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满地金黄落,等闲日月任西东『明月几时有』(36)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923 】
北京不仅“春脖子短”,“秋脖子”也不长。在这短暂的秋季里,最令一个北京人留恋和骄傲的,应当是满城的银杏吧。
北京城的银杏,点缀在每一条街巷、每一方院落中,不拘是南城还是北城。而银杏叶黄,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号令,一处已满树金黄,而另一处依然碧绿,是很常见的事情。通常,城里的树黄得早些,城郊晚些;向阳的树早些,背阴的晚些;年轻、细小的树早些,根深叶茂的老树晚些。
这些树,像是按照早就安排好了的日程表,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轮流接收着秋天的讯息,然后又把它传递给下一棵树。于是,在秋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你可以从容地欣赏金黄的银杏映衬在碧蓝的天空下,你不必为一棵树的老去而沮丧,因为总有另一棵半绿半黄的树在提醒你,秋还浅,不用急。伤春悲秋的情绪,因此也得到了一些安慰,所以银杏不同于梧桐,它给人的愉悦和宁静,总是要比悲伤多一些。
在清华读书时,每每进出校门,总要经过两行高大的银杏树,那是全国的游客趋之若鹜的景点。只有园子里的人才会知道,路南侧临水的那些树总是黄得更早,而北侧则晚得多,通常要等到对面的那一行已经把黄叶铺满一地,才终于把绿色褪尽。游人总是感慨来的时间不好,看不到两侧俱黄的灿烂景色,殊不知,这样的景象原本也不会存在。
十月下旬应当算是最好的时间,南侧的道路上和校河里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落叶,树也还不至于太稀疏憔悴,北侧才黄带绿的枝叶依旧蓊蓊郁郁,澿入洁白的二校门和清朗的蓝天所组成的画面。这是学校里的摄影爱好者们集体出动的季节,无论专业与否,总得拍几张二校门的银杏,才不枉在这园中生活一遭。
我曾见过一张照片,一位老人坐在落满黄叶的石阶上,拐杖靠在她的身旁,齐耳的短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她微微侧着头,闭着双眼,慈祥而安宁。背景里,银杏叶漫天飞舞,三个年轻女孩穿着民国样式的蓝衣黑裙,在树下拍照片。她和她们,黄叶和绿叶,从容不迫却又不可阻挡,这就是岁月的样子吧。
不过,银杏给人的回忆,也不全都是美好。熟透的银杏果和树叶一起落在地上,若是在不提防间踩到,那味道,真是能绕梁三日。整整小半个月,园子里到处萦绕着这种味道,即使坐在屋里也难以幸免,或是乘着一阵风,或是伴着一位漂亮女生的高跟鞋,它总是在猝不及防间提醒着你,银杏果熟了。
清华里,最恼人的除了春天的柳絮,就是它了。我曾为二校门作了一幅对联:“翠柳着绿絮扑面,银杏翻黄嗅恼人”,横批就写“不如砍了”,终于把心中的怨气发泄了几分。当然,若是真砍树,我也一定是舍不得的,毕竟和风景比,这气味也算是瑕不掩瑜吧。
好在晒干去皮的银杏果,并没有这股难闻的味道,反而清新可口。欧阳修曾收到梅尧臣寄的“鸭脚”,也就是银杏,于是作诗答谢:“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梅尧臣回信道:“去年我何有,鸭脚赠远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其实只要有一棵大银杏树,待到深秋时节,得百十个鸭脚并不难,但想一想捡鸭脚时那气味,这些果子,确实算得上礼轻情意重了,也难怪梅尧臣说“贵多不贵珍”。
秋天在银杏树上的最后一站,是京西一座古刹,大觉寺,这是我每年无论多忙,都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银杏生长极慢,一年不过数寸,城中所见银杏,多是手臂粗的小树,至多不过百余年,而大觉寺香火绵延千年不曾中断,寺中一棵老银杏亦已千岁有余,高可参天,叶茂枝繁,每年到了十一月初,一树金黄,蔚为壮观。
这时候上山的路一定是拥挤不堪的,若是稍晚些上山,车流排出几公里的长队也是寻常事。但进了寺门,空气立刻安静了几分,在这棵树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如同草芥。这是看过多少悲欢兴亡的树,多少离合聚散的树啊,这是经历过怎样风雨巨变,怎样沧海桑田的树啊!
如今,它依然静静地伫立在这里,发芽,落叶,黄了又绿,年复一年。“等闲日月任西东,不管霜风著鬓蓬”,宋代葛绍体曾这样写一棵银杏树,细细品来,像极了一尊参禅入定、荣辱不惊的佛陀,又像极了一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战士,又或者,这二者本就是一体。

大觉寺饱经风霜的斑驳的匾额上,写着四个大字“动静等观”,也许这就是这棵树的禅,也是生命本身的高贵与尊严。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