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幽门螺旋杆菌

概述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
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后果是胃癌。
中文学名: 胃幽门螺旋杆菌 。
拉丁学名:Helicobacter pylori 
别    称:Campylobacterpylori 
界 :原生生物界 
门 :变形菌门 
纲 :弯曲杆菌纲 
科 :螺杆菌科 
属 :螺杆菌属 
缩    写:HP 
大    小:0.5-1um 
形    状: 成弧形、s形或海鸥状。
发现故事
初次描述
因为胃液的强酸性,幽门螺杆菌很聪明的利用它的螺旋状结构,钻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寄生在黏液中靠近胃黏膜上皮的相对中性的环境中。正是因为胃液的强酸性,早期人们都认为没有细菌能在极酸的胃液中生存。一直以来,都认为胃炎胃溃疡是因为压力或者辛辣食物。
直到1875年,德国的解剖学家发现了胃黏膜有螺旋样细菌存在,他们试图分离培养这种细菌,可惜没能体外培养成功,慢慢的就被人们淡忘了。
1893年,意大利的GiulioBizzozero博士也观察到胃黏膜表面有一种螺旋状的细菌存在,可惜,他没有更进一步研究它。
1899年,波兰的WaleryJaworski从灌胃液中发现了螺旋状细菌,他称之为小皱弧菌。他猜测这个细菌可能是胃炎的致病因。这是世界第一个提出此学说的人。此说甚至被收进当时的胃病手册。遗憾的是,他是用波兰语发表的文章,没引起足够重视。
20世纪的早期,陆陆续续,世界各地的医生或学者都发现了胃黏膜表面的这个螺旋状的细菌。但是1954年,美国的PALMER博士检查了1180个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标本后,没有发现可靠证据显示这种细菌的存在。这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给幽门螺杆菌泼了当头一瓢冷水。
1975年STEER博士发表在临床病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第一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胃黏膜中的这种螺旋状细菌的存在。再次将幽门螺杆菌热炒了起来。
马歇尔的发现
直到1979年,澳大利亚42岁的病理学家RobinWarren在病理标本中看到了这个细菌,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1年,他邀请当年只有30岁的年轻的澳大利亚内科医生BarryMarshall合作。
Warren给了Marshall大约20个胃病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显示都有一种螺旋状细菌存在。其中有一位就是Marshall的病人。这位病人之前抱怨胃部不适,常规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病变,所以Marshall将这个女患者送到了精神科医生那里,给她抗抑郁剂治疗。当Marshall看到这个报告后,意识到有什么东西是不对的。
他给其中一位80岁的老胃病患者抗菌素治疗。两周后,这个老病号欢喜的来告诉他,他再也没有感觉胃痛了。
Marshall受到极大鼓舞。开始投入大量时间,分离这个螺旋状细菌,试图体外培养以证实它的存在和致病可能。可惜,屡试无果。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幽门螺杆菌不同。那时候,他们常规只培养两天,两天后如果没有看见细菌,就果断抛弃了。
1982年的东圣节,他俩又再次尝试,将含有细菌培养液的培养皿中放在培养箱中,就回家度假了。也许是节日的气氛过于热烈,或者是他们本不抱希望。欢快的节日让他们忘了实验室中还有细菌在培养。5天后的周二,Marshall接到实验室助手兴奋的电话,要他速来实验室。他们终于培养成功了。
培养成功的Marshall和Warren欣喜异常,开始到处参加学会介绍他们的新发现。试图告诉医学界胃溃疡甚至胃癌可能是这种细菌引起的,根治细菌是治疗胃炎胃溃疡的有效手段。
Marshall去了皇家澳大利亚医师协会年会,发表他们的这一重大发现。然而,遭到的却是大多数医生的呲之以鼻,被认为太荒谬了。那时的医生普遍认为胃病是压力或者辛辣引起的。没有人相信胃病会是细菌造成的。
他们没有气馁,给著名的柳叶刀杂志写信阐述他们的观点。可惜,换来的还是被无视。
然而,临床上观察到越来越多的病例,让他们深信自己的结论。可惜,两个医生,没有足够的经费进一步研究下去。Marshall开始到处写信求助。这一撼动传统药物公司治疗方式的提议没有意外地遭到了大多数药物公司的无视或者嘲笑。
最终,他俩得到了一家小药物公司赞助,开始做一些小型的临床试验。用抗菌素治疗后的患者疗效显著,与之前的抑酸剂不可同日而语。
1983年,Marshall拿着他的结果来到了布鲁塞尔的国际微生物学会发表。
参会的微生物学家们被深深震撼了。
回来后,他俩再次给柳叶刀写了一篇完整的论文。不出意外,被断然拒绝了。
之后,苦闷的Marshall到处参加学会,演讲自己的发现和观点。然而,抑酸剂当时是一个3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他所到之处,满是嘲讽和拒绝。
他俩于是试图在动物身上再现感染造成的胃炎模型。可惜,又是屡试屡败。
1984年,Marshall和Warren在柳叶刀发表了那篇石破天惊的论文“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部发现的不明弯曲杆菌”。
同年,Marshall又一次参加学会,发表幽门螺杆菌学说。午餐时间,他听到周围一群各国消化科医生均嘲笑讽刺,说一个澳大利亚医生荒谬的认为有细菌可以在胃液存活且导致胃溃疡,真可笑。
Marshall一怒之下,回到澳洲,拿起一大杯含大量幽螺菌的培养液就喝。几天后,他开始腹痛呕吐。5天后,他清晨被痛醒。10天后胃镜证实了胃炎和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他此时才告诉他被吓坏了的妻子,他在自己身上做了实验。
1985年,他俩将这一勇敢行为发表在澳大利亚医学杂志上。不可思议的是,仍然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这篇文章沉默了近10年。
在这沉默的十年间,Marshall于1986年移民到了美国。美国媒体,如读者文摘,开始以“豚鼠医生用自己做实验,治愈了溃疡“做题目开始报道。Marshall的知名度开始上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9年,这个细菌被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
终于,NIH和美国FDA开始接受并宣传这种新的观点。
到了1993至1996年间,全美的医学界开始转变观念。
Marshall和Warren的名字开始见诸世界媒体。
1994年,美国NIH发表了新的指南,承认大多数再发性消化性溃疡可能因幽门螺杆菌所致,建议使用抗菌素治疗。
2005年,Marshall和Warren因为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Marshall可称得上有大智慧大勇气。他的坚持和勇气,造福了之后的千千万万胃病患者。
特性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临床过程慢性咽炎患者295例和正常对照30例,采用咽拭子均匀涂片,超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放大20000倍,根据观察需要选择暗视野相差视野进行活体观察,由一名专业人员进行结果判定。卡方检验评价两组HP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慢性咽炎患者中229例咽部分泌物中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77.63%,229/295),66例未发现HP(22.37%,66/295);正常对照组中,30例咽部分泌物中2例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6.67%,2/30),其余28例(93.33%,28/30)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经卡方检验χ2=6.670,P〈0.05。结论幽门螺旋菌可能是慢性咽炎患者咽部一种被忽视的致病菌,超高倍显微镜有可能成为筛查咽部分泌物中幽门螺旋菌的一种新方法。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专家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后天传染的,这一点已是各国学者的共识。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粪-口传播,已有以下实验可以证明:
1、利用PCR从病人唾液、牙斑和粪便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DNA;
2、从牙斑和粪便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
3、从同一家族多名成员的排泄物中分离出相同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
感染分布
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总的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中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同其它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如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选择,尽量避免使用公用碗筷,并经常使用类似80K-1U的可高温杀死餐具上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消毒柜去消毒碗筷餐具。除此外老少应注意卫生安全,不随意以口喂食,南北之间的餐具是否消毒问题等。家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病患者时应该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
检测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有许多方法,如活组织镜检、幽门螺旋杆菌的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尿氨排出试验、血清学试验以及多聚酶链反应等。不同医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异、快速的,有些是无创伤的。专家们告诫患者,如感觉胃部不适,应到大医院去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以便及早用药,及早从消化道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以防止发展成严重的胃部疾病。
金标尿素酶检测
抗原标本为粪便,抗体标本为血液、血清、指尖血。特点是方便、快捷、15分钟出结果,且不受许多条件的限制。检测结果为继往感染。
碳13呼气试验
检测须在空腹状态或者餐后两小时后进行,患者近一月内未服用抗生素、铋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Hp敏感药物,否则会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收费较高。
碳14呼吸试验
C14呼气试验是临床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被检者空腹,用约20ml凉开水口服一粒尿素[14C]胶囊,静坐25分钟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完气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检测就完成了。对人体有放射性,孕妇和小儿慎用。
快速尿素酶法
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方法。能直观有效观察患者是否感染HP.快速,安全,准确,临床检测操作方便,无放射性,收费较低。适用于首次胃镜检查。有创检查,不适合复查。
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是多种因素,如细菌的鞭毛、黏附素、尿素酶、蛋白酶、空泡毒素、内毒素等协同作用的结果。
危害
1、幽门螺杆菌可以作为胃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等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对于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来说,治疗首要就是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否则治疗相对困难。
2、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在水中可以存活。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3、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导致口气重,即口腔有异味,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症状
口臭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胃肠疾病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多会出现餐后嗳气、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的胃肠疾病症状,而且这些症状随时都会出现,但是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到医院做相对的检查才能发现。
菌群失调
幽门螺杆菌症状一般感染者在检查中显示阳性,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细菌在患者体内长期的破坏、寄生、繁殖,随着病情的发展,幽门螺杆菌会使菌群失调,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症状。
癌变
随着病情的严重,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引发癌变的发生,而且,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一般都患有胃病,发生胃病的患者,多数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系。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粪—口”传播的根据是胃粘膜上皮更新脱落快,寄居其上的幽门螺杆菌必然随之脱落,通过胃肠道从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感染。已从犬胃液[2] 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从腹泻和胃酸缺乏的粪便中培养幽门螺杆菌。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培养幽门螺杆菌亦是粪—口传播的证据,有报告从南美国家沟渠水中分离幽门螺杆菌成功。但也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在牛奶和自来水中不能繁殖,但可存活10天和4天左右,并转为球形菌。正常生物的十二指肠液对幽门螺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一般情况下幽门螺杆菌不可能通过这一屏障在粪便中存活。
口口胃口传播
“口—口”和“胃—口”传播的根据是随胃上皮细胞脱落的幽门螺杆菌可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道反流可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已有报告从唾液、反流呕吐物、牙菌斑中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多数是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亦有个别报告用细胞学培养成功,但尚未能重复而得到认可。西非一组报告母亲通过咀嚼食物后喂养的幼儿,与非咀嚼喂养的对照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险系数为2.9倍。总结上述内容,在自然条件下,幽门螺杆菌通过人传播,而通过动物、宠物 、苍蝇、昆虫传播未去证实,即使有也是新现象。
预防方法
1、避免群集性感染
预防幽门螺杆菌,应避免家庭群集性感染幽门螺杆菌。据了解,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具有家庭聚集的倾向特点。另外,父母感染给子女的概率较高,望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积极做好预防家人感染的相关工作。
2、口腔健康须保持
日常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好呢?据获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一般具有口臭等口腔问题,因此对于阴性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保持口腔健康刻不容缓。这对以后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垫定了相应的预防根基。
3、预防幽门螺杆菌不宜生吃
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10天,在河水中存活长达3年。因此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的要点之一,就是不宜生喝水,不宜生吃等。
4、餐具器皿应定期消毒
专家提醒,餐具器皿除了得定期消毒外,刮痕严重的餐具,也得定期淘汰更换。尤其体质较弱的小朋友和老人,应该尽量使用可以高温杀菌的不锈钢餐具,做到“聚餐用公筷,用餐要消毒”以避免病从口入影响健康。
尽量利用高温去消毒,常用方式是通过消毒柜进行日常餐具消毒:如消毒柜的高温杀毒就达到125‘C能够杀死大部分病菌,适合大部分的餐具器皿。
治疗原则
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是:
1、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如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三联疗法
2、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
3、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
4、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
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治疗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可以治愈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治疗方案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常用的药,
1、是以抗生素为主,辅加抑酸剂(铋剂)的方案,
2、是以质子泵抑制剂的方案。常用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等。患者到医院检查后,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坚持服药,并及时检查疗效。
另外再有两种抗菌素,最常用的是阿莫西林,再就是甲硝唑,我们常采用的方案就是这三种方案,对胃炎或者是对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这个方案是比较容易一些,效果能够达到80%根除。这个方案不适合的病人是青霉素过敏的,青霉素过敏的可以换四环素类的药,它对于螺杆菌的作用也是比较好,配用甲硝唑,连续一个星期就可以,如果有胃溃疡病可以加上雷尼替丁或者是法莫替丁;再就是洛塞克,青霉素过敏可以换四环素,甲硝唑可以换成克拉霉素。
在治疗成人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的过程中,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组成的三联疗法(OAC)可有效除去幽门螺旋杆菌,较好地消除临床症状,因为是三种药物联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又叫做胃三联疗法。一般来说胃三联用药时间是一至二周。
此外,还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胃四联疗法就是在胃三联疗法基础上增加了胃粘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而来的。抑制胃酸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质子泵抑制剂主要有奥美啦唑、兰索啦唑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主要有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病愈合,因此,服药时宜在饭前半小时服用。胃三联疗法中所用的抗菌药物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这几类。
这类药物属于抗生素,具有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因为空腹服用可能引起胃部不适,所以宜于饭后半小时服用。
配合胃三联治疗而使用的胃黏膜保护剂有胶体铋剂(枸橼酸铋)、硫糖铝、生胃酮等。这类药物主要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胃酸中胃蛋白酶的剌激,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故在饭前半小时和睡前半小时服用比较好,顺带说一下在服用铋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大便是黑色的情况,服药者可不必紧张。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的调理,禁辛辣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休息,不要熬夜,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这对防治以后的复发有帮助。
食疗
幽门螺旋杆菌的食物克星有以下几种:
1、紫甘蓝汁,其实紫甘蓝汁里面具有抗生素的作用,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里面的很多种细菌,要是每天喝上一杯紫甘蓝汁,就可以让胃溃疡或者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病情减轻,而且还可以让着两种溃疡愈合。
2、火麻油和蜂蜜水,把50毫升的温水,以及火麻油、蜂蜜一起放在碗里面的,然后把温水倒在碗里搅拌均匀就可以喝了,在早晚吃饭前的一个小时里吃一勺,只要坚持一个月,就可以对胃炎、胃溃疡的恢复有帮助,要是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在中午吃饭前的一个小时里吃一勺。
3、火麻油拌西兰花吃,首先把200克的西兰花切成一小块,然后在沸水里面快速地烫一下,最后调味,在调完味之后在撒上一勺的火麻油,充分地搅拌就可以吃了,西兰花里面含有大量的莱菔硫烷,有科学家还专门针对西兰花做了研究,最后研究表明,要是每天吃西兰花,排出粪便里面的幽门螺旋杆菌的含量就会降低40%以上。
火麻油里面有亚麻酸,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要是长时间地饮用的话。还可以起到一个杀菌的作用,这对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都是有帮助的,而且该不会是细菌产生耐药性,这样吃更加地安全、健康。
4、紫皮独头大蒜,其实紫皮独头大蒜是可以起到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繁殖,要是每天在吃饭的时候生吃一个紫皮独头大蒜的话,只要两周得时间效果就会更加地明显,但有胃溃疡的患者是不能吃的。
5、卷心菜有抗生素作用,可杀死包括幽门螺杆菌在内的多种细菌。每天喝四分之一个卷心菜榨的汁,3周后可减轻由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造成的腹痛,并有助于两种溃疡的愈合。卷心菜还含有一种类似生胃胴的化学物质,可刺激胃肠细胞分泌粘液以形成屏障,从而与胃酸隔离,保护胃不受伤害。卷心菜越新鲜抗溃疡的效果越好。紫色卷心菜含有花青素,花青素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亦可让癌细胞无法顺利扩散,借此保护更多健康的细胞免于被癌细胞侵蚀。
6、败酱草、蒲公英各30克、槟榔、三七、 元胡、厚朴各10克、乌梅、黄连、大黄各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饭后立即服。
[冯济相本草日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