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一、考情分析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重难点内容,应以客观题为主进行备考,其中作为单选题备考的有: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概念、中心和作用,作为多选备考的有: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组成、教材的内容和主体。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在把握相关要点,同时区分易混淆点,避免失分。
二、知识解析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也可称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1.课程计划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
2.课程计划的构成
(1)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
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必要的相互联系。
(2)学科顺序
学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规定的年限,各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确定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
(3)课时分配
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第一,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第二,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第三,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课程标准的内容
(1)前言。结合目前的课程改革,根据本课程门类的特点和要求,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总体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或课程具体目标)。
(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制定选择具体内容的标准,并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方式阐明掌握内容的程度。
(4)实施建议。为了便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贯彻执行,需要在课程标准中提供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
(5)附录。本课程门类的有关附件,主要是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以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典型性的案例供教师参考。
3.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第一,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
第二,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第四,学科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1.教科书的编排要求
首先,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其次,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再次,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2.教材编排的两种模式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
3.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
(1)方向性原则;(2)完整性原则;(3)适切性原则。
三、易混点辨析
1.课程计划VS课程标准
(1)相同点:
国家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2)不同点:
A.课程计划:更宏观,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关教育教学内容,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一类学校一个计划);
B.课程标准:更具体,依据课程计划;有关学科教学内容,指导不同学科教师(一门学科一个标准)。
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的作用
(1)课程计划:教师教学的依据;
(2)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
(3)教材: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材编写模式
(1)螺旋式:前后内容有重复;
(2)直线式:前后内容不重复。
四、表格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