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的知识,工作以后都用不到?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我读了四年的大学似乎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而学到的那些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又几乎没什么卵用。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牢骚:
大学学的东西,将来基本上都用不到。
甚至还有人认为:大学就是增长见识、结交人脉的地方,书本上的知识学了也没啥用,考完试就都还给老师了。
—专业对口率低,学无以致用—
2015年,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针对大学毕业生(本科、专科和硕士、博士)就业对口率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的对口率不到30%。其中博士、硕士毕业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率最高,其次是专科,本科的对口率最低。
读了四年的专业,将来的工作居然“用不到”,问题出在哪里?
—不求甚解的专业教育—
近年以来,我国大学教育不断从培养“专才”向“通才”过渡。所以,才有了大学越来越多的大类招生,才有了浙大、北大、清华等高校加强通识教育的探索,才有了高考不分文理科的各种改革。
大学短短四年,学生要学的课程却那么庞杂,其结果就是老师对所教专业讲解不深,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求甚解,到头来只能云里雾里,何来学以致用?
1941年,主掌西南联大的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提到:
学子一旦毕业而参加事业,往往发见学用不相呼应。
看,不只是我们这些“烂大街”的“现代大学生”,几十年前比熊猫还珍贵的前辈大学生们也有同样的困惑。
这是为啥嘞?
因为上大学就不是帮你找工作的。
梅贻琦先生进一步提出“普通大学教育所真能造就者,不过一出身而已,一资格而已”。有了这个“出身、资格”,你才可以去考研究院,学习专门知识。才可以去考取专门学校,学习职业技能。才可以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社会技能。
因此,大学要重视通识教育,培养“通才”。我们今天进行的高等教育革新,和几十年前梅贻琦先生提出的加强通识教育可谓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大学生们该怎么办?—
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温饱才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高等教育革新似乎很遥远,但是它的影响就在我们身边。
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企业更愿意研究生而非本科生,仅仅是因为对方学历比你高吗?
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毕业等于失业,读了四年书却发现没啥用,又是因为啥?
所以,对我们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来说,加强自身竞争力是当务之急。你可以考研,去接受更细致的专业教育,可以锻炼实际技能,也可以多读书。当然,“双证”还是要到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