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在商周时期,我国的礼仪制度已经形成。“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从那时起,一套完善的礼仪就开始在宫廷流传,后来深入民间,流传至今。再往后,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推动下,礼仪制度更是上升到社会高度,成为文明的标志和符号。
礼仪制度中,无论是服饰礼仪、餐饮礼仪,还是家庭礼序礼仪、待客礼仪等等都有着严格要求。比如鸿门宴中,刘邦赴宴,项羽做东,他们的座次也都是很有讲究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到宴会的座次: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
在当时的背景下,以东向为尊。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项羽让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
后来刘邦的参乘樊哙得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于是冲入营帐,
“披帷西向立”
。樊哙地位比张良又下一等,此时他虽然“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却仍然不忘规矩,不仅站立,而且“西向”。樊哙的“西向立”,正表明“西向”是最卑的位次。
可见当时的礼仪制度非常完善和严格,无论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权利和武力,都是不可撼动的。同样民间还流传着“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的说法,又是什么意思呢?
菜不摆三
所谓“菜不摆三”的意思就是在宴请宾客时,哪怕只有一两个人,也不能上3道菜。原因主要有三个:1、中国人聚餐时,非常讲究团圆,好事成双。3作为单数,被誉为不吉利。
2
、“三”与汉字“散”谐音,对于古人而言,只有“散伙”的时候,才会在宴席上准备“三道菜”。如果正常宴请客人摆三道菜,常常会引起误会。
3
、在饭桌上放三道菜,在老一辈农村人眼中,“三道菜”是敬鬼神、敬祖先的方式。对于活着的人来说,这样摆放是非常不礼貌的,也不符合古时的待客礼仪。
筷不成五
在传统的餐桌礼仪当中,“筷不成五”的讲究其实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避讳“三长两短”!
因为“五双筷子”难免会有长有短,在传统观念当中“三长两短”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忌讳的事情,那时候田间地头辛苦劳作都是需要人力完成,一旦有个“三长两短”,轻则破财免灾,重则危及生命。
因此,为了规避这种“无妄之灾”,也是为了寻求一丝心理安慰,故而会有“筷不成五”的餐桌礼仪!另外主人分给每个人的筷子,也必须要长短统一,不能出现不齐的现象。
席不成六
古时候吃饭常常讲究“八仙过海”,使用最多的也就是八仙桌。八仙桌以坐八个人为标准,如果坐六个人,就成了人们常说的“乌龟席”了,非常晦气。
所谓“乌龟席“是指一张桌子的两侧分别坐两人,上下分别坐一人,俯瞰如此形态像是一只乌龟,别称王八,虽说乌龟在古代文化中有长寿的意思,但是也难免会让人心生歧义,为了避免误会,所以也有了“席不成六”这种说法。
读者们,关于“民间的谚语和礼仪”,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