鸟的喜爱、欣赏和研究,比“二道手”的娱乐,有更新鲜、更欢快的乐趣;叫着禽鸟的快感比其他任何欢乐都更为纯洁而持久。这几句话引起我颇为愉快的回忆。
在我故乡老屋的后面有一个池塘,塘中有个小小的土岛,这是我童年的仙乡。有时我站在塘岸看望游鱼和浮萍,一次一双翡翠鸟从水面疾飞掠过,那电光似的一闪留下色彩悦目的印象。以后很久,多次我一闭目,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
在童年另一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鸟是黄鹂。看到或听到这个鸟时,自然要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有一次,我突然听到黄鹂在不远的树上歌唱,那娇黄色的羽毛在透过树叶的日光下鲜艳夺目。父亲写春联的形象立刻在我的脑际出现了,因为父亲常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虽然没有同父亲谈过,我想这两种在故乡常见的鸟,一定在他的视觉和听觉上留下过很美好的印象。
还有一种童年常见的鸟就是鸽。鸽子叫起来也很令人愉快,但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鸽鸣,而是高飞在空中的鸽尾的哨声。我童年放风筝时,表兄有时在上面加一个哨,那声音同这很相似。有一年冬,我在天津女师学院患重感冒,一直好不了,放假回到北京,住在当时还存在的未名社,一早醒来,天气晴朗,我听到云鸽的哨声,像仙乐一样给我以美的享受,童年放风筝的情景立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感冒倒不药自愈。
有时候视觉和嗅觉联合起来,留下的印象就更鲜明难忘,时时闪现在我们的心头。妻同我都很爱夜来香。新婚后,一次坐在小院里乘凉,旁边有一盆夜来香,我们目不转睛看着它。花朵突然放苞,清香扑鼻,我们相视微笑。虽然前年我们才买到一盆夜来香,想一温旧梦而终于失望;但我们只要一提起或想到这个花名,旧时的情景就会像一幅美妙画图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生难免的一些小小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哈德生说:我们偏爱一种花,因为这种花与我们的快乐童年或早年生活有亲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一种花成为花中之王,有微妙的魅力,只要见到它或嗅到它,就可以在我们的脑子里唤起美丽的幻像。
在白沙,一次漫步经过一段峡谷,走上一座小山,看到竹枝上有一只小鸟,大概是画眉,面对夕阳歌唱。“白云深处有人家”,但我们未见到人,只闻微风吹送来的水仙香味,鸟语花香结合,留下永不磨灭的美妙印象。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虽然花鸟不同,这幅图景总会浮现在眼前脑际。
在天津这样喧闹的城市中生活多年,这样的经验就比较少了。我不像哈德生一样,对城市生活怀着那样深的憎恶,因为我不能像他一样,觉得在旷野荒原,只要能最亲近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不想听到“君喉歌宛转”,就可以“旷野即天堂”。他既然可以与人异趣,我也不必勉强和他求同了。
但是物以稀为贵,我在天津的一次经验特别为我所珍惜。我同妻定情之后,有时我们到海河岸上散步闲坐。一次夏季月夜,我们在树荫下坐着看海河上的帆船缓缓行驶,船头白浪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忽然一阵蝉声,我们像倾听音乐一样沉默。抗战后期我在白沙,一次蝉声就为我复活了这幻像,使我的乡愁倍增。今年已到初秋天气了,我意外听到小园里一阵蝉鸣,上言的情景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了。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纺织娘,但却未引起丰富优美的联想。
哈德生说,假如我们有一种习惯,在一切地方看到美,看到美的东西能够欣赏,一切消逝景物的无限形象宝藏,就是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是储藏在我们内心里的阳光。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花鸟昆虫,以作者对过往生活情景的回忆为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诸多感悟。
B.作者寥寥儿笔就传神地表现出夫妻二人共赏夜来香的情景,这样的语言简洁质朴又意味悠长。
C.“我不像哈德生,对城市生活怀着那样深的憎恶”一句,在对比中表明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爱。
D.小园的蝉鸣让作者回忆起过往的生活情景,这是因为蝉鸣之声与作者曾经的生活产生过某些联系。
6.题目“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7.作者以哈德生的话语来结束全文,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回答。
【答案】
5.C
6.①作者回忆中“翡翠鸟”“夜来香”“蝉声”等花鸟昆虫所构成的奇特美妙的自然环境。②作者与花鸟昆虫相关的温聲美好生活情景。③作者在回忆过往生活场景时,涌现出美好、愉快的心情(心境)。
7.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花鸟昆虫之类是生活常见的美,是常青的欢乐,我们应欣赏珍藏它。②与前文的几处引用相照应,使得表达更深入,结构更完整。③号召读者欣赏生活中的美,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在对比中表明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喜爱”理解错误,结合“因为我不能像他一样,觉得在旷野荒原,只要能最亲近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不想听到‘君喉歌宛转’,就可以‘旷野即天堂’。他既然可以与人异趣,我也不必勉强和他求同了”分析,该句表明了作者无法达到哈德生的境界。故选C。
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题目‘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结合“有时我站在塘岸看望游鱼和浮萍,一次一双翡翠鸟从水面疾飞掠过,那电光似的一闪留下色彩悦目的印象。以后很久,多次我一闭目,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虽然前年我们才买到一盆夜来香,想一温旧梦而终于失望;但我们只要一提起或想到这个花名,旧时的情景就会像一幅美妙画图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生难免的一些小小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一次夏季月夜,我们在树荫下坐着看海河上的帆船缓缓行驶,船头白浪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忽然一阵蝉声,我们像倾听音乐一样沉默。抗战后期我在白沙,一次蝉声就为我复活了这幻像,使我的乡愁倍增”等分析,作者回忆中“翡翠鸟”“夜来香”“蝉声”等花鸟昆虫所构成的奇特美妙的自然环境。
结合“多次我一闭目,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在童年另一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鸟是黄鹂”“鸽子叫起来也很令人愉快,但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鸽鸣,而是高飞在空中的鸽尾的哨声”“有时候视觉和嗅觉联合起来,留下的印象就更鲜明难忘,时时闪现在我们的心头”“但我们未见到人,只闻微风吹送来的水仙香味,鸟语花香结合,留下永不磨灭的美妙印象。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虽然花鸟不同,这幅图景总会浮现在眼前脑际”等分析,作者与花鸟昆虫相关的温聲美好生活情景,以及回忆中涌现出美好、愉快的心情。
7.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及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干问的是“作者以哈德生的话语来结束全文,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回答”,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结合“一切消逝景物的无限形象宝藏,就是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是储藏在我们内心里的阳光”分析,文本前面所讲的“翡翠鸟”“夜来香”“蝉声”等花鸟昆虫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美,我们应该珍藏它们。
结合“这两天又翻读哈德生的《鸟与人》,在第二章中他谈到,他听格雷在讲演中说,对于禽鸟的喜爱、欣赏和研究,比‘二道手’的娱乐,有更新鲜、更欢快的乐趣;叫着禽鸟的快感比其他任何欢乐都更为纯洁而持久”“哈德生说:我们偏爱一种花,因为这种花与我们的快乐童年或早年生活有亲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一种花成为花中之王,有微妙的魅力,只要见到它或嗅到它,就可以在我们的脑子里唤起美丽的幻像”等分析,与前文的几处引用相照应,使得表达更深入。
抓住“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是储藏在我们内心里的阳光”分析,号召读者欣赏生活中的美,引发读者思考。
二、【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C.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嚼的一份干粮”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直抒胸臆。
8.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文章第三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7.C
8.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9.①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美和由衷的敬意;③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
【解析】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选项C,“暗喻”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喻。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故答案选C。
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并概括文本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概括分析,答题的时候要注意立足文本内容。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收获的是塔里木自然环境的恶劣,石油工人的艰苦和为国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新一代石油人的奋发向上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
9.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段在文本中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内容上的作用、情感(主题)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例如本文第三段,从内容上突出了石油工人生活的朴实和奉献的精神。从主题上是作者歌颂塔里木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从结构上本段起到了过度的作用,同时也引出下文的对比,把石油工人的拼搏和下文的形形色色的负面人物进行对比,因此突出了作者对当今为国付出的石油工人的赞美之情。
内容要点类
1.归纳段落内容要点
归纳段落内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2.归纳层次内容要点
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顺序。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的意思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3.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归纳内容要点】
1.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
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
(1)段首提示性中心句;
(2)段末总结性中心句;
(3)段中过渡性中心句;
(4)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
2.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
归纳一段话的要点要抓住关键词,概括一个层次的层意要找出层次里的重点段。
3.提取信息,重新整合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综合,既要注重文章本身的意思,又要考虑到作者的主观意图和文外材料。可以遵循由客观到主观、从文内到文外的原则。
1.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
对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
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3.结合文体特点,掌握概括规律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章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应看其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何作用。
对点提升练
一、【2020·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香香的端午
谢冕
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动机,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
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
2.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答案】
1.B
2.①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②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端午节庆也都贴。③端午的诗情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例如龙舟竞渡和包粽子。
3.①引用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福州对联中的“梅花落”有出处,从而间接证明福州的节日仪式充满诗意;②引用董平章的诗,可以再现清朝的赛龙舟的场面,说明龙舟竞渡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③文章多处引用古诗,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莉、含笑和白玉兰等”错误,相关信息在第①段,第①段在叙说了许多香气后,倒数第二句“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一个“但”字转折,即可说明前面那些香气均不是端午特有的香气。
C项,“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错误,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是在说明端午节日中饱含的诗情,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博大及智慧。
D项,“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色”错误,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意在说“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表现我们民族“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的智慧与达观。故选B。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认真阅读文本,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从而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考生分析,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根据文本“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可知,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根据文本“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可知,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端午节庆也都贴。根据文本“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可知,端午的诗情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例如龙舟竞渡和包粽子。
3.本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引用在散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本题中要认真阅读文本,首先看作者在何处用这两人的诗,与上下文有何联系(结构的作用);其次看这两句诗所在段落主要写什么内容,看诗句与作者写的主要话题有何关系(内容的作用);引用李白的诗,“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可知通过证明福州对联中的“梅花落”有出处,再结合“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可以得出为了证明福州对联中的“梅花落”有出处,从而间接证明福州的节日仪式充满诗意;引用董平章的诗,“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写的就是这个场面:‘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可知再现清朝的赛龙舟的场面,说明龙舟竞渡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另外还有通用的效果就是增添文章的文学性。
二、【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B.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坚持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确实难能可贵。
C.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土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5.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6.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4.A
5.(1)本文的“神”是红色革命精神。(2)文章通过“红色革命标语”和“红歌”来展现红色革命精神:①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形式、内容以及革命年代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②红色歌谣,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人民对红军的赞扬和纪念,感受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6.(示例一)不可删去。理由:①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②将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③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②“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③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期待,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错,文中并无此意,原文只有“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并没有提及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主旨和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关键句段理解文本的主旨,并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或者关键字词,分点作答。
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通过文本可以看出:本文前半部分写井冈山的标语,由“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等,可以看出红色革命标语蕴含着红色革命精神。后半部分写红色山歌。由“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等可以看出,红色歌谣体现着红色革命精神。
6.本题考查学生拓展探究结尾段作用的能力。结尾段的作用共有以下几点:结构上: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学生结合段落作用和本文结尾段分析其是否有存在必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属于探究题,学生从哪个角度分析都可以。例如,“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在结构上照应题目,是作者聆听井冈山后的感受;在内容上,“井冈山还在”“红色革命精神还在”,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在艺术效果上,“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从这一角度说,不可以删去。
我们也可以分析删去的原因。比如,“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作为结尾,在情节结构上,题目为“聆听井冈山”,和题目相照应;在主题上,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歌颂红色的革命精神,“映山红”的形象起到一个陪衬的作用;在艺术效果上,用歌曲结束,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表达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