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light探讨丨做什么都没兴趣的“佛系”孩子你家有吗?

SPOTLIGHT

>

掌握父母之道

Be In The Spotlight

Start Living Your Dreams

<

spotlight教育发现最近网络上,盛行各种“佛系”人群。何为“佛系”呢?大致就是淡定、无欲无求的意思。那么如果家中有对什么都没兴趣的“佛系”孩子,家长们就应该警惕了!

01

我一边看着网上各种关于“佛系”的文章,一边傻呵呵地笑着。可转脸一看,丫头正在书房门口站着,“偷瞄”弟弟的动画片。上小学之后,我就开始给她制定看电视的规定,可如今四年级了,她还是常常忽视这个规定,每次都需要我耳提面命——我说了,她就慢吞吞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借口拿一个什么东西,又站在电脑旁边,说她就走,不说又来了,发火了她就躲了。

不仅这样,平时和她说个什么事,她也一副淡淡的样子。比如,放学的路上,和她聊起学校的事,问她吃得怎么样,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她总是眼皮耷拉着说“就那样吧,还好吧”。问她晚上想吃什么,通常得到的就是两个字“随便”。学校现在会有各种课外的活动,我经常在是家长群里听见某个家长问有没有孩子参加什么活动的,才会知道这些活动,问丫头“你怎么不参加”?她就一副漠然的样子说,“没意思”。

丫头的状态,特别有“佛系”孩子的风格,对什么都无所谓,你怎么着都行;对什么事情,好像也提不起兴趣。丫头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呢?记得二年级的时候,她还参加了学校的各种活动。周末的时候,我和丫头一起看娱乐节目,就闲聊了几句,问她为什么不参加那些活动,她瞥了我一眼说:“有一次我要参加亲子模特,你说我个子矮,走出来不好看。”

我想起那一次,学校是有一个亲子走秀的活动。那时,二宝生病,我正忙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和她去练习这个,就随口说了一句:“你个子不高,参加这个活动也不是很适合。”却没有想到,这句话,对孩子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

spotlight教育认为,“佛系”孩子在展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孩子因为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或者别人的要求,即使心里是认可和接受某件事,但行为上还是会采取拒绝,用冷漠、忽视,甚至是逃避的态度来应对。他们拿“无所谓”来当面具,扮演一种“边缘人”,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其实只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那种自卑的心理。

就像我家丫头,本来是想参加那个走秀活动的,可是我一说她个子矮,走模特步不好看,她就认同了我,认为自己真的走不出那个效果。后来老师还找她问原因,她故作不在乎地说:“我不想参加了。”她这时已经带着“无所谓”的面具,开始逃避了。

             02              

孩子为什么会有“无所谓”的想法,变成了“佛系”一族,是有几个原因的。

① 一种原因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打压了孩子的好奇心、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首先回忆一下,当孩子在玩泥巴,捉虫子时,你是否曾觉得太脏了不能玩而阻止他,当孩子拿着剪刀胡乱剪纸时,你是否曾觉得太危险了而一把夺过剪刀……孩子小时候我们扼杀了他们多少好奇心?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注意。

这些都会孩子感到好奇的事物,我们不让他玩,他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可能就慢慢关闭了。等他长大了你发现,孩子什么兴趣都没有。

因为他有兴趣的时候被家长打压了,形成了一种反向激励,孩子就不敢做这些事情了。

另一类兴趣是你不会去打压他,例如看书、画画,都挺支持的,但是这些兴趣很容易被打断。

比如孩子画画画得挺开心的,你叫他吃饭,他不得不放下画笔去吃饭,等吃完饭,他对画画的兴趣也就中断了。久而久之,也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那为什么他对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又如此专注呢?对于孩子来说电子游戏和电视,都属于高刺激性的活动。

电视是以快速运动的影像和鲜艳的颜色能够引起孩子们持续的注意力,给予孩子们即刻的满足感。

但是在同一种条件的反复刺激下,大脑的潜力就会匮乏。短时间内,孩子在看电视后不容易集中精力完成另一项任务。

长期如此,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电子游戏的刺激更要高于电视。

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压抑,专注力被破坏,自然也就成了做什么都没有兴趣。

② 另外一种原因是孩子对什么都好奇,都愿意尝试,却总是半途而废,没有培养成兴趣。

这样的场景,各位爸爸妈妈应该都不陌生——

妈妈:“小柔,你最近怎么都不练琴了呀?”

小柔:“妈妈,我不想学钢琴了。”

妈妈:“这可是当初你说喜欢音乐、喜欢钢琴,妈妈才给你报的班。”

小柔:“但是学了之后,我觉得我对钢琴没兴趣。”

妈妈:“那要不我们去学画画,我看你挺喜欢看漫画书的。”

小柔:“好啊,那就试试呗!”

这样的“试试”不断地循环下去,最后孩子对什么都没有培养成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在上面小柔和妈妈的对话中,小柔一开始要求学习钢琴的原因可能是好奇心驱使,在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比如说曲子越来越长,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于是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妈妈和小柔达成共识——小柔对钢琴没兴趣。

所以当妈妈提出可替代的选择时,小柔决定试一试。而这一选择也是妈妈基于小柔喜欢看漫画书做出的判断,所以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各位爸爸妈妈这时会说,那孩子说没兴趣了,总不能逼着她学吧,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呀!

我们都想做开明民主的父母,但开明不等于放任,如果爸爸妈妈以为培养兴趣就是“今年买一架钢琴”、明年让孩子“学学跆拳道”,孩子的学习永远只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永远也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快乐。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陷入一直学不成、不自信的恶性循环中。

            03              

这些“佛系”的行为,让孩子很难建立目标,也没有毅力,在学习和生活里,往往采取消极、盲目、被动和应付的方式。遇见一点苦难,他们就会放弃,时间久了,就会变得退缩和自卑。所以,家长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孩子的这些“佛系”行为。

树立明确的目标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家长的耐心和鼓励是他们的翅膀,培养孩子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明确的目标,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摆脱“无所谓”的态度。

那目标不用太大,可以循序渐进,这样让孩子看到曙光和胜利,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朋友家的女儿,今年十岁了,对画画很有兴趣,却没有天赋。去绘画班报名,一看比她年龄小的孩子都画得特别好,孩子就开始打退堂鼓。好在朋友特别支持女儿,告诉她,一周为期,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这周要学会走线,下周学会渐变色等等。

每实现一个目标,孩子也就多了一份自信,这一小步的进步,对于大目标来说,就是最好的努力。后来,朋友的女儿不仅赶上了同龄孩子的绘画进度,而且,她的绘画拿了好几次大奖。上次,有一个朋友家装修,邀请这个孩子过去画墙壁,她一口答应了。而且,画得特别好,博得大家的夸奖。

拒绝“低估”孩子的能力

spotlight教育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之后,会采取的安慰模式,就是让孩子去认命,比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家长可能会说“并不是你的错,而是因为试卷太难了。”这种低估孩子能力的行为,会让孩子有一个错误的认识:

不是我没把事情做好,而是“客观”事实太难了。

如果孩子一件事做得不够好,家长却能理解、接纳他们,告诉他们,没有做好是因为缺乏努力等他们可以控制的因素,这样才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

当发现孩子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和无所谓的时候,家长就可以采取一个措施:发现孩子的优点,明确地告诉他们自己的优点,并且表扬、鼓励他们,这样有助于孩子找回自信和自尊。

有一个孩子,因为喜欢动手打人,没有几个小朋友愿意和他玩,即使这样,他每一次都会破坏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引起大家更大的愤怒。

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却主动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一起玩,而且,夸奖他陀螺玩得特别棒。得到了夸奖,这个爱打人的孩子立马就拿出了陀螺,给大家表演了一下午。这个期间,这个孩子不但没有打小朋友,反而还教一个小弟弟怎么去玩陀螺。

因为得到了表扬,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得到了维护,心态也就发生了变化,从以前打了小朋友也无所谓的态度,变成了一个合群的孩子,真是让人感动。

spotlight教育提醒家长们, “佛系”孩子的无所谓,应该引起家长足够的警惕,不仅要规避可能造成孩子“无所谓”态度的方式,也要在发现孩子“无所谓”态度之后,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佛系”并不是超然,而是一种无奈。“佛系“的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