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仪:清朝女科学家,只活了29岁,却惊艳世界200多年

王贞仪

古往今来,以'才'扬名的人有很多,其中不乏女生。比如作出《胡笳十八拍》的大文学家蔡文姬、织出'璇玑图'的苏惠、写下'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等等。但是在数学、天文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多都是男子,女子可谓是少之又少。

王贞仪就是这少数女子中的一位,她不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就连数学、天文等方面也都有所研究,是清朝时期罕见的女科学家。她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并收到了西方国家的赞扬,虽然她在29岁的时候就消香玉陨,但是却惊艳了世界200多年。

少年时的王贞仪,就与其他女子不一样

乾隆三十三年,王贞仪出生在江宁府的一个医学世家。她的祖父是宣化太守,家底殷实。因此她自幼衣食无忧,且深受父母的疼爱,接受的都是顶尖教育。她在11岁时,跟随着家里人前往吉林,为祖父奔丧,在祖宅居住了5年之久。

书房

祖宅里,有一件很大的书房,里面存放着王贞仪祖父多年来,收集的各种藏书,无论是诗词歌赋类、还是棋艺茶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有所涉及。据说这些书籍加起来可以装满七十五橱,这让从小喜欢读书的王贞仪,十分欢喜。

每日用完膳食后的王贞仪,就会和家里人打一声招呼,然后钻进书房,一待就是大半天,直到她的母亲或者父亲派人来唤,才会从书房里出来。但即便花费了5年的时间,王贞仪依旧没有把祖父的这些藏书全部看完,日后每次回想起来,她都深感遗憾。

之后,年仅16岁的王贞仪又跟随着祖母和父亲,游历过北京、陕西、湖北等地。从小就聪慧过人的她,并不像其他女子一般,只看到那些美丽的风景,只顾着游玩,而是将她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各地的特色文化,与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书籍,结合起来,一一对应。

王贞仪

这样一来,原本只是'纸上谈兵'的王贞仪,拥有了真实的经历,眼界开阔了许多,有了'真学实干'。而年少时期的王贞仪,便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古代的大家闺秀,指的大多都是女子'行为端庄','知书达理','尽量门不出户'。

但是王贞仪的父母思想比较开放,再加上她是家中独女,父母都十分宠爱,不舍得拘束于她。于是,王贞仪虽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古代女子必学的'女红',她也十分擅长;但是她却又不拘一格,在随父亲外出游历的时候,曾拜蒙古将军的夫人为师,学习骑马,射箭。

倘若是草原女子则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甚至这是她们必备的技能,但身为中原女子的王贞仪,提出这个要求时,有不少蒙古人表示吃惊,还有人直接发出了一声嗤笑。毕竟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原女子都是像娇弱的玫瑰一般,弱不禁风。

王贞仪

但是王贞仪想要学习骑射的愿望很强烈,而蒙古将军的夫人将她如此有勇气,对她十分赞赏。更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开弓,瞄准、射箭;亲自为她挑选了一匹良驹。而她也不怕吃苦,在草原上'摸打滚爬'了一段时间后,便可以做到骑马'往来如飞',射箭'发必中的'的地步,使许多草原男子都刮目相看。

王贞仪还得意洋洋地写下了,一句'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由此可见,此时的她便已经开始追求男女平等,在那个普通女子们大多都是'有怨不敢说','有怨不能说'的年代,她却敢直抒胸臆,直白的说出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不止是男子,女子也可以。

面对质疑,王贞仪丝毫不惧

王贞仪的这种思想和行径,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无疑是'大胆妄为'的。她在刚开始学习并研究,除了诗词歌赋外的各种知识时,有不少人嘲笑她。跟着她父亲一起学习医学,治病救人倒是没什么,毕竟早在很久之前就有女医生的出现,比如鲍姑、谈允贤等人。

王贞仪

不过在王贞仪开始研究数学和天文等学问时,受到了许多人的讽刺,尤其是一些道士,更是出言不逊,认为她就是在'胡闹'——哪怕是发展到清朝,依旧有很多人还残留着迷信的思想,不相信科学,觉得'天文'一说只是'天方夜谭'。

但是从小就在祖父书房里,阅读过不少西方书籍;年少时就跟随着父亲,'走南闯北'的王贞仪,她的思想早就突破了封建的枷锁。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迹可循,那些神秘的'玄学'可能存在,但绝不是唯一的答案。

面对着周围人充满怀疑的眼神,和一些人的质疑,王贞仪浑然不惧,甚至据理力争,并用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女子并不男子差,女子也可以成为数学家、科学家,为数学、科学的研究作出贡献。她总结了中西方的数学知识,写下了不少关于数学的著作。

算筹

比如《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等等。王贞仪还专门研究了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筹算法,并洋洋洒洒地写了三卷书,向世人详细讲解了这种算法,并进行补充。不过,这种西洋算法比中国的'乘除法'要繁杂得多,因此在当时几乎没有人使用,直到1903年才陆续有人采用。

对于天文、科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是源自于一位小姑娘的'天生浪漫'。王贞仪在年幼时就特别喜欢仰望星空,觉得天上不停闪烁的星星,好看极了。时间一长,这种'仰望'就转变为了'观察'、'研究',她在祖父收藏的书籍中,翻阅到了关于'星宿'的记载。

对此,王贞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每天都会拿着别人,送给她父亲的望远镜观察星空,并一一对应书上的星宿,然后她惊讶的发现'星空',会悄然的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发现让她为之着迷。她展开了研究,翻阅了大量的书籍,了解到了'天文学'的奥秘。

月食

在祖父留下的古书《灵宪》里,曾记载着'月食'的资料,本书的作者还提出了'太阳可能处于地球和月球中间'的概念。这让王贞仪产生了质疑,而打破质疑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于是,在某一天的夜晚,她仅仅用圆镜、一盏灯和小圆桌,就还原了'月食'的现象。

王贞仪将一盏灯挂在了房梁上,充当'太阳',小圆桌被推倒在灯下,当'地球',她手中的圆镜则是'月亮',她不断调整圆镜的角度,进行多次试验,最终还原了'月食'。她将这一实验过程,写进了《月食解》中,而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将宇宙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后,解释'天圆地方'一说的女科学家。

29岁的王贞仪,却惊艳了世界200多年

不过当时的清朝还处于比较封建的时期,众人对于王贞仪的这些研究成果虽然表示赞扬,可推崇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她并不气馁,一直忙于学问研究。她的父母明白她的志向,并表示了支持,因此她哪怕过了及笄之年,也没有像其他女子那般许了人家。

王贞仪

反而一直等到25岁,王贞仪结识了同样颇有才华,并对非常尊重她的詹枚。两人相恋过了一段时间后,便喜结良缘。不过因为王贞仪一但开始研究,就会废寝忘食,常年累积下来,身体日渐欠佳。

两人才相伴了不过4年的光阴,王贞仪就因病遗憾逝世,年仅29岁。而在她逝世后的200多年以来,她的那些研究成果,却在世界上大放光彩,受到海内外科学家的高度赞扬,甚至有一个小行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