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孔雀河情怀

西德乡石像一西德寺一甘孜洞窟群一科加一科加寺一斜巴一罗布

痛失爱妻而立的石像/因天亮而未归回印度的三仙女/冬天才住的地方/惨遭死亡的盗宝人/非凡不俗的奇石/不笑神仙破例笑了/科加寺、赖于此地扎根于此地/山上长满了如意树/文革避居印度10年的老人/村里的青稞籽突然变小了/女性才为土著神附身的人/被奉为上帝的男人、男人节/奇形怪状的古树化石/村民在冬季时出国打工

9月8日,我们一行人去西德乡。

中午时分,到达退休干部老赤烈家。他原为普兰县电影放映员,近年得了一种怪病,久治不愈。

他见我们进来,吃力地挣扎着身子想起来,但徒劳无功。那布满皱纹的脸,粗糙干枯,眼窝深陷,眼珠突出,牙外露,头发稀少,整个人干瘦如柴,仅剩一层皮,吃进的不能出,肚子猛涨,胜似快临盆的孕妇,肚里之水响声不断。那1.5米左右的身体,更显得畸形怪异,不能站立,终年卧床,被病魔折磨着,实让人心酸。

老赤烈,曾经是该县电影放映战线上的骨干,也是该县第一位电影放映员,为普兰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劳累过度,晚年竟得如此怪病。

我们纷纷走上前,拿出慰问品,安慰一番,赤烈局长还拿出50元,略表心意。他老人家一直得到政府关照和善良人的资助。但愿他早日康复,摆脱病魔困扰。

我们怀着凄楚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告辞而去。

刚出西德乡不远,一石像就扑入眼帘。此像,立于路西,高大壮美,肃穆威严,风姿凛然。

停了车,我跳下来,仔细揣摸着石像,见它历经千年风霜,依然完好无缺,让人叹为观止。

石像,高约1.6米,宽约0.45米,头戴三角帽 (三个三角形)。有几分似唐僧的帽子,颇显其英俊和豪气。石像刻线流畅,体态丰满,高贵优雅,富有浪漫色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具研究和考证价值。

工匠用其艺术雕刀,赋予僵冷石头以活人思想感情。重视雕形现神,寓神于形,以神统形、活形;利用环境、饰物等的特点细选精刻,大胆突出人物的本质,内在思想;创造了石像的生命和活力,显示了藏族人民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棒极了,让人大饱眼福!”我不禁脱口而出。

“你注意看看石像上的藏文。”局长说。

“藏文是早期藏文,还有点看不懂哩。”次珍摸着石像碑文说道。

曾有专家撰文介绍,早期藏文特点突出,古文字其上注升调符号,与今天藏文刚相反。

局长、次珍等人,看了碑文,但只能念其音,而不知其意。始终是个谜。

石像的产生,可能有一些民间故事。可寻问多人,均无结果。

扫兴之余,又得知此像为某一灾年所建。传说当年旱灾严重,颗粒无收,村民求神拜佛,上报官府,可灾情还是依然。也不知怎么的,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村民们刚出门,就惊奇地看见路边多了个石像。从此,西德乡不再遭受旱灾之苦,连年丰收,六畜兴旺。

也有人说,此像是那时当地官员,为了消灾除害,而请人雕刻立的像,以求神保佑,确保庄稼丰收。

还有人说,此像是纪念平措旺堆和江白夫人所建。他俩没儿没女,但对农牧民非常关心,布施积德,深受人们爱戴。后人以立头人石像,永世纪念。这一说法,很符合人们的心理,表现了人们热爱、尊敬和亲近善良人之意。

西德乡,早期分为罗布村、洛村、朵甘村和旧汝村,现已直呼为1、2、3、4村。古时有西德卡 (政府)。西德,藏语意为“和平”,人口现有1500人。

西德寺,位于该乡西山之上。

每年藏历3月24日,人们纷涌到西德寺过宗教节日。这一天,普兰县境内的农牧民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来到此地,进行着各种玄舞、卡尔、果谐等活动。人们载歌载舞,兴致高昂,连续玩至几天,甚至更长。

告别西德乡。车未驶出1公里,就见铁丝围栏圈住的青稞地里,耸立着三块大石。

我让司机停车后,越铁栏而入。近在眼前的三石,呈圆条状,一高两矮,其身光滑,无任何修饰。三石皆半截深埋沙土之中。左观右看,终未寻到其特别之处。

然而,这看似平凡之石,却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三石为三仙女,从印度而来。她们趁夜来转圣湖,以便天亮前赶回。但转完湖后,东方已露出鱼肚白,彩霞布满了天空。急赶至西德乡时,天已大亮,再也走不动,身子渐渐变成石形,重陷沙土中。

至今,三石仍留西德乡,那回印度之梦想,已成泡沫般消失。可悲可叹!

经过一个多小时路程,我们到达甘孜村。请了一位老人带路,前去参观甘孜洞窟群。

甘孜洞窟群,坐落于孔雀河河床之上,高出地面200多米,南北长约800米。其分布于悬壁中上部,达17洞之多。

原可直接从河边而上,但因年代久远,河水奔腾,百年冲刷。洞窟离河床越来越远,1号洞已离河床40米左右。

据老人讲:这些洞原为西德乡头人的冬天居所,亦称 “冬宫”。冬天住此暖和、舒适。待夏季到来,搬回乡里居住。

听人讲在去年,有两个打工仔,认为洞内有宝物,便财迷心窍,决定到洞内发财 (一人有事,未去)。趁夜,此人拿着工具,固定好绳索,顺壁而滑下。因洞离地面达200米,人未到洞口,便一头栽下,当场毙命。另一打工者不见人归来,甚心急,请人寻找,均无消息。

第二天,牧羊人发现沙滩卧有尸体,急报案。经公安人员及同事仔细辨认。证实为那财迷心窍盗宝人。现场上,壁顶有固定牢的一根钢筋,一根顺壁而下的绳索。绳上有人肉丝块,手指露骨,手套上有斑斑血迹,真应了“人为财死”的古训。

因洞太高,无法亲临。我们只能架着照相机,用300米长镜头观测。只要有现代攀登工具,是完全可以爬上而进洞的,可惜……赤烈局长执机,由我记录,次珍和公安处洛桑组长、国庆等人帮忙,从上至下、从左到右观测。

1号洞:上下直径约3米,左右约2米。门口有一石,有一残墙,内有污染现象。

2号洞:上下直径约2米,左右约2米,内较干净。

3号洞:上下直径约2米,左右约2米。有一间,高约0.8米。

4号洞:为一通道口,有一木伸出,内不详。

5号洞:门口有三石,左下侧有一小墙,高约1.5米。宽约2米,直通内,不详。

6号洞:有木制小窗,高约1.3米,宽约0.6米,内不详。

7号洞:左有一墙,高约2米,宽约1.5米,内不说。

8号洞:与4号洞相连,洞口向上,宽约2米,内不详。

9号洞:上下直径约2米,左右约1.6米,里有一墙,内不详。

10号洞:上下直径约1.5米,左右约2米,深约1米,内不详。

11号洞:门口右下角有残墙,高约0.6米,门口上下约1.6米,左右约2米。

12号洞:高约0历米,宽约1米。内不详。

13号洞:左下角有一土块墙,高约1米,洞口长方形,左右为3米,内不详。

14号洞:上下约1米。左右约2.5米,门口有一土墙,右侧有一小洞直通内。内不详。

15号洞:内分两洞,右下侧有一通道,中间有一沟,可能通向17号洞,内不详。

16号洞:里分两洞,中间相隔约1.5米,内不详。

17号洞:外围左右约3米,上下约4米,第二内口呈四方形,上下左右约1.6X1.6米,第三内口似有一门,门口有三根木,内不详。

当我们拍摄、记录完时,时间已花4个多小时。大伙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回去。那带路老人早已不见踪影。

我们继续向科加前进。

路,越走越远,也越艰难。好些路段,被雨水冲垮,车只能择路而缓行。

翻过一座土林,就见两位穿红底花纹长统裙的尼泊尔女孩,向我们招手搭车。停车询问,方知她们是商人,已走数日,实在劳累,请我们捎上去科加村。但座位已满,无法挤上,只好婉言谢绝。

科加村,距普兰县城约20公里,是依山临水的大村庄,为科加乡政府驻地。

人口集中,有寺庙,有较强的文化氛围,也可直到尼泊尔领地。由科加村、甘孜村和谢尔瓦村组成科加乡。看似一体的科加村,又自上而下划分为1、2、3村。

科加村的历史很独特,先前属不丹寺庙珠巴拉让的属地。从科加村向东南走2公里,还能看到不丹的一所房屋,因多年没人管,已成危房。寺庙管家,每年来科加监督秋收,收完赋税即回寺庙。届时全村都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粮食。这已成为历史,现科加村农牧民,不再向寺庙交赋税。

相传,在未形成村、寺的时候,此地名为“杰玛塘”,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北山坡,有一高僧在修行,其弟子每晚打水时,都看到 “杰玛塘”中央有一发光点,他虽大为惊骇,但总是忘记将此事告诉师父,他为了提醒自己,将一小石装入其口袋。当他给师父倒茶时,小石滚落于地。高僧问之,他照实直说,大师指示在闪光处做一记号。

第二天,师徒二人实地察看,发现有非凡不俗的一奇石 (阿米里噶石)。该石极为罕见,出现于此,预示此地将成圣地,有一护法大神将来临。这护法大神,后成为科加寺主神——文殊菩萨。

据 《贤者喜宴》、《红史》和 《西藏王臣记》等载,科加寺创建于12世纪初,到14世纪时,寺名便屡见于史书经典中,并有详细记载。即建于公元996年,离现在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10世纪后半叶,佛教同时在卫藏及阿里中兴。此间佛教文化的特点是:卫藏及阿里地区的建寺活动蔚然成风;仅卫藏地区,据史籍记载就有200多处。

科加寺,也由仁钦桑布所建,并亲自参加了竣工庆典仪式,广为传扬。

公元895年,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逃至阿里,后娶地方官之女没卢氏,生有三子。此后,其长子日巴衮占据芒城 (今克什米尔之列城),成为拉达克之首领;次子扎什德衮占据普兰,成为当地首领;三子德祖衮占据乍布朗 (今阿里扎达县),成为古格之首领。

当时,吉德尼玛来阿里,把普兰的噶尔以东作为基地,并在噶尔以东朗钦日山上建造古卡尼松宫。其次子扎什德衮继承父业,相继建筑了规模宏大的噶尔东城堡及色康大佛殿。

该王晚年,将查莫林巴大师请为大师,寻求佛道,时时修行。其时,有位印度阿扎让香客,前来从事佛事活动。离前留下七包银子,国王惊奇地请教查莫林巴大师如何处置?大师声称:此物为佛道礼,不得占为己有,兆示国王为众生积善行德。

国王,依照佛意和大师指点,把七大包银子,供于色康大殿中。他又请尼泊尔夏哈玛和克什米尔工匠汪古拉等人,在中尼边境的谢嘎仓林地方,塑了一尊文殊菩萨像,还请仁钦桑布大师给塑像受了戒。

尔后,人们将护法神放在一辆大轮马车上,拉往噶尔东城堡。沿途,虽遇到大岩石、密林、冰川和雪山。却毫无阻挡地前进。然而,抵达“杰玛塘”与阿米里噶大石相遇后,护法神不再前往,开口道:“我赖于此地,并扎根于此地。”此刻,平时表情极冷竣的国王 (人称“不笑神仙”),因护法神开恩,竟破天荒地咧嘴笑了起来。大神开恩与国王的笑是绝妙的巧合。

从比,“杰玛塘”这地方,也被称为 “赖于此地,扎根于此地——科加”,以此修建寺庙,称科加寺。

科加寺,历代扩建,先后建有益兴伦珠大佛殿、赞拉佛殿、扎西孜巴拉康大佛殿和宝殿等。殿内,画有粗大的楚花根,枝蔓盘绕,茂盛叶绿。上有32朵花,有的盛开,有的半开。据传,未及开花,是因护神者未遵守7天内不得入内的命令而导致的结果。人们四处来此朝拜,名播千里,终成名寺。

文殊菩萨,端坐于太阳普照、花朵衬托的宝殿上。为使诸事如意和世间平安,莲花根上镶有各佩七头蛇冠的龙王;为使法音更响亮,右首端坐着手提琵琶的乾达婆王;为使法轮常转不止,殿座上画有轮王七宝。

殿内大宝山,山上长满如意树、如意粮谷、如意宝串以及大自然天神,住有大梵天王、帝释王、毗纽天王、天龙王、凤凰大王等。他们左顾右盼,传神达意。

仁钦桑布大法师,以科加寺为母寺,先后在其它地方建有107个子寺,使科加寺名传四海,家喻户晓。后仁钦桑布移至扎达县托林寺。科加寺的影响,才逐渐削弱,失去母寺地位。

使我感慨万分的是:阿里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和“世界第三极”。环境、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古时来阿里的人,大都为探险者或是带某种私利的人。他们面对茫茫戈壁,高耸雪峰和广阔的无人区,记下资料,留至今天。从他们资料中得知,在阿里大地上生活着的人,是某种意义上的奇迹!

但在这块土地上,很难让人想象总有一些人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入侵,也不知他们当时的心情和感想是什么?他们连生命都难以保障,怎么去侵略他人呢……可历史却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些,证明阿里大地上曾留有侵略者的脚印!人之初,性本善。可有些人富足、强大起来后,总是想方设法去占有更多更大的疆域,满足自已贪心的需求,你说怪不怪?甚至葡萄牙天主教徒也不远千里来至古格传教,以改变人们原来的信仰。

据记载:1624年,葡萄牙天主教徒安瑞特来到古格,重金赠送国王的同时,宣传福音劝其皈依天主。也许是错综复杂的政治原因,促使国王打算凭借西方宗教与当地寺庙相抗衡,于是建起天主教堂,一度兴盛……现教堂遗址仍存,前几年被来古格的葡萄牙旅客发现后,古格人糊制的骷髅面具,及当时传教士每月以文件形式给葡萄牙教主所写的报告,他们已带回国研究。这些报告,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背景,是一种有力的见证。

我为人类以上所述的这种天性担心。以后的人类还会不会再按肤色分成黄色、白色、棕色和黑色人种,大家都是地球人。可地球人不断地在自相残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要快结篇时,北约入侵南联盟,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经堂十万佛大母殿、弥勒佛殿、护法神殿、胜七杰佛殿和寺内舍利塔等,正在修缮之中,信徒及游客会感到莫大安慰。

因赤烈局长与该寺民管会主任巴桑较熟,我们受到了盛情招待。进入寺内,见有日喀则地区工匠正在打制佛像,一老者为师傅,其余为徒弟。有的雕着佛头,有的打制佛脸,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佛脸、佛手等半成品乱放于地,工匠随意翻推和锤打着。一旦成功,佛像就堂堂皇皇地供立于佛殿中。那些群众不远万里,忍饥受饿,一步一磕头地前来朝拜佛像,虔诚之至!可是,这佛像却让工匠们任意推捏、翻滚,不知信徒们看见这场面,是以何种思想去面对这一现实?

不管他们的心态如何,仅凭我的感觉,发现工匠们在雕刻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佛像作为一种艺术品去雕刻的。

雕刻最见工夫,必须在铜像上找到最适当、最美妙的每一条线的位置,丝毫移动不得,必须恰到好处地刻出每条线,丝毫差错都不成。所以雕刻者必须在心中创作好完美形象,才能够刻成精细的好作品。

巴桑主任,把我们安排在一间客房里休息,并让人上了酥油茶、糌粑、奶渣等,以便我们充饥。大伙吃喝着,有说有笑,一路奔波劳累之感,荡然无存。

是夜,我们在村南一农居内安寝。

屋内,已有索嘎区长和两位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加上我们一行人,显得有点拥挤。

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好晚餐,众人随即围过来,吃着丰盛的晚饭。那两个汉族大学生闻不惯羊膻味,不敢吃羊肉也不敢喝酥油茶,随便吃点干米饭,就上床蒙头大睡了。

第二天早上,赤烈局长将江扎寺被盗小佛像,拍照登记后,交与科加寺保存管理。此佛,颇有曲折,是公安缉私而截回之物品,险以30万元售价而流失国外。

进入大殿,见三尊银铸佛像立于正中,威严壮观。三佛像原不属科加寺,为斜巴村山脚一山沟旁小寺所有。此寺遗址今犹存,传为仁钦桑布所建而居之。

局长和我曾查看过此寺,见房屋均已倒塌,面目全非。那时,小寺由一老太婆看管,其不把三佛放在眼里。三佛像一直被冷落,寺内香火大形失色,难以维持。后有人将三佛像搬至科加寺,成为镇寺之宝。

就在此时,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摄制组,也来到科加寺。大家相互交流了情况,便抓紧时间,着手拍摄工作。

此殿,西房、北房壁画,保存甚好。均为12世纪的早期壁画佳作。颜色绚丽,画风典雅,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不退色,显然用矿物质颜料,并请高明画师绘制而成。

次日,我和国庆、次珍三人,在一小喇嘛指点下,走进了69岁的老喇嘛楚成桑布家里。经了解,科加寺僧人现一般皆在家中自修,有法会或宗教活动再聚。楚成桑布屋内,四周挂满唐卡,均已被油烟熏黑,看画风和年代,有3幅属早期作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其中有幅唐代或宋代的作品,实为罕见。

看其墙壁,东墙绘有壁画。听其说属他爷爷所绘。仔细观之,壁画线条、色彩皆不讲究,特别是线条不流畅,有粗糙之感,可能不是著名画师所作,且年代也不很久远。

接着,我们又来到扎巴坚赞老喇嘛家里。老人今年约60多岁,文革时避居印度。文革结束后,他又回国定居,现已有25年了。他穿着朴素,怀抱约3岁小孩。问后知道,小孩母亲干活去了,其父则在很远的村庄,平时请人捎点东西,很少来此。这便是普兰的分居走婚的婚俗。

观其房屋,室内悬挂20多幅唐卡。经他同意,我一一进行拍摄,可惜光线不足,且唐卡又有污染,效果很不理想。

事后,老喇嘛还说道:“在社会主义优越制度下,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真是百年不遇呀!可现在有些人搞分裂活动,这根本起不了作用的! ”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实值可敬!

科加寺,还有说不完的传说故事和民俗风情。

此寺对面有一座美丽的雪山。米拉日巴在壁洞中修行。某天,他顺山顶而下,踏出羊肠小道,途中偶遇一妇女在磨青稞。

“普姆在磨什么?”他便开口道。

“我磨的不是青稞,而是酒渣。”妇人因劳累而发唠叨。

“好,你继续磨酒渣吧。”他答道。

从此,小村庄青稞粒突然变小,不管怎样耕作、施肥和灌溉,均不见效。全村人只好搬到西德乡定居。

米拉日巴的修行之洞,至今犹存。

当时,建科加寺所用木料,均从纳木娜尼山上砍伐。后顺孔雀河飘流而下,直到科加村才打捞至岸,再用苦力搬运至科加寺,才得以建立。

科加寺最大的宗教节日,为每年藏历1月12日的建寺庆祝活动。

到时,表演者戴各种面具,穿宽袍大袖服装,跳宗教舞蹈。此寺与西藏各寺庙不同的是,该寺落成时间为盛夏农忙季节,不能聚众。因而规定建寺庆典改为冬季农闲之时。每年此时,普兰6乡农牧民着新装,皆前来观看神舞和藏戏,热闹之至。

与此寺有关的庆典,还有望果节。

望果节,遍布全藏,每年皆欢庆。村人聚集寺前,由妇女背上从寺内取出的经书,全村人列队绕寺旋转一周后,再围绕全村及田野大转一圈。其意在于既感谢神灵赐予丰收,又提醒神灵继续保护庄稼,免遭霜雹之灾,犹如汉族之舞龙。这种形式,既包含了对神灵的敬畏,也伴有恐吓、劝谴之意。

人们转完之后,在一处平坦的草坪上,围坐一起,开怀畅饮,举行一系列体育比赛:拔河、摔跋 (科加人一般为二女一男进行)。

待把经书交还寺庙后,人群又集中在寺前载歌载舞,至深夜才罢休。届时,全村人皆大醉,不省人事。

藏历二月初十,则为一年一度的奉祖地方神的大节。这种仪式,旨在请求神谕,预言今年收成如何?有何灾难?宣布神谕之人,是该神灵的附体者。必定出身于骨系干净,门户高尚的女性,才为青蓝面容土著神抵附身之人。被神灵附身者,为一位明叶家的女孩,这也是最后一位神谕者。她去世后,后继无人。现每年所举行的仪式,神灵预言一项已取消。

藏历2月4至15日,是科加饶有风趣的节日——男人节。

这为西藏其它地方所没有的节日,显得较为特殊。在男人节里,科加村从18岁至80岁的男人都被奉为上帝,皆集中于科加寺门口之广场,喝酒看戏,舒服地坐在卡垫上,妇女儿童则站着围观,一直站到男人节结束。

男人节,事先由村中有威望的老人。着手操办集资,规定好每家所要提供的米面、酥油、肉类和柴草数量。过去,穷人凑不起粮草只得放弃。但现在却不同,家家男人都在过自己的节日,多时曾达105人。各家各户,每天都轮流委派女人为男人把壶倒酒。此几天内,男人是至高无上的。节日一完,男女则平等相处。

这个节日,充满了人情味,也遗留了父系氏族制度的痕迹。对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尤其为晚年增添了光明与吉祥。

男人们唱道:“……家中以我为主的男子壮如雄鹰,在人群中开怀畅饮歌舞取闹,犹如骏马在马群中显出雄风。”

男人节,真正成为充满情趣的在世人生的象征。

每到节日,科加妇女的头饰、服装别具一格。头上戴满珍珠、玛瑙,身着丝绸、羊皮和水獭皮制成的盛装,装饰有金银宝石。以耀其美丽与富足。诗人摩萨,曾在科加过了一个节,看见那着盛装歌舞的少女老妇神情傲立,俨如公主皇后的场面,感慨不已。

这种服饰,平常难以见到,每逢过年过节,方能亲眼目睹。其价值超过上万元、甚至百万元,皆以几十代财产集于一身。科加仅有7套,其富足有目共睹,更不说其文物价值!

我们到科加之时,未能碰上节日,只好请巴桑找一妇女,让其从头到脚着装打扮,站于屋顶。我和局长从各种角度进行拍摄,足足各摄一个胶卷。

在科加呆了4天后,我们又出发前往班坚边防检查站。

从科加寺往南走20公里,有一个叫多让的地方 (现为尼泊尔领土),在旧时立有一石,作为中国和尼泊尔、印度三国的界碑。现多让已作为三国友好往来、边境贸易的口岸。你如到这儿,那远古的界碑还依然犹存,可一睹其风采。

1961年,经中国、尼泊尔、印度三国联合重新勘测界线后,我方主动将界碑向境内推进10公里,深受尼泊尔、印度人民的称赞。

现沿路可见的界碑,位于孔雀河东岸,距科加村约15公里。其周围1000多平方米的荒坡上,布满了古树化石。有的横躺,有的直立,还有的为树桩、树皮,其树心年轮依稀可辨。

在 《拉达克王臣记》、《五部遗教》等书中记载,古时普兰为森林环绕的地方,因经数千上万年的自然改变,加之人对自然开发利用的结果,此地自然面貌理所当然随之突变。

“看,那山坡脚还有呢。”次珍惊叫道。

“许多史书中记载,这儿曾有原始森林,当年建造香柏林寺、科加寺时,会不会就地取材呢?”我开玩笑地说道。

“对!这就是有力的历史证据!”局长接着说。

“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这儿人口众多,可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又说道。

阿里,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旧石器的晚期。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在这片曾被某些人视为荒漠的土地上,积淀着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留下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

可能是带有一串串思绪的缘故,或许是被阿里悠久的历史而陶醉,一行人坐在车内,沉默无语。

……

车,缓缓驶进斜巴村。

在青稞泛金的土地上,人们忙于秋收,喜气洋洋尽写在脸上。那掩饰不住的喜悦,伴随着歌声四外飘荡。

一屋檐下,20多个尼泊尔人已采足食盐 (尼泊尔缺盐,需到我方盐湖购盐),将盐砸碎,用皮制口袋装之,准备归国。

他们,一脸喜悦,面对中国人的友情,每年有其踪有其影。因为,这悠悠友情,是从透明的童话里延续下来,是从雪峰中融雪里漂洗出来,是烈日炽烤出来的,是冰天雪地冷藏下来的……

友情,一旦打开,便怎么也挡不住。

中国人的友情,至纯、至情、至亮,让人如饥似渴。

懊,尼泊尔人,你看你!抑制不住的幸福和满心的喜悦,欢快地呈现在你黑黑的脸庞、深邃的眼眸上,是不是将你永远的爱,倒映在你的心泉?倒映在中国大地上?

再往前走2公里左右,就到罗布村。

此地,海拔为3600米,雨水适宜,气候暖和。房屋建筑一般为两层楼,下层饲养牲畜。上层居人,此种形式跟云南省西双版纳竹楼略相同。墙体为石块垒砌而成,坚硬牢固。其中有3家的房屋超过100年的历史,仍至今居人。这种房屋有利于采光,冬暖夏凉。

罗布村, 21户人家,共109人,旧时只有3户。村民一般冬天到印度、尼泊尔打工,夏天返回故乡参加劳动,年年如此。1997年,村人均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比去年增加200元。

车拐过弯,就见班坚边防检查站。

五星红旗,在检查站房顶上佛拂招展。庄严的武警官兵,时刻守护着国门。

众多的尼泊尔商人和零星的美国、日本等国旅游者,聚在检查站内,等候例行检查。该站背后,过关的尼泊尔商人,缓缓走下山道,回归尼泊尔。

检查站脚下,有一铁桥横跨河两岸。过了桥,就到尼泊尔境内。对岸,清晰可见的山道,在大山中盘绕而上,一直通向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正因为这山道,开通了阿里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有了这数千年之路,国与国之间的边贸传统还将延续,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往来还将继续升温。

(0)

相关推荐

  • 湖南有一座山“阴兵”把守,村民不敢进去,专家进山勘察发现奇迹

    历史酿的酒 历史酿的酒出品 文编辑/留凌轩 世界上的事物,无奇不有,在封建时期,人们遇见很多百思不解的事物,往往会用迷信的方法去解释,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很多过去的未解之谜,也都被一一解开. 湖南的南 ...

  • 淇县黄洞乡石老公村徒步

    --点击右上方<天地沐春风>添加关注--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日第一次跟随中原天狼登山探险队出行,目标是鹤壁石老公大峡谷,主要目的是探望即将被淹没的几个古村落,据说南水北调工程为解决冬季供水不 ...

  • 湖南一村有个神秘禁地,规模比兵马俑还要大,700多年来无人敢进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兵马俑堪称是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石雕人物像,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是这么认为的,其实秦始皇兵马俑真的是历史之最吗?其实并不是的,在我国湖南一个小山村,就发现了一处规模比兵马俑还要大的石雕 ...

  • 温玉成 | “龙门十寺”及其唐代造像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隋唐时代,以洛阳为东都.武则天称制,改洛阳为神都.唐代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空前繁荣,上自帝王将相.后妃公主,下至僧尼大众.庶民百姓,纷纷造像乞求功德.造像工匠,除政府控制的以外,还出现了 ...

  • 回归之路: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蝉冠菩萨像的归国之旅

    1976年3月,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张官村的村民张立山向村里申请了一处空地,准备在村子的东南角盖房子,同村的两个青年也在张立山的院子里帮忙. 张立山三人刚挖了不到一米深就再也挖不动了,三人一边琢磨着底下 ...

  • 湖南小村有一处禁地,住着无数“石人”,专家:世界又一大奇迹

    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其实有许多神秘的地方,而这些地方我们至今都还没有踏足过,不是不想去,而是确实有的时候不敢去,这些地方有着许多令人惊奇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说明吧,在湖南就有个小山村,这小山村的确在之前 ...

  • 美丽孔雀河,美丽库尔勒

    孔雀河,位于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是罕见的无支流水系,其唯一源头来自博斯腾瑚,从湖的西部溢出,经过铁门关,流经库尔勒市和尉犁县,注入罗布泊. 孔雀河是库尔勒市最美的河流,也是库尔 ...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雀河烽燧群 孔雀河烽燧群由11座烽燧组成,东西长达150公里. 坐落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境内孔雀河沿岸的荒漠地带. 烽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倒塌,部分形制呈土墩状. ...

  • 新疆第六次向孔雀河中下游输水解荒漠植被之“渴”

    新疆第六次向孔雀河中下游输水解荒漠植被之“渴”

  • 【新疆】库尔勒 孔雀河上的天鹅

    孔雀河上的天鹅 新疆好友给我发来几张孔雀河上的天鹅照片,告诉我天鹅来了,由于我在库尔勒这个城市有很多好朋友,因此,虽然距离很远,信息还是很牵挂. 库尔勒的孔雀河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城区都为让这个河两岸建 ...

  • 晨雨声工作室||吴小平:籍河情怀(外一首)

    籍河情怀(外一首) 吴小平  籍河情怀 这是条天水的情话牵出的暖流 这里没有汹涛的水.高耸的山 也没有源头与尽头,这里是我 青春飞扬过的河流 安静又蓝幽幽的表面 它的里头也不曾有猛烈 这是不流向远方的 ...

  • 1976,我们在中尼边境的孔雀河,挖出了8号界碑

    普兰科加-挖出八号界桩 黎信昌 7月28日早上,汽车从霍尔区出发,往巴嘎方向前行,不久看到了岗仁波齐神山.它并非阿里最高的山峰,由于它终年积雪,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奇异光芒,加之它特殊的山形与周 ...

  • 《渔家傲-唐河情怀》文/摄影/赵文科

    ​       渔家傲 ---唐河情怀 年少学习河岸伴, 参加工作临河畔. 震后长居晨锻炼, 习拳剑, 河边日日无间断. 春夏鲜花香两岸, 秋实带状公园璨. 霜降渐寒层林染, 草木艳, 一天不见隔窗看 ...

  • 【乡土情怀】青莲雨润:月光照耀的那条河

    湖南文苑 月光照耀的那条河 文/青莲雨润 时常让我撩拨心弦的小路 弯弯绕绕 丛草萋萋 有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河 滋润着两侧的阡陌 春水初生 漾漾的流淌 夏天来了,几度芦苇青烟幂处 秋水伊人时,恋人絮语 漫 ...

  • 奔腾的河流 真挚的情怀——诗集《拒马河臂弯》赏析

    这是一条弯弯的大河,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河流激荡着岁月,轻盈地从房山境内如带般地飘过,向东奔去,点缀着宽广的华北平原,养育了无数的真情儿女. 这是一位诗人,富有真情,气质优雅.他沐浴着岁月的光芒,畅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