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地名小考(连载十八):陋地:三官庙—南三官庙 大、小孙家村—四竹亭

      樊英民,1947年生,山东兖州人,退休前供职于兖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著有《兖州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兖州历代碑刻录考》(齐鲁书社2013),点校整理《菉绮阁课徒书牍》(《新美域》专刊2008)、光绪《滋阳县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另有《牛运震空山堂文集诗集笺证》《颜伯珣诗集校注》待刊。

18、陋地:三官庙—南三官庙 大、小孙家村—四竹亭

今兴隆庄镇的南三官庙、火神庙、百子堂、四竹亭四村,以前统称陋地村。陋地之称最早见于康熙十一年《滋阳县志》。但其出现有可能早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甚至早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然这样说有点儿“玄” 。

陋地之名与孔子最钟爱的弟子颜回有关。《论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庄子》说:“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前者明确说颜回“居陋巷”,后者说颜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这田就按陋巷之例被称作了陋地。这就是陋地名称的来历。

颜光敏《颜氏家诫》卷二:“复圣祖生于兖,今兖城中有专祠,曰颜子书院”;城东地名娄德,亦有祠所,云负郭田五十亩在焉。所居陋巷在曲阜县,在从学夫子居此,有庙,宗子世守之……”颜光敏是清初人。当时名“娄德”,当然是陋地二字的音转。

《兖州县地名志》百子堂村条说:“此村与三官庙、四竹亭等村因过去靠近颜子庙,取“颜回在陋巷”的意思,总称“陋地”,后转音为“路德”。娄德、路德,其实都是陋地的口头读音。

《兖州县地名志》说该村因靠近颜子庙而叫陋地,不如说是因叫陋地而在那里建了颜子庙。

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案牍志》有《复圣庙优免役车杂差碑记》,记载了清代几次重修陋地颜子庙的事,该文说:“……查兖郡城南八里,南砂社陋地村,为颜子郭外田五十亩,载在县志,其来旧矣。”明确说那里就是颜子的郭外田。

光绪《滋阳县志·人物》所载双一水的小传,说“城南陋地村旧有复圣祠,建于唐开元间……”。说建于唐开元间,当然没有更多的证据,但正史有记载,唐开元二十七年朝廷封颜回为兖国公。

为什么封兖国公?是因为颜回是兖州人。封兖国公后,在兖州城里建造了规模可观的复圣庙,其地即现在的兖州六中。直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那里路南还有一座石坊,上刻“陋巷” 二字,说明庙前那个不起眼的小巷就是颜回故居所在。

当然我们找不到陋地就是颜子郭外田的更多文献资料。但世代口头相传的说法,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想比较可靠的推测,那里应该是兖州复圣庙的祭田所在。

这个颜子庙,又叫颜子书院,其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存在。县志上也有记载,此不再录。

《兖州县地名志》所记的一溜五陋地,其实只有四个:南三官庙、火神庙、百子堂、四竹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上列四村中的四竹亭,是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的,即大孙家庄和小孙家庄。

1939年和1950年的《行政区划表》上都有孙家庄。

但1950年的《行政区划表》上也有四竹亭,或许是两个孙家庄之一?待考。

四竹亭之名在现在见到的文献上出现虽晚,其来历却很久,可以追溯到明成化年间,至近已近600年。孙家村有个关帝庙,庙里有两座石碑,上刻明代画家刘子钟画的风雨老嫩四幅竹子,四幅画上除刘子钟自题外,另三幅是孙家三兄弟题的诗,四竹亭之名就是来源于这两座石碑。刘子钟曾做过湖广参议,是退休官员;孙家三兄弟中至少两人做过官。刘子钟的家刘家楼与孙家村东西相距仅三里左右,他们四人是经常来往诗酒流连的翰墨好友,四幅墨竹及题诗是成化八年(1472)他们的某次诗酒之会时的作品(详本书《刘子钟生平考》)。

另外,南三官庙原名三官庙,据说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是道教庙宇。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名普查时因与大安三官庙同名,改为南三官庙。

陋地这个名称已经渐渐隐入到历史中去了。希望村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不要同时消失。

(未完待续)

——本文原刊于《兖州春秋》年刊第七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