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入蜀:温庭筠的花间成都(下)

五代赵廷隐墓中出土的伎乐俑,印证了《花间集》的流行。本报资料图片

温庭筠(注:用作人名读音为  yún)

□许永强
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诏入侵成都,西川节度使杜元颖率成都军在邛州南迎敌大败,南诏攻陷邛州,引兵抵成都西门。唐王朝迅速调兵遣将,才将战事平定。

壹 不得志 怀才不遇空跑路

在这场战争中,各地援军皆著功劳。温庭筠与分散十年的“蜀将”重逢,回顾往事,感慨怀才不遇,有功不受封赏,写了《赠蜀府将》: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剑关,即剑门隘道,历来为军事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唯一通道;锦水,即锦江。剑关与锦水一昔一今,一写十年前于蜀地分离,一写十年后在蜀地相逢。诗中感慨蜀将与自己的际遇:蜀将戍川多年,若苏武持以汉节,在平蛮中又功劳卓著,却始终未见封赏,而自己从军出塞,本为打开仕途,建功立业,结果奔波多年,仍是一介转蓬,尚无归宿。诗中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效忠国家的气节。
处于国运衰敝的晚唐社会,温庭筠想尽快登上政治舞台,大显身手。于是他选择出塞从军作为入仕捷径,但这条路并没有走通。“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运用典故、对比手法,既有对蜀将不得升迁的愤愤不平,也流露出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叹。
温庭筠在蜀地知交并不多。大和四年(830年)冬十月,李德裕以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温庭筠素来敬重李德裕,第二次入蜀就是为投奔他,希望能被招为幕僚。然而入蜀后才知“蜀将”虽战功卓著,却并未升迁,同自己一样牢骚满腹,更谈不上向李德裕推荐自己了。
除《赠蜀府将》外,温庭筠还在新津写了《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
维舟息行役,霁景近江村。并起别离恨,思闻歌吹喧。高林月初上,远水雾犹昏。王祭平生感,登临几断魂。在嘉陵江边,写了《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该诗表现出了诗人功名未就,历经沧桑后内心的惆怅,显示出看破世事,想出世归隐的思想。
第二次入蜀虽然只相隔十年,但已是两种心境。引荐未果,仕途无望,温庭筠发出空跑一趟“诉河流而未得龙门”的叹息,并未停留过久即返回京城。

从“温助教”到“花间鼻祖”

虽是唐贞观初年名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但温庭筠一生科举屡不及第,只任过一些低级别官职。大中十三年(859年),温庭筠任随州(今湖北随州)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咸通元年(860年),59岁的温庭筠被襄阳刺史徐商辟为巡官。巡官职位卑下,非正式“编制”,通常由无科举功名或无出身背景者担任。直到咸通六年(865年),在徐商的极力保荐下,当上国子助教,这是他一生中任过的最高职务,主要是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温助教”。
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温庭筠十分认真负责。第二年,他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严格以文判等,“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还在所榜诗文中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由此触怒权贵,被贬为方城尉。而此时温庭筠年事已高,还没有到方城就失意而逝。
温庭筠一生仕途失败,却成为文学领域的人生赢家。他的才情和诗名没能换来功名,却无意间成为了后人巴结权贵的敲门砖。后蜀广政三年(940年),后蜀银青光禄大夫行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诗人的500首词作品编为《花间集》,并将温庭筠列于卷首,并辑录了60首,确立了温庭筠“花间鼻祖”的尊号。赵崇祚是后蜀宋王赵廷隐的长子,一名武将为何“跨界”编撰词集呢?这是因为后蜀皇帝孟昶是一位“文学青年”,好舞文弄墨,能分韵赋诗。
《花间集》虽是赵氏家族为讨好孟昶而编撰,但客观上促进宋词的繁荣,开风气之先,被誉为“填词家应遵之格”,其内容的香软柔媚和风格的绮靡曼艳,开了词体婉约派的先河。其词风直接影响了北宋词坛,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也深受其影响。
宋代词人视温庭筠为偶像,深受影响;明朝文人掀起“温词热”,“人人读花间,少长诵温词”。从此,人们记住的是温庭筠的文学艺术意象,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藻饰浓艳绮丽而情感含蓄深邈;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的词语言浅显而情思幽长……人们逐渐淡忘的是温庭筠“慷慨磊落,耿介不平”的性格和志向。“拾萍萍有根,采莲莲有子。不作浮萍生,宁为藕花死”(《江南曲》);“三秋庭绿尽迎霜,唯有荷花守红死”(《懊恼曲》)……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温庭筠一生坎坷,遭遇排挤和压制,却决不屈服的桀骜性格,决不奴颜婢膝、逢迎巴结权贵的傲骨与正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