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没有出现任正非马云?为什么上海必须要有他们

是的,上海没有BAT,没有华为,没有格力海尔,但上海有些其它地方没有的企业。

比如上海电气,是全国最大的两家电气企业之一,也是国内的主要核电设备生产商之一。比如上汽,是全国三大车企之一。比如华谊集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几家化工企业之一。比如上海百联,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比如光明食品集团,是全国三大牛奶企业之一,下属的上海糖酒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制糖企业,还有益民食品厂,你懂的。上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运营企业。上海机场集团下属的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是全国管理最好的机场。还有已经改制了的上海家化,原本也是国企,这是国内硕果仅存的日化企业。上海大众出租车是全国运营最规范的出租车企业。

所以,上海没有BAT,没有华为,没有格力海尔这样的知名私企,但和北京、广州、深圳以及其它城市相比,上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靠谱,做事比较规范。比如最近几年说得比较多的,从上海的机场出来,排队打车是比较快的,等的时间不算太长。出租车也比较规范,至少在网约车出现之前,除了早晚高峰期,其它时间段基本上不太会出现太多的拒载的情况。

整体而言,就城市运营和管理来说,说上海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应该没有太多人会反对。最起码的,刚到上海的人即便是第一次来,在火车站前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也不会有太强的恐慌感,不会觉得很不安全,不觉得特别乱。而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的老火车站,只有为高铁建的新车站才不太会有比较强烈的感觉。而上海的城市管理,就是建立在如此众多的大型国企的基础上的。因为,上海的国企除了这种制造业企业,还有大量企业是服务于城市管理和运营的,比如上海城投。

上海国资系统还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马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曾经找过上海的一个科技投资企业融资,但被拒绝,理由是他们在当时认为,马云在说的事情很不靠谱,他们搞不懂,他们搞不懂的事就不去做。做事必须谋定而后动,这是上海国企领导人的普遍心态,宁可保守一些,也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失败,损失的不只是国有资产,还有领导的前途——他们本身就是市管干部,要和党政干部经常性交流。也因此,上海的干部大多数有在国企工作过的经历。

国企在上海经济中至今仍然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在上海的央企如宝钢等贡献一半,上海本地国企贡献一半,外资和私企占据剩下的一半。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要知道,国企经过多轮改革之后,留下的已经不多了,就全国来看,国企占比最低的时候只有20%,目前全国平均也只能占到25%上下,而上海的国企却仍然顽强的占据上海经济的半壁江山。也因此,在一些极端市场派人士眼里,上海现在是全国硕果仅存的计划经济堡垒,必欲除之而后快。但这些年来,除了上海家化已经完成了改制之外,其它国企不但没有被私有化,反而在日益做大做强。

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家的观点,私企是市场活力的源泉,私企太少,经济就会缺少活力。但上海提供了一个反例。上海虽然没有太多的知名度比较高的私企,但上海经济并不缺少活力,至少表现并不僵化,反而一直表现比较平稳,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那段时间之外,其它时间的经济增长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上海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而言,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周边的江浙地区私企发达,所以形成了比较好的产业带,比较适合高技术行业企业。尤其是张江高科,更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聚集地,包括华为也有规模比较大的研发基地在这里。所以,虽然目前上海没有华为、没有BAT,但随着中国的产业升级逐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会越来越多,未来也许会出现一大批高技术企业。

所以,在提出上海为什么没有华为没有任正非,没有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的同时,要先想一想,上海目前的经济体系中是否需要这样的企业和这样的人,如果没有,是不是对上海经济会有特别重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企业,没有这些人,上海经济也一样可以发展得很好,为什么非要让上海有这样的企业和这样的人呢?

(0)

相关推荐