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不好治,但不是不能治,一张药方...

肝硬化腹水不好治,但不是不能治,一张药方12味药,味味都有大作用,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说中医是骗人的把戏,不要用你的“无知”去挑战“专业”

记得之前与人探讨中药的价值,当然,中医的历史太久了,前辈大能太多,我在他们面前也还只是一个小学生。

在我个人的理解里,中药是中医的武器,指点江山,离了中药说中医那是天方夜谭,离了中医谈中药那是舍本逐末。

万物皆源于自然,人是,中药材也是,所以中医治病很神奇,对,就是神奇,我不知道用别的什么词来形容。

中医治病就是在治人,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找到突破口,是从源头控制。

有句话怎么讲:中医是让你稀里糊涂的活,西医是让你明明白白的走。

我提到了西医,我看到过好多中西医争论的文章,其实术业有专攻,各有各的优点,西医是以解剖学为基础,行的是科学研究,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总觉得自己厉害,知道一点东西沾沾自喜,觉得好像懂得了很多,而对于不知道的就开始诋毁,这是人的通病。

殊不知中医中药这种东西,是真的要知道、要了解好多。

我中医临床待了近三十年,大半辈子在中医里过,我不敢说自己是什么中医大师,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厉害。

因为对于中医,真的是越研究越觉得有魅力,越参不透。

其实我们并不是在抵抗中医,大多数人抵抗的其实是未知。说到肝硬化腹水,之前的一位患者,女,58岁,我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别急,听我继续讲。

患者慢性乙肝20年,来诊前3个月,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餐后更明显,去医院检查。

彩超显示:肝硬化伴中等腹水、脾大,一系列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之后,并没有多少效果,说来讲去,不过还是一个药物控制。

于是转战中医,经过朋友亲戚介绍,几经辗转来到门诊处。

肝硬化腹水我没多少把握,因为肝病真的不好治,但我又有那么一点把握,因为中医有记载,我师父也曾经和我讲过。

这位患者什么症状?肝硬化腹水,无外乎腹部胀满、下肢水肿,大同小异,中医就是根据症状辨证论治。

患者除此之外,还身困乏力,微恶寒,心慌头昏,腰背酸软,口干舌燥,纳差,胃口不佳,大便质稀,刻诊:舌淡苔白,脉沉。

我开了副方子给她:黄芪、炮附子、白术、白芍、茯苓、大腹皮、茵陈、知母、泽泻、太子参、谷麦芽、鸡内金。

7剂,患者药后症缓,腹胀满减轻,效不更方,我在原方加减,调整剂量,加葶苈子、葛根,让患者继续服用。

三诊时,症状消除大半,下肢水肿消退。继续服用,随诊半年,去医院检查,发现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医生都觉得惊奇。

其实肝硬化腹水,在中医里没有这个病名,属“积聚”、“膨胀”等范畴,患者年老,长期肝病,肝失疏泄,壅塞不通,气滞血瘀,时间久了形成积块,所以脾大。

脾主运化,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所以腹部胀满,肝病牵连其它脏腑,肾阳亏虚,无力温助脾阳,所以纳差、大便溏西。

水湿蒸化失常,加上肾关不利,水湿内盛,水为阴邪,易袭阴位,所以患者下肢水肿。

脾肾阳虚,温煦失司,气机不利,身体困乏,微恶寒;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虚损,腰府失于濡养,则腰背痠痛。

水湿内盛,水饮凌心,心阳被抑,心失所养,故见心慌;湿浊之邪上泛头目清窍,清阳被抑,故见头昏。

湿邪阻滞,气机不利,津液无以上承,故见口干舌燥。

这么些症状,看回我们的药方,怎么解释?如果有懂中药知识的,不难发现,我以附子为君药,补火散寒,温补肾阳以治本,使水有所主。

另外,白术健脾祛湿,茯苓利水化气走于下焦,白芍柔肝化瘀,还可防附子燥热伤阴。

总而言之,附子配白术,温补脾肾,强健先天与后天;附子配芍药,一属阳走气分,一属阴走血分;附子配茯苓,更助膀胱化气利水。

在这个基础上,加黄芪益气扶正,以助水行,合大腹皮行气利水。

茵陈利湿退黄;知母养阴润燥,亦防附子燥热伤阴之弊;泽泻利湿泄浊;太子参补气生津;谷麦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鸡内金运脾消食。

如此一来,也就对这肝硬化腹水起了作用。

看到这,如果大家还觉得中医、中药不行的,我没有办法,我的三言两语当然并不能改变谁的看法与想法。

我把这些写出来、记下来,只是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佛祖,集思广益,能对一个人有帮助,那我写出来这些就是有用的。

行医者,德为首,能帮到患者,是医者的福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