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娇子】这些年,他向家乡捐了数千万元,你认识他吗?

大 爱 无 疆

文/桂振岭

【人物简介:李士杰,著名书法家,1952年生于宿州市。现为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五届)、安徽省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院特邀研究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曾任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


年少从戎投笔,热血曾洒老山。杀敌报国志犹还,青春边关功建。多少时光已过,平生虚度几天。岁月坐看老来仙,墨留尺绢香淡!在宿州一提起李士杰,大多数人都知道。有着许多光环,著名书法家,企业家等。然一系列荣誉背后都与他十二载部队的学习生活分不开的。

李士杰1952年出生于安徽宿州市一个偏远小村庄,虽然刚刚解放,家里也不富裕,开明的父母把他们兄弟姐妹几个都送进学校读书,李家为这个偏远小村平添了几分书香之气!1969年高中毕业的李士杰毅然投笔从戎,凭借着较高的学历,过硬的军事素质,他在部队发展很快,第二年入了党,提了干。从基层带兵人做起,他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使自己的班排军事训练成绩,和思想工作在兄弟单位中排名第一。带兵多年来所属连队没发生一起违规事件,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1979年李士杰已是一名连队指导员了。这一年越南政府不断挑衅,他除了加强军事训练外,组织部队加强思想教育,形势分析等科目,有力保证了部队的思想稳定。三月的一天,接到上级命令,所在部队开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是秘密开拔的,随着列车一路南下,好多官兵似乎感觉到了战争的味道!作为指导员的他及时发现个别人紧张苗头,在火车上进行了思想教育,一下火车,刚刚到驻训地,来不及休息,他立刻整理资料,以图片,文字,上级文件为切入点,组织全连战士学习,认清越南政府暴行,连队在他的带动下整体思想有较大提高。

随着战役结束,李士杰离开部队,转业回到阔别十二载的家乡,那熟悉的一草一木,令这个战场上不曾流泪的铮铮汉子,流下热泪。虽然改革开放了,家乡还是那个贫穷的样子,他暗暗下决心一定把家乡建好。组织上把他分到煤炭销售公司,他时刻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和单位职工,在全市单位中起到率先垂范作用。连续多年被市委评为拥军模范单位。。有他还积极为家乡建设献言献策,在他主持下几个民企矗立在广袤的江淮大地,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对军人有种特殊感情,凡是涉军问题他都优先办理。

李士杰先生时刻不忘党恩积极热衷于家乡教育事业建设,1994年一天正值中午,李先生路过12小学,正值孩子们放学,看着有的孩子一个人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过马路,很不安全,于是自己捐资修建了12小学校门前修了一座过街天桥,当他再一次来到新修的天桥上,看着孩子们过桥时开心的笑脸,自己心里特别开心。他特意为桃沟中学重建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等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更是在2008汶川地震和2010玉树地震时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数百万元,李先生义举深深打动了每一个熟悉他的人,在他的感召下,界沟煤矿的矿工,集团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献出自己的爱心。

李士杰先生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多年来一直以各种方式支持家乡。就在今年年初,李先生又向宿州市捐款一千万,宿州市埇桥区和砀山县各捐款一千五百万,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建设,受到了市委领导和家乡人民的交口称赞。对于大家问他到底图啥?他笑着说:“不为别的,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我,我现在是报答家乡。”

李士杰先生在当代书坛是位奇者他的人生履历集实业家,官员,书法家于一身,虽日理万机,政务频繁,然从未泯文化追求之心。工作之余酷爱书法创作,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练造就了李士杰先生的书法古朴沉雄,舒然流畅气势恢宏,他在濡墨挥毫过程中享受着创造性的快乐,他爱丈二匹宣的巨幅狂草,随着线条的飞动,他的生命力在勃动,情感得以宣泄。在墨动中展现了他的多彩人生。他的书法成绩受到业内名家赞赏和肯定。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在二〇一〇年出版的《李士杰书法集》上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欣然题辞:“ 李士杰幼喜临池,青年从戎,壮年仕仕,然未辍笔耕,砥砺前行,事业与书法齐头并进,卓有佳绩。士学书基於传统,广收博取,取法前贤,不失己意,从而形成浑厚洒脱、寓巧于拙之厚重书风。且擅取宏篇,严谨治学,彰显个性,大有作为。观其率真坦荡、人品书品兼修之态,已在书学道路上走出一条可喜之路”。

退休后的李先生以老骥伏枥的精神风貌投身于他一生钟爱的书法艺术,更是投资数亿元在合肥打造的“中国书法大厦”成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冠名权的国家级书法艺术综合创作基地李先生的壮举将会为全国书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祝愿李世杰先生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简介:

桂振岭,安徽宿州市人,曾服役于陕西省陆军某部,现就职于淮北矿业集团铁运处,七零后文学爱好者,多年来已有三百多篇诗歌散文发表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口号是,文学点亮梦想,诗歌描绘人生!

他因势利导,通过看宣传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全连揭露越南反华暴行,使全连上下对越南政府深恶痛绝,各班排纷纷下战书请战。连队战斗热情空前高涨。临战训练一直继续,连队思想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轮战期间,他付出太多心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