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书事·书价之《论语今读》

《论语今读》,李泽厚著,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分注、译、记三部分。注皆选择选择前人之注(以朱熹《论语集注》为最多),力求简明,不堆叠。因作者认为抄录过多,徒乱人意,反而糊涂。对于名物考证、史实讲疏、注家争辩等,亦一概不录。因作者之目的,乃在发挥自己见解,故不欲多花力气在注释上,因此仅选择前人之注为注,看似偷懒,实则省事。其所采择,亦多精到。

译即翻译,多明白晓畅,因李先生本以文笔优美著称。记即李先生自己之见解,往往借《论语》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但皆言之有据,一般学者易犯的诸如牵强附会、郢书燕说等弊病,在李先生此书中几乎找不到。

以上皆其优点,但我认为最为突出的,应是李先生通达而精当的见解,《前言》中说:

《论语》篇章的各种对话并无一贯体系,甚至七零八碎,但读毕全书,却仍可有一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在那里,孔子是普通活人,有说有笑,有情有欲,也发脾气,也干蠢事,也有缺点错误,并不像后儒注疏中所塑造的那样道貌岸然,一丝不苟,十全十美,毫无疵瑕。也并非《论语》或“子曰”每章每句都一定具有微言大义,深刻思想,如后人所解释者。

“孔子是普通人”、“《论语》并非每章每句都有微言大义”,这是非常明通的见解,非将古书读通之人,不能办此。书中类似的精彩痛快之论,几乎随处可见。比如第3.10、3.11两章之后,作者“记”曰:

这两条(按指本章与上一章)有各种解说,都是讲这'礼’的具体内容及意义,但很不清楚,常常是强为之解。研究这两条是少数历史学者的任务,非一般读者所必须了解。

说得非常通达,非常痛快。又如第14.13章“记”曰:

大概表示孔子怀疑如此吧。这章没有什么特殊意思,《论语》中这种无意义的章节有好些,不必句句认真,章章强解。

诸如此类,一针见血,片言解纷,大有廓清云雾之爽。

要之,李先生是当今学界难得的通人,此书注释精当,译文通畅,见解高明而通达,是当今诸多《论语》注本中最精练的著作之一。记得前年(2014年)成玮兄为我的《论语择善》作序,里面有一段话说:

吴兄持论之通达,观乎上举例证,已不难看出。在此还可补充一个细节:我这次为写序言,又把全书通读一过,发现他引康有为《论语注》,累计竟不下五处之多(5.28、8.7、10.1、10.24、13.9各节),可谓始料未及。细察这几处所引,率皆平实允洽。康氏说经喜附会,治《论语》者很少认真对待,吴兄却不没其一节之善,若非胸无町畦,怕也做不到这点。

其实这五处引用康氏《论语注》之处,都是转引自李先生的《论语今读》的,(当然,康有为的《论语注》我手头也有,引用时也一一对过原书。)从这一点上,也可以间接看出李先生识见之超群了。

此书先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过(1998年),我之前读的即安徽文艺版,不过颇有错字,想必当初销量巨大,盗版也应运而生。后来又买了这本三联版的,之前安徽文艺版的那本,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也许再也找不着了吧。可见优胜劣汰的法则,在藏书界也同样适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